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区交通规划设计建议书

园区交通规划设计建议书

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交通规划设计项目建议书2012年7月目录1.概述 (1)1.1.项目背景 (1)1.2.本项目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1)1.3.编制依据 (2)2.项目研究内容 (3)2.1.前期调研 (3)2.1.1.研究思路及框架设计 (3)2.1.2.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3)2.1.3.项目需求分析 (4)2.1.4.对园区总体规划的解读 (4)2.2.交通建模及交通需求分析 (4)2.2.1.交通建模 (4)2.2.2.区域交通分析 (5)2.2.3.背景交通量预测 (5)2.2.4.项目交通量预测 (6)2.3.外部交通分析与建议 (6)2.3.1.项目对外交通分析 (6)2.3.2.周边主要道路和交叉口交通组织建议 (7)2.3.3.公共交通系统的考虑 (7)2.3.4.班车与公交、轨道交通的接驳(P+R、B+R) (8)2.4.内部交通规划设计 (9)2.4.1.内部道路系统功能划分与横断面调整 (9)2.4.2.交通流线设计 (10)2.4.3.慢行交通组织 (10)2.4.4.物流通道及交通组织 (11)2.4.5.道路语言系统设计 (11)2.4.6.重点交叉口规划设计 (12)2.4.7.停车场规划设计 (13)2.4.8.停车诱导系统建议 (13)2.5.设计方案交通仿真评价 (14)3.时间进度及经费 (17)3.1.项目时间进度安排 (17)3.2.经费安排 (17)4.成功案例 (18)4.1.北京城乡世纪广场项目及周边区域交通研究 (18)4.2.世纪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停车场管理综合解决方案 (20)4.3.金融街智能停车诱导系统规划设计方案 (21)1.概述1.1.项目背景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以下简称园区)是中国移动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实施集中化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社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

交通系统是园区未来顺利运营的重要支撑,不论是进出园区的外部交通、还是园区内部交通,都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借鉴国内、外类似园区的成功经验,依托现代交通设计的理念,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设计方案,确保交通系统的高水准运行。

园区位于北六环和京藏高速路交汇处附近,昌平区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内。

项目总用地1322亩,净用地894亩,共分9个地块。

园区规划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

园区位置图1.2.本项目的目标和研究内容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一)通过对园区外部交通的研究,提出改善园区对外交通能力的具体方案,使项目的对外交通便捷、方便,使园区及周边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二)通过研究内部交通系统,提出规划措施和交通组织方案,梳理园区内客、货交通流线和快、慢交通流线;形成协调、有序、安全的交通状态,将信息港建成国际一流的人性化、高效率的科技园区。

项目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项目前期调研(二)交通建模及交通需求分析(三)外部交通分析与建议(四)内部交通规划方案设计(五)交通系统仿真评价1.3.编制依据昌平区新城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昌平区综合交通规划;本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规划;国家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相关道路交通现状调查资料。

2.项目研究内容2.1.前期调研2.1.1.研究思路及框架设计分析项目需求,制定项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根据项目特点确定具体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项目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见下图:技术路线图2.1.2.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资料收集主要是收集信息港地区及其周边土地利用规划资料、交通发展政策、交通规划资料、类似项目交通出行特征资料;现状调查,主要是对信息港及其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道路、交叉口实现情况、公共交通、停车设施及其他交通设施情况进行调查,对道路及交叉口流量情况进行现场观测。

2.1.3.项目需求分析园区是中国移动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的目标是要打造世界一流的信息研发、管理中心。

因此项目的整体设计水平要与国际接轨。

园区交通的外部交通是园区的运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园区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好,位于北六环和京藏高速路交汇,但因为项目依托的主要道路白满路尚未实现规划,而且与京藏高速路的交汇处没有立交桥,左转弯进入和离开园区的交通需要绕行到下一处立交。

因此园区的进出交通并不是很通畅的。

此外由于京藏高速路常年处于交通拥堵的状态,势必增加问题的严重性。

园区内部交通也需要很好的组织,内部的井字道路的功能划分、内部道路与周边道路的衔接、内部慢行交通的组织、内部道路识别系统和指路系统的设计等,使园区内交通安全、安静、井然有序,真正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准。

2.1.4.对园区总体规划的解读结合总体规划,对园区内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网、公共交通及停车设施规划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并做好与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

2.2.交通建模及交通需求分析2.2.1.交通建模搭建园区路网计算机规划模型,采用交通规划四阶段方法,构建交通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配预测模型,并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标定各项参数,结合区域交通政策、交通发展规划、交通设施等规划情况,进行交通流量的预测。

2.2.2.区域交通分析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内交通需求及流向进行分析,包括过境交通流量、信息港内部高峰和平峰交通需求及主要流向进行分析,并对区域对外路网及通道、公共交通的运能及停车设施的承受能力进行分析。

内部交通流分析示意图2.2.3.背景交通量预测根据交通模型,采用经典的四阶段法及相关的交通分析软件,预测项目规划年周边路网的交通流量、负荷度状况,为项目周边交通改善建议提供数据支撑。

规划年研究区域背景交通流量预测示意图规划年研究区域背景交通负荷度预测示意图2.2.4.项目交通量预测结合项目的使用功能、服务对象、类似项目出行特征,综合考虑项目的区位特点,预测项目规划年交通生成量及交通发展状况,分析项目规划年交通生成特点。

2.3.外部交通分析与建议2.3.1.项目对外交通分析根据规划路网,对项目主要对外路网及通道通行能力和负荷度进行分析,明确项目对外部通道路网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建议。

对外通道分析示意图2.3.2.周边主要道路和交叉口交通组织建议结合规划道路网图,对项目周边主要道路及重要交叉口流量及负荷度进行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改善建议项目周边交通设施调整建议和交通组织的建议方案,包括机动车(客、货)、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组织。

2.3.3.公共交通系统的考虑通过对项目公共交通需求进行预测,结合规划公交线路及场站设施,分析规划年公交场站及线路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并对园区对外公共交通系统提出建议。

公交需求预测示意图对外公交规划示意图2.3.4.班车与公交、轨道交通的接驳(P+R、B+R)信息港内部规模较大,因此需要考虑规划内部班车与公交及轨道交通进行有效衔接。

本研究分析信息港的实际需求,结合外部公交和轨道交通规划方案,设计信息港内部短驳班车运营线路。

项目内部短驳公交线路示意图项目内部总体公交线路示意图2.4.内部交通规划设计2.4.1.内部道路系统功能划分与横断面调整根据信息港内部土地利用规划,对信息港内部道路系统进行功能划分,一般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和支路等。

另外,根据项目交通流量预测,确定不同道路的横断面形式。

项目内部道路系统规划示意图2.4.2.交通流线设计对项目内部机动车交通流线进行合理组织设计,包括车流线和行人流线,使项目内部道路车辆顺畅行驶,行人安全行走。

项目内部交通流线示意图2.4.3.慢行交通组织本着以人为本的交通设计理念,合理规划项目内部慢行交通系统。

对自行车和步行道路系统、功能布局、自行车和步行过街设施进行合理设计。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示意图2.4.4.物流通道及交通组织结合本项目实际特征,通过分析信息港布局与内、外部交通衔接的相互关系,确定信息港内部主要物流通道,提出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法。

特别是园区内F区产业集群团组、G区公共配套设施等,可能涉及到较大的物流交通。

需要安排专用的通道,以避免物流交通对其它区域的影响。

园区物流交通系统规划示意图此外,所有建筑都涉及到基本物资供应运输及垃圾运输的问题,应该考虑错时交通组织,安排这些运输利用白天工作时间以外的时间运输。

2.4.5.道路语言系统设计交通语言系统是交通管理者与出行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是以颜色,符号,文字和声音等为基础的符号体系与规则体系的集合体。

是引导道路上的车辆、行人正确使用道路的信息设施。

国际信息港定位为国际化的创新、研发和管理中心。

因此,在道路标识、交通标志、车辆和行人指引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设计。

本项目建议的交通语言系统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交通标志系统,包括指路标志、路口优先权控制标志(停车让路、减速让路)、禁止标志(禁止停车、禁止货车驶入)等;分区标识系统,包括分区识别标志、楼号标志、单位标牌等;路名标牌系统,道路名称标牌;停车场内部标识系统,停车场内的分区标号识别标志、行人疏散标志等。

园区分区标示系统示意图2.4.6.重点交叉口规划设计结合规划道路网图,对项目周边主要道路及重要交叉口流量及负荷度进行分析,对重要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提出交通组织改善建议,尽量减少项目对周边主要道路和交叉口的影响。

马满路交叉口交通设计示意图2.4.7.停车场规划设计通过对园区停车需求进行预测,确定园区内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规模,综合考虑用地、政策等条件,进行停车场选址规划,并确定停车场形式,设计停车场出入口方案。

2.4.8.停车诱导系统建议停车诱导系统实时采集停车车位信息,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预测,生成停车诱导信息,并利用路上设置的可变标志诱导牌指引车辆找到合适的停车场库。

为改善园区停车环境,提高园区停车效率,建议园区规划智能通常诱导系统,本研究提出园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的原则和基本思路,制定园区内智能停车诱导系统规划的初步方案。

停车诱导系统的框架结构如下图。

结合本项目,建议建设两级诱导牌:(一)在区域进口处设立区域诱导牌,显示九个区域各个区域的空车位;(二)停车场(办公楼配套停车场)入口处,设置停车场诱导牌,显示该停车场的空车位数。

停车诱导信息服务数据接收信息发布无线网交通信息WEB 服务手机短信服务车载信息服务无线网服务器停车场数据停车诱导牌互联网交通检测器停车诱导系统框架结构2.5. 设计方案交通仿真评价交通仿真能够模拟交通运行状态,完成交通组织方案的定量评估分析,进而对交通组织管理、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交通政策可行性分析研究提供量化的决策依据。

基于区域道路交通运行特点,其交通组织和控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经过反复的论证,并借助科学的手段或工具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交通仿真为此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并将使交通问题的分析更加科学严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