四年级语文20课教案四年级语文20课教案1【自学目标】知道珍珠鸟很怕人,了解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
领悟课文是怎么具体表达“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学重点】感受我们“日渐亲近的情谊”。
【自学过程】一、导入(师)这两天,我们又结识了一个新的小伙伴──珍珠鸟。
他娇小、可爱,就是特别怕人。
作家冯骥才用他的笔,他的心为我们讲述了他与珍珠鸟之间动人的故事。
二、读书学习1、(师)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提示:⑴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⑵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
⑶ 起先……笼子周围……屋里……柜顶……书架上……画框上。
⑷ 我不管它:……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环境,得到了它的信赖,它与我越来越亲近的语句。
2、(师)这些语句给我们描绘出“我”与珍珠鸟一家和睦相处的情景。
你们能不能从中选取几处印象最深的语句,连起来展示“我”与珍珠鸟“日渐亲近”的情谊?师:日渐亲近。
细读:⑴ (师)那我们就先进入展现“小家伙爸爸、妈妈生活环境的语句”。
自己轻声读读课文与这幅图关联的内容,一会儿请你谈谈感受。
(提示:学生结合鸟笼里、鸟笼外的环境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我”对珍珠鸟的关爱、理解与尊重。
)(师)如果你就是生活其中的珍珠鸟,你有什么感受?(生)学生继续谈感受,教师适时引导。
(师小结)是关爱、理解与尊重,使他们与我熟悉起来。
⑵ 哪些语句表现了小珍珠鸟“远远观望”,文章中用了怎样生动的语言描绘这情景?读相关语句。
(提示:在课文的六七自然段。
)⑶ 哪些语句表现了“小家伙神气十足站在书架上”?“神气十足的小家伙”什么样?让我们欣赏一下吧。
(提示:读一读第七、八自然段。
小家伙生活的多么的快乐,虽然还在远远的观望,但离我越来越近了。
)⑷ 你是怎么体会“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小家伙亲近的情谊。
”这份亲近的情谊,谁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吗?(提示:在这看似不动声色中,流露出我对小家伙深深的情谊,让我们也来分享分享吧,你体会着读一读。
)(提示:小家伙感受到这份情谊,更信任我;我也感受到这份信任,获得无限享受。
再指名读这句话。
)⑸ 有了这份信任,有一天,小家伙竟赖在我身上睡着了。
多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静静地欣赏,静静地读读书中描写这一画面的语句。
把你的感受读给爸爸妈妈听。
三、总结1、(师)这是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能谈谈你对作者流泻下的这一时感受的理解吗?(提示: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环境,得到了它的信赖,它与我越来越亲近。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2、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提示:你是否体会到信赖是相互的,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环境,它就与我越来越亲近。
)四年级语文20课教案2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
(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
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
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
”版书:广陵)(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
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
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
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
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
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
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
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
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
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
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四年级语文20课教案3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感受老大爷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师教学课件。
课文配音录音。
生收集生活中难忘的事。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文(出示图画)(5分钟)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谁能描述一下这画上的景象?(抽答)说得真清楚。
看来老大爷是这幅画的主角,谁还能把老大爷观察得更仔细些?(板书:老大爷)(抽答)你是一个很细心的孩子。
这幅画被小作者“我”放在了习作本的首页。
是什么不平常的经历让作者如此难忘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看看(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孩子们打算怎么来学习它?这是我们在前面就学到的读书方法,在这一课同样适用。
三、辅导自学。
(25分钟)1.下面我们赶快进入第一步的学习——放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熟。
开始吧!孩子们都举手示意读好了,我来检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