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内容标准】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1.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了解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3.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

【考试说明】(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①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③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解读】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1)戈尔巴乔夫改革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首先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②从1988年起,转而进行政治制革。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③结果:加剧了政局动荡,导致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裂活动愈来愈烈。

(2)过程①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发表,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特点:“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表现:①、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②、欧盟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经济政治一体化,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今25国),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③、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④、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特别是普京的务实政策);⑤、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

(2)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①标志: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得到成员国的批准并生效,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

②影响: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①综合国力增强,已是政治大国;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③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

(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①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它还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作为斗争内容;③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都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①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⑤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表明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探究整合】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认识: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和政策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认识:(1)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实行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2)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绝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

(3)东欧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中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真题赏析】()[真题1](07广东2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指的是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C.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D.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双新演练】一、选择题()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共同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教条主义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C.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D.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2.苏联“八一九”事件反映的矛盾是A.苏联与美国的矛盾B.苏联社会内部的矛盾C.苏联与中国的矛盾D.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矛盾()3.欧洲联盟是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4.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A.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力量失衡B.中美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C.不结盟运动发展的影响D.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5.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全球战略攻势,一方面积极推动北约的东扩,另一方面加强与日本的战略合作,其主要目的是①压缩俄罗斯的势力空间②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压③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④加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6.右图是1987年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面所画的是一位日本相扑和一位美国绅士,该图反映了A.日本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B.资本主义国家三足鼎立局面形成C.美国经济衰退,无力与日抗衡D.日本经济崛起,对美国经济态度强硬()7.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作者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的原因是A.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B.苏联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C.苏联解体意味着资本主义阵营占了上风D.苏联解体意味着世界走向和平()8.“911”事件后,美国布什政府将“911”恐怖袭击归结为是伊斯兰教激进分子对美国代表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仇恨;继阿富汗战争后,美国绕过联合国又悍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企图将伊拉克改造成“民主样板”向中东其他国家推广。

这说明A.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已经形成B.“美式民主”可以有效化解伊斯兰激进分子的仇美情绪C.霸权主义仍然是世界和平最主要的威胁D.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形成()9.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A.大国力量保持均衡B.群雄逐鹿C.“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10.2008年9月,因格鲁吉亚冲突,美俄关系空前紧张。

双方领导人言辞强硬,军事上各有动作,美国军舰进入黑海,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巡航拉美。

有人说,俄美之间将步入一种“新冷战”关系。

但有人认为,用“新冷战”描述当前的美俄关系似乎不准确,冷战时代的时空毕竟不是今日的时空。

之所以说“不准确”,下面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现在不存在直接对抗的两大意识形态体系B.现在不存在两大军事集团的直接对峙C.俄罗斯目前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不成挑战D.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非选择题美俄(苏)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材料二图中反映的是20世纪末横亘在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被拆毁的情形。

材料三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

但是,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

与此同时,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

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因此,两极格局彻底终结,多极化趋势却是不断加强。

——《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结合所学列举“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有关史实?(2)“柏林墙的倒塌”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3)据材料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原因。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参考答案[真题赏析]D[双新演练]一、选择题1—5BBBDA6—10DA二、非选择题11、(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西德与东德;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

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德国趋于统一;东欧发生剧变;东西方对峙(或冷战、两极格局等)趋于瓦解。

(3)俄罗斯的实力;欧盟的活动;亚洲(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