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第3课-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上课讲义

国学第3课-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上课讲义

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
一、衣冠上國今猶在——漢服簡介
何谓华夏
◆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是谓“夏”,华夏就是指我们这个服饰盛美、礼仪优雅高尚
的民族。

华夏民族(汉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通常用华夏和中华指代中国文明。

◆《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也就是说,早在黄帝时代,
古老华夏的服饰就已经相当有规模了。

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意义就更不寻常。

到了周代,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汉族还没形成,但华夏文明已经郁郁葱葱。

何谓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

虽然汉服在各朝各代有所不同,但是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
格(交领右衽)是一样的,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汉服传承了数千年岁月,伴随着华夏文明一同辉煌。

◆周时的服制规矩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从此后无论服装如何千变万化,关键
的要素始终都保持不变。

那就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汉服特点
◆交领右衽
左领压右领是有对别人的尊重,体现了我华夏泱泱大国是礼仪之邦的含义。

◆无扣结缨
◆不用扣子,两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结缨”
汉服制式
◆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

后来因为方便的需要,衣裳慢慢连成一体。

然而后世男子的最高级别礼服一直是衣裳制的;一体式的大多是常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礼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自然穿最高级别的礼服。

周制昏服
◆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都是隆重的礼服,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就是女子的常
服——襦裙。

襦裙模式一直保留到近代。

大概因为人类社会中美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女性的缘故,上襦下裙才利于搭配组合。

◆普通中腰襦裙——盛唐以后,裙腰才慢慢降低。

下图是《大宋提刑官》里英姑穿
的宋代襦裙剧照。

这部古装剧的服饰还是很严谨的。

不但头上没有插扇子、筷子、鸡毛掸子,而且也不是单纯追求视觉华丽,它比较忠实地还原了宋代服饰崇尚简朴清淡的风格。

钗钿礼衣——(左图)唐代盛装。

汉服传统中女子的礼服一般是深衣,寓意女子德贵专一。

但唐代比较例外,襦裙大发展的唐代,襦裙制的钗钿礼衣是很隆重的礼服了。

钗钿礼衣是很多层的礼服,后来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日本皇室的专用礼服“和服十二单”。

◆上下连裳
◆上下连裳,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
样式。

◆上下连裳最典型的是深衣。

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深衣男女均可穿着。

《礼记》:“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
军旅。

”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

◆“深衣”:它的下摆有十二片,取意一年十二个月。

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
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

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

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二、中华传统文明礼仪
礼仪简介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特注重礼节。

礼是人与人交往沟通的媒介,礼是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更加是修养表现。

礼的规则是对方行礼,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

微笑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礼仪更多的是要求自己;朋友间平等用拱手礼;敬长辈的用揖礼或拜礼。

传统礼仪简介
中华传统礼仪主要有: 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万福礼,叉手礼, 鞠躬礼等。

礼是内在丰盛的人,外在表现出的恭谦。

君子博学与文,约之以礼,可以畔之。

中国传统礼仪之拱手作揖,揖礼应作为具有中华文明正式传统礼仪。

“揖礼”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周公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揖礼成为我们华夏的正式礼仪。

拱手礼之仪轨
拱手为两手相沓,手心向下或相对。

拱手礼两手自胸前相抱,面带微笑以示和蔼,男子尚左手,右手握拳,左手抱于右拳上,拱立于与胸前即可,可加鞠躬以示恭敬,行礼时拱手向胸部,以胯部为轴鞠下身子,目视脚前一米处,不可低头弯腰。

两脚开立与肩宽,喻示四平八稳(也可两脚立正姿势)。

女子尚右手,两脚略微窄于肩,以示含蓄之美,其他与男子相同。

天(深)揖三拜之仪轨
揖礼是擎折加推手。

揖礼是在胸前抱手立掌,两掌指合并侧立不出拳锋,拇指内贴在食指旁,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挡住视线,推至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一拜),头、颈皆不动,手臂立掌前推极致,腰胯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回至胸前;再拜,躬身行礼,兴,起身;三拜,躬身行礼,兴起身,双手回至胸前。

揖礼重于拱手礼,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需高(深)揖;时(小)揖礼多用于同学朋友互敬,叉手礼(或拱而立)

◆叉手示敬,是古华夏汉族拱手揖礼中的一种。

在早于唐朝三百多年前的西晋元康年间,已有
叉手示敬的礼节。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前的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
常加上这种拱而立的礼节动作。

◆叉手礼是唐、宋、金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也叫交手礼。

即双手手指交叉在胸部
而示敬,这种叉手礼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使行。

现代的叉手礼已经改为手交叉在肚脐上,又叫太极握,一样是男左女右,加上鞠躬也是叉手鞠躬礼了。

鞠躬礼

◆鞠躬礼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论语•乡党》中就写有:“入公门,鞠躬
如也。

”鞠躬礼的要领是身体立正站好,以腰胯部为轴,上身随胯轴心运动向前倾斜,目光随之落在自己身前1米处,在行礼是要稍微停顿一下再慢慢抬起头;行礼后抬头时,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且应该笑容满面。

鞠躬礼多用于交接物品,更多的成为拱手作揖礼的一部分。

近代蒋先生在中国新生活运动中学习日本,在三化的艺术化中为「全体民众生活之准绳」,力行「持躬待人」,而重新绽放花朵。

◆长者可以颔首、拱手等还礼。

作业:
结合诵读的《弟子规》,说说《弟子规》对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哪些规范和启示。

以“《弟子规》在我心中”为主题,用A4纸制作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要求布局美观,内容充实。

(下周一上交给学习委员进行班级展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