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中共金寨县委机要局李传银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以科技发展为动力,以脱离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专制政治、神学迷信为标志,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诸方面协同进步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狭义地说,就是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不懈努力的崇高使命,也是中国人民翘首企盼的理想彼岸,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以贯之的主题。

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道路,无疑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课题。

一、中国近代史上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其朴素的现代化萌芽从明末清初就开始了,但并未就此走向现代化之路。

相反,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却逐步沦为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国家极贫极弱,民族蒙受屈辱,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

无数仁人志士为之苦苦进行探索,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难题,是通过走什么道路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能否重振雄风的核心问题。

所以说中国现代化每一次历史投入,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最终总是将这一问题推到十分醒目的位置。

中国现代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晚清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派企图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走以国防现代化为主的军事自强和工商求富的现代化之路。

但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宣告了这种走中体西用式的现代化道路的破产。

戊戌维新运动从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中认识到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实现富强和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将实现现代化的层次推进到制度层次,主张以立宪民主为中心的变法图强,即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走日本式现代化之路。

然而,变法运动的失败堵死了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振兴中华的幻想。

辛亥革命提出以暴力求共和,它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蓝本,企图按照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模式,建立资本主义模式现代化国家,但由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现代化再次夭折。

历史以血的事实告诫中国人民:其一,腐败无能的封建统治者本身的没落,落伍时代潮流,根本不可能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

其二,中国资产阶级企图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刻意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西化”并不能救中国,也无法找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正确发展道路。

其三,帝国主义强国剥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基本的前提——民族的独立和主权的完整。

因此,不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不实现民族的独立,以期求实现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实现现代化只能是天真的幻想。

百年历史已经把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担历史地交给了中国共产党。

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实现中国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俄国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此,结束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实现现代化没有正确的领导核心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完整,这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前提。

可以说,中国现代化发展有效实践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问题就提到中国共产党的议事日程。

1953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及时地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党和毛泽东同志开辟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从而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举,解放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结合,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是给予了中国现代化发展一个理论上的制度框架,在现实中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去探索。

当时唯一可资借鉴的就是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毛泽东从总结苏联经验教训着手,强调中国不能机械地照搬外国,坚定地以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现代化的载体,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主张。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毛泽东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想法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和现代化国防的目标任务。

这是我党文献中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从而标志着我党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化。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直至1960年,又在三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加上国防现代化,明确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以上说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即由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向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的转变。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走出一条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其中不乏诸多闪光的理论和实践,并为后人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但由于我国长期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加上长期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这一正确的探索未能继续下去,中途一度步入误区,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跟上发展步伐,尽快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在邓小平的心目中一直摆在中心位置,这是邓小平毕生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逐步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邓小平作为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成员,曾直接参与了毛泽东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全过程,同时又是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承担着实现中国现代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性角色。

邓小平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进行拨乱反正,在反思过去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继承、发展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开拓。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探索和开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光辉起点。

邓小平不是从书本上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问题。

他考虑的中国现代化的本质深深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基础上。

这一现实就是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实际处在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邓小平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这是由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是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贡献,但是,通过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来实现中国现代化,却是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关键性课题。

中国怎样才能摆脱贫穷和落后?社会主义优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迫使我们重新思考”。

而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实质上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

邓小平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时代特征同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这个理论有两个基点:一是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邓小平设计中国现代化宏伟蓝图和战略选择的基本前提。

当今时代特征是争取和平发展,发展是主题,和平是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国情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题同样是发展。

发展既要文明社会永恒的主题,亦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核心的问题。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邓小平理论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

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解决了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确立标志着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1、确立了全面协调发展现代化目标。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目标上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社会全面进化的过程。

在建国初期,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更由于种种客观条件限制,我们党曾把实现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深入发展逐步形成以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为内容的现代化目标。

这一目标无疑指的是经济现代化。

邓小平认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都要综合平衡,为此,党的十三大把富强、民主、文明确定为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这标志着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模式的形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经济现代化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目标,又与经济现代化的目标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以及和人的全面发展进步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体系。

2、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

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因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决不能掉以轻心,这就决定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样就把宏伟的理想量化为可以度量的具体奋斗目标,把近期目标和长远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从战略上把握和指导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

与“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相适应,邓小平把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技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尤其是把教育和科技视为战略发展的关键,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明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从而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正确轨道上来。

3、在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上,邓小平的贡献更为突出。

其一,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视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

认为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从而凸现了现代化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与此同时,邓小平重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强调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前提,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也就动摇了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