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良好人际关系,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以致克服成长的障碍,达到自强自立的过程。
3.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4.智商:智商是个体智力水平的数量化指标,用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这种课程主要是以班级活动的形式而展开,有时又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它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发展性的教育。
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客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的意识,即人们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控,它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三种心理成分。
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被人歧视侮辱,维护紫气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
估计,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它是个人对自己正确而积极的认识和评价。
对于被教育而存在的。
是指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现得看法与评价,也受我们的经验和别人的反应的影响。
的需要,青少年自己制定出的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要达到或取得的具有一定价值标准的目标和结果。
既包括长远目标,也包括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
标后,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机,使之产生和保持积极向上、实现自我的愿望,从而推进其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
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是交往双方彼此心理上的依恋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反映,实质上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在交往过程中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体现。
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生如何确立现实的有价值的自我目标及适当的志向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掌握时间,妥当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同事引导学生自觉控制自我,学会处理自我意识问题上的困扰,努力改善自我。
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词;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
度和异性交往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包括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对学习成就的归因。
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
情绪辅导又称情感教育,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并能有效地沟通,掌握疏导不良情绪的适当渠道和方式,防止和客服消极、冲突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包括情绪认识、情绪识别、情绪沟通、情绪控制和情绪熏陶。
工作和群体生活后剩余的、由他自己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
职业和从事特定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或特有的价值取向。
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2、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4、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5、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6、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来源:考试7、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8、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9、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1、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2、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3、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1、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3、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
24、气质是指个体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在发生速度、灵活性、强度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的综合。
25、厌恶疗法是将某些不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像,与来访者需要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
其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用来对抗原来的不良行为,最终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26、心理障碍也叫精神障碍,是指由不良因素引起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行为异常及各种精神疾病等。
其本质是由各种不良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心理活动异常,以致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贻害公众、家庭和自身27、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是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人员,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的过程。
28、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生去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是由各种心理动力因素,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理解构成。
29、精神分析疗法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以便使症状消失。
29、自我开放又称自我暴露或自我揭示,指咨询教师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等与来访学生共同分享,一方的自我开放会可以增加来访学生的自我开放30、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或动作,以含蓄的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
受暗示者的心态改变是下意识的,其受影响的过程是不自觉的。
31、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33、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
34、咨询关系是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结成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达到心理改善的效果。
2.答: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3.答:通过设定某种情境,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再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的方法。
有集体的角色扮演,如心理剧、社会剧等;空椅子技术;固定角色扮演等。
4.答:这是指当个体面临两种选择,而每种选择都会为个体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矛盾状态。
5.答:补救性教育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到正常状态。
1、简要说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讲授法,即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和学科渗透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认识指导法,旨在提高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3)活动体验法,即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体验以丰富和发展小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4)行为改变法,即在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基础上,鼓励良好行为,改变不良行为;(5)自我调控法,即通过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利于增进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