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一、查房医嘱概述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是指发生在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之间的骨折,属于关节囊内骨折。

多由摔倒所致,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症。

骨折不易复位,容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老年人因骨折长期卧床,易发生卧床并发症。

手术治疗是其最佳选择。

入院评估一、病史询问要点1.中、老年人群,女性多见。

2. -般有摔倒、臀部着地史。

3.患侧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或当时可以行走,经过数天的活动后逐渐出现患髋疼痛加重,乃至不能行走。

4.部分病人可有骨质疏松史(包括抽筋,足跟痛等症状)。

二、体格检查要点1.望移位明显的骨折,检查时患肢可出现外旋畸形,一般在45°~60°。

若外旋畸形达到90°应考虑存在转子间骨折。

患髋部位肿胀和瘀斑较少出现。

2.触患侧髋关节周围均可有压痛,但腹股沟处压痛明显。

3.动患侧髋关节可以以活动,但因疼痛活动受限。

4.量移位明显的骨折,下肢测量时可发现患肢短缩5.X线检查对怀疑骨折的病人应立即拍摄双髋关节正位及患髋关节侧位X线片。

正位片观察要点包括骨皮质的连续性;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的移位程度;Shenton线的连续性等。

侧位要注意股骨颈部是否存在成角畸形,这一点在正位片未发现明显异常时尤为重要。

三、分析门、急诊资料股骨颈骨折病例在门、急诊经常遇列。

通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不难确诊。

但是,对于嵌插型股骨颈骨折,由于骨折明显移位,病人可以行走,就诊时容易漏诊。

这就需要行进一步的放射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继续检查项目髋关节CT或MRI检查:对于X线未发现明显异常,而临床上高度怀疑股骨颈骨折的病人,可行CT或MRI检查除外骨折。

CT断层可以清晰地显示股骨颈各层面皮质骨情况,除外X线现实不清的股骨颈嵌插骨折。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由骨挫伤引起的髓腔血肿情况。

五、门诊医嘱示范对于怀疑髋部骨折的病人拍摄髋关节X线正位片(以耻骨联合为投照中心,范围包括前上棘至股骨中段)和患侧髋关节侧位(以股骨头为投照中心)对于已经确诊骨折需要保守治疗的病人1.卧床皮牵引2kg,或穿丁字鞋,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2.对症止痛:非甾体类药物。

通便:如开塞露、新清宁等。

抗炎:预防坠积性肺炎,口服抗生素。

抗血栓:预防深静脉血栓,如皮内注射低分子肝素。

防褥疮:定期翻身,骨突处垫软垫等。

3.随访卧床牵引至少1.5个月,术后定期拍片复查,确保骨折位置满意。

病情分析一、初步诊断1.摔倒史;患侧髋部疼痛、行走困难;局部压痛,髋关节活动受限;X线可发现骨折线即可确定诊断。

2.容易漏诊情况(1)嵌插骨折,伤后可以行走。

这时需要仔细询问病史,不要贸然活动患侧髋关节,以免使嵌插骨折移位。

一定要拍摄髋部X线片,重点观察股骨颈显露较好的侧位片,有无股骨头后倒现象,以除外骨折,如果还不能确定骨折,需要加照髋关节CT或MRI。

(2)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或病症掩盖髋关节的症状。

老人摔倒后,易发生骨折的部位多为髋部、胸腰段椎体和腕部。

体检时要依次检查这些部位以除外骨折。

二、鉴别诊断1.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与股骨颈骨折同属于髋部骨折,受伤机制相同,都有摔倒、髋部疼痛,行动困难等病史,但转子间骨折属于关节囊外骨折,骨折移位较大,因此体检时病人下肢外旋度数较大(外旋畸形达到90°)。

X线片可以发现骨折部位不同。

保守治疗同股骨颈骨折。

由于骨折截面大,骨折处血运丰富,骨折容易愈合,保守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卧床并发症和预防骨折畸形愈合。

股骨头坏死率相较股骨颈骨折偏低。

2.病理性髋部骨折可以无摔倒史,日常生活中的轻微活动可以突然发生髋部疼痛,行走困难,需要考虑病理性髋部骨折,多为骨转移癌所致。

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肝癌等均可有骨转移。

髋部X线片如发现骨折线周围有溶骨性破坏的病灶则高度怀疑病理性骨折,可以进一步行全身骨扫描除外其他部位的骨转移灶。

三、临床分期或分型股骨颈骨折常用分型及预后1.按移位程度Garden分型(1)I型不完全骨折,为外翻位嵌插型骨折;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

(2)Ⅱ型完全骨折,无移位;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

(3)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高。

(4)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高。

2.按骨折线部位(1)头下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极高。

(2)头颈型呈鸟嘴状: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高。

(3)经颈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高。

(4)基底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

3.按骨折线倾斜角指骨折线与水平面夹角,称为Pauwels角(1)Ⅰ型外展骨折,Pau wels角<30°,最稳定。

(2)Ⅱ型 Pauwels角在30°~50°,稳定性次之。

(3)Ⅲ型内收型,Pauwels角>50°,最不稳定。

治疗计划一、治疗原则根据病人的年龄,骨折特点和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内固定病例,需要做到尽早手术;解剖复位;牢固固定;延迟负重。

二、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适用于Garden I~Ⅱ型等无移位骨折。

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持续皮牵引至少1.5个月。

加强护理,预防卧床并发症。

由于骨折有可能再次移位,而且长期卧床易发生致命并发症,故近年多主张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便于病人早期活动。

2.手术治疗适用于GardenⅡ~Ⅳ型骨折或不稳定骨折。

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1)内固定治疗1)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60岁,Garden I-Ⅱ型,伴随症少,可以耐受长期卧床的病人,可采用内固定手术。

禁忌证:严重骨质疏松、陈旧股骨颈骨折、病理骨折等。

2)术前准备(全身准备及专科准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对病人心、脑、肺、肾等多脏器全面评估,必要时行下肢彩超除外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避免病人下床活动,定期翻身,患肢保持持续皮牵引,防止骨折再次移位。

3)手术入路及特点·体位:病人仰卧位,固定在牵引床上,双下肢外展30°,保持患肢持续牵引。

·复位:病人采用匕述体位,行持续牵引至双下肢等长,分别将健肢和患肢内旋20°,再使患肢由外展位内收至中立位或稍外展。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适用于Gardend I-Ⅱ型骨折。

一般在C 形臂监视下,通过导向器准确置入三根空心螺钉。

三根螺钉呈“品”字排列,达到三维稳定。

·滑动式螺钉一接骨板内固定( Richard钉):适用于股骨颈基底骨折。

一般在C形臂监视下,置入加压螺纹钉固定骨折,然后用带套筒的接骨板连接螺纹钉,将接骨板用螺钉固定于股骨干外侧,后者起支撑作用。

4)注意要点·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复位失败,则需要切开直视下解剖复位,以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空心加压螺钉的螺纹一定要过骨折线,带螺纹的钉尖部要接近股骨头的软骨下骨,不能穿入关节;钉尾尽量安放垫圈。

·Richad钉的滑动式螺钉应位于股骨颈中轴稍偏向股骨距一侧,即压力骨小梁侧。

因为第一,中轴线附近松质骨多,把持力差;第二,骨折后股骨头多向外后侧倾倒,偏内放置滑动钉有利于骨折复位。

5)各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空心钉切Ll小.创伤小,但需手术牵引床,需要C型臂透视机,手术室硬件条件要求高。

·Richard钉适合于股骨颈基底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创伤相对较小。

但需要手术室条件同空心钉。

6)术前准备·患髋备皮,术前30min麻醉准备期给予抗生i(2)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高龄(>75岁),GardenⅢ~Ⅳ型,活动量少,髋臼良好,伴随症多但可控制,选择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以降低手术风险。

股骨假体多采用骨水泥同定,便于病人早期下地活动。

2)65~75岁,G ardenⅢ~Ⅳ型,活动量大,伴有骨质疏松,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假体周定方式多采用混合固定,髋臼假体用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用骨水泥固定,便于病人早期下地活动。

3)55~65岁,Garden ⅢI~Ⅳ型,活动量大,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尽量选用头臼材料为陶瓷对陶瓷组合或金属对金属组合的全髋关节,以延长假体寿命。

多采用非骨水泥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和股骨柄,病人术后1. 5个月开始负重。

4)术前准备备皮,备血,患髋无菌巾包裹。

术前30min麻醉准备期给予抗生素。

三、术前医嘱示范(一)长期医嘱(此处以股骨颈骨折举例)﹡骨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健康教育﹡普通饮食(二)临时医嘱(包括术前医嘱)﹡血常规十血型﹡尿常规﹡凝血四项﹡生化C21﹡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体﹡血气分析Ⅱ﹡申请双下肢深静脉彩超﹡申请心电图检查﹡申请X线检查胸部正位平片十双髋正位+患髋侧位﹡申请超声心动图﹡申请肺功能(胸外科)﹡与家属谈话并签字术前医嘱﹡明日上午在影膜外麻醉下行患侧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或Richard钉内固定或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晨禁食水﹡备皮,术区无菌巾包裹﹡备血悬浮红细胞4个单位,血浆400ml﹡药物灌肠术前晚﹡甘油灌肠剂l10ml﹡尿管(明晨术前)﹡地西泮5mg术前晚口服﹡抗生素皮试﹡一次性负压吸引器(红聚祥)1000ml带入手术室术后观察及处理一、一般处理1.监测生命体征2.体位去枕平卧6h,两腿间夹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3.饮食和输液术后6h可以进流食。

摄入营养、能量不足时,需用静脉输液补充。

4.吸氧吸氧能改善大脑缺氧,减轻脑水肿,有助于神经恢复。

5.抗感染抗生素预防感染。

6.手术后第1~14天,皮内注射低分子肝素注射液l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7.手术后第2~14天,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足底静脉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8.手术后第3~14天,通过CPM进行下肢等长收缩运动(拔除引流管后就可以进行)。

二、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1.重点预防卧床并发症,包括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坠积性肺炎、冒肠功能紊乱和泌尿系感染等。

应该鼓励病人翻身、咳痰、尽早拔除导管,采用足底静脉泵及低分子肝素预防DVT。

2.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还应该预防人工关节脱位。

要求病人6周内避免屈髋超过90°,围术期避免患髋关节过度屈曲并内旋。

翻向健侧时两腿间要垫枕,避免患髋屈曲内收并内旋而发生脱位。

三、术前医嘱示范(一)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禁食水(6h后普食)﹡记尿量﹡记引流量﹡保留避式引流(二)术后当日临时医嘱﹡电监护6h(多功能监护仪)﹡氧气吸入6h(管道氧)﹡抗生素治疗﹡复方乳酸林格液500ml iv gtt﹡生理盐水500ml+维生素C 2.O iv gtt﹡血常规急查﹡血常规明晨7时查﹡ST9急查﹡ST9明晨7时查(三)术后第一天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普食﹡抗生素治疗﹡低分子肝素注射液1支,皮内注射﹡记尿量﹡记引流量﹡保留避式引流(四)术后第一天临时医嘱﹡血常规﹡ST9出院小结一、预后XXX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下肢康复能耐训练,目前恢复好,已经扶助行器下地不负重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