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餐桌礼仪与中国餐桌礼仪的差别摘要:餐桌礼仪是一个国家风俗文化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
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
本文在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三方面分析了两个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别,希望能给大家参考。
关键词:餐桌礼仪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越来越多,餐桌礼仪在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较两个国家的餐桌礼仪,对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增进两国进一步的交流有着深刻的意义。
同时,餐桌礼仪是也一个国家风俗文化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
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
本文在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三方面分析了两个国家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别,希望能给大家参考。
一、两国在座次安排上的差异。
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是饮食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利用空间位置表示个人地位和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人们对空间的观念是经过后天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习得的,其中文化因素尤为突出。
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以及有关空间的价值观念也就有所不同。
俄汉民族对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具有明显的差异,我们不可忽视。
中国人一贯重视“座次”。
《礼记》中讲“天地位焉,意即天地万物各有其位,马虎不得。
在中国,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的传统做法除以南北为尊卑外,在民间吃饭,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但当有前辈、领导、师长、长者等或年龄比主人高或认为是高贵或重要的客人时,首座必须请最长者、最高贵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主人可以在首座的左手或右手就座,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
然后是左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顺序是左右左右,以次类推,逐个排列下去,最后一个背对门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坐或者买单的人坐,因为这样买单时出出进进不会影响其他的客人。
而在俄罗斯和其他西方国家,排座次的做法跟中国传统排法正好相反。
最尊贵的客人的座位是右为尊,左为次。
这是因为在古代西方社会,人们习惯用右手握匕首,刺杀坐在左边的人。
如果将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手位置上,不仅他刺杀不方便,主人还有制服他的优势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宴会上刺杀这一古老现象近乎绝迹。
今天,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是已不再着眼于安全保护,而是出于心理保护的需求,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
在西方和俄罗斯,“女士优先”是他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是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礼仪规范。
这是因为他们信奉基督教,玛利亚是他们尊崇的圣母。
在西方和俄罗斯的宴会中,女性一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按照国际惯例,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右高左低,同一桌上,席位高低以离主人的座位远近而定。
同时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即使是夫妻也是如此,并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
不但如此,男士还要替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这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
主座的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助理。
主宾和副宾分别坐在邀请人的右侧和左侧,位居第三、第四位的客人分别坐在助理的右侧和左侧。
让邀请人和客人面对面而坐,或让客人坐在主座上都算失礼。
如果是长条桌时,主人常常坐在上方横位,客人分坐两旁,女主人则多坐下方横位,以便照顾客人和招呼上菜。
有一点不同的是,在俄罗斯的一般生活中对席间座位的安排无严格规定,不太分上座和下座。
主座一般是邀请人。
需要注意的是,就餐者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边沿,因为按照俄国人的说法,只有不速之客才会这么坐。
也不要坐在桌角,按照俄国人的风俗迷信,坐在桌角的人要倒霉,如果是姑娘的话,那她就会嫁不出去而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代,正式的宴席上根本看不到女性的身影,从而也就无需考虑女性位置的安排,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两国在餐具使用上的差异。
俄汉民族在使用餐具时与我们中餐及西餐礼仪均有不同的规范。
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和匙,其基本用法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
汤匙的持法与握笔的方法基本相同,即:匙柄置于大拇指、食指之间,用中指在柄下托住。
需要注意的是,手指务必持在匙柄上端,而不是匙柄下部。
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
使用刀叉进餐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
一般是切一块,吃一块,不要一下子全部切完,每块大小应掌握在一口量为宜。
只有在无需用刀切割食物时,即无需刀叉并用时,才可以改用右手拿叉。
刀除了用于切割食物,还可用来帮助将食物米饭等拨到叉上,但千万不可用刀挑起食物往嘴里送。
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要换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多副刀叉,应由最外面的那副依次向内取用。
每道菜吃完后,应将刀叉平行摆放在盘内,这样侍者就知道可以撤盘了。
如果没有吃完而需要放下刀叉,那一定要把刀叉呈八字摆放在餐盘两边,表示用餐尚未结束。
而中国人吃饭的工具是筷子,不像俄罗斯人吃饭那样麻烦,餐桌上的摆放也没有刀叉那么复杂。
可以说“筷子”是老祖宗为我们传下的一件法宝,简单、方便又实用,除了喝汤,细细的两根竹筷,拿在手上,运用自如,能戳、能挟、能撮、能扒,神乎其技。
尽管现今的餐具已经发展到琳琅满目,唯独筷子一双,无法取代。
使用筷子也是有讲究的,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也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同样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
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等等。
三、两国在就餐氛围的差异。
俄汉民族饮食文化的另一大差异,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俄罗斯餐桌上的“静”。
中国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就餐方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
因此,不论是迎新年、过生日、办喜事,还是请朋友吃饭,只要是宴席,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
中国人讲求家庭观念,注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一种其乐融融的祥和气氛中一起分享各种食物。
人们既是在享受着满桌的佳肴盛馔,更是在享受着那份欢乐与喜庆的气氛。
中国人尽管平日好静,但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一片热闹喧哗。
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
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
这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
当然这种边吃边大声地交谈,旁若无人,哪怕所谈论的东西让几米远外的人听去也满不在乎,更不注意大声说话和喧闹会给餐厅其他客人造成干扰,也是外国人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俄罗斯人用餐习惯是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即各自点菜,各持一份。
最普遍的盘式服务是将餐食在厨房分装到每一只餐盘中,由服务员从厨房端出,再迅速、礼貌地送给每位客人。
用餐时,双手放在桌面以上,胳臂肘不能搭在桌面上,更不能翘二郎腿。
俄罗斯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同时也会不失时机地与左右客人交谈。
如左右客人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
用餐时他们从不高声笑谈,一般是交头接耳,像说悄悄话似的,更不会在咀嚼食物时说话,音量保持在对方能听见的程度上交谈。
俄罗斯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
尽管俄罗斯人特别喜欢喝酒,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有很好的酒量,但他们敬酒从不劝酒。
他们举杯喝酒时,也要说祝酒词,但一般是利用上菜间隙致祝酒辞,祝酒时力求做到态度热情、话语简短、幽默诙谐。
所以在俄罗斯无论餐厅大小,就餐时没有任何的喧闹,大家都是低声细语,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同时表现出他们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俄罗斯人的独立意识,诸如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等。
这和中国相比,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从表面形式上看这种就餐方式似乎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客气和独立,但实质上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卫生。
分餐制还可以体现适度节俭、合理饮食的理念,克服中餐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的缺点。
分餐制的菜肴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减少浪费。
不管是餐前小吃还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是与就餐者的食量挂钩的,菜肴道数尽可能少,但保证每餐吃完。
分餐制使每位宾客对个人的用餐数量有了明确的量化概念,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又益于身体健康。
我们现在的自助餐、冷餐也都体现了这个宗旨。
四、结论总之,餐桌礼仪在人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孕育着不同的餐桌文化,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是当今国际交往的一条原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遵循国际礼仪,同时也要了解与尊重有关国家的礼俗,做到因人施礼,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1] 王娟.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2] 崔卫. 当代俄罗斯流行音乐文化及其语言表达[J]. 俄语学习. 2007(01)[3] 陈君. 宴会上的餐桌礼仪[J]. 秘书之友. 2010(03)[4] 陈惜姿. 餐桌礼仪[J]. 跨世纪(时文博览).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