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25分钟满分: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耳畔..。
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副.巨大的银帘(奔涌/奔腾)而下,气势之磅礴..,恰似长江黄河倒挂。
但是,猛地一下,,轰然振耳....,溅水成雾。
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
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一阵,拼将老命再度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要与山崖作一次最....的亡命徒的队伍,决意后的冲杀。
它挟带....的峡谷,(究竟/到底)冲杀..着雷霆..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得如何,看不见了。
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消逝),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耳畔磅.礴(páng)轰然振耳B.石嶂雷霆.(tǐng) 狂呼乱跳C.一副呜咽.(yàn) 浩浩荡荡D.决意挟.带(xié) 深不可测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轰然振耳”的“振”应为“震”,“震耳”指声音高得或尖得令人难受;“振”意思是“振动,摇动”。
B项,“雷霆”的“霆”应读tíng,“雷霆”指霹雳,比喻威力或怒气。
C项,“一副”的“副”应为“幅”,“幅”作量词时,主要用于布帛、纸张、图画等有一定面积的东西,而“副”作量词,一般用于成组成套的东西,或用于面部表情、态度等。
语段中形容“银帘”,应使用“幅”。
“呜咽”的“咽”应读yè。
“呜咽”形容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丝竹声。
“咽”读yàn的时候意思是“吞入,吞食”。
故选D项。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奔涌到底消逝B.奔腾到底消亡C.奔腾究竟消逝D.奔涌究竟消亡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奔腾”,跳跃着奔跑,如骏马奔腾,黄河奔腾而来;“奔涌”,急速地涌出,如大江奔涌。
第一处,根据前文“银帘”来判定,只能用“奔涌”。
②“究竟”,含义与“到底”接近,多用于书面语言,表示追究事情的真相,也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到底”,表示深究,口语化。
第二处,根据语意,应使用书面语,选“究竟”。
③“消逝”,消失,有一个慢慢远去的意味,一般指时光、声音或事物,多指抽象事物;“消亡”,消失,灭亡。
第三处,根据文章内容,这里是指水,应该选“消亡”。
故选D项。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B.半山的巨岩撞到了它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C.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D.半山的巨岩撞到了它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从后面“它怒吼一声……”可知,第一句的主语应该是“它”而不是“巨岩”,这就排除B、D两项;第二句从后面“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来看,主语是“它”,如果选择A项,“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的主语也是“它”,前后主语一致的话,前面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即“哪怕”应放在“它”的后面,并且语句重复啰嗦,这就排除A 项。
故选C项。
4.请按情景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6分)学校组织秋季运动会,作为高三年级学生的你积极参加。
(1)请你为班级写一则简洁的加油口号,不超过20个字。
(2)运动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
第二天遇到高二的一位同学问你:“马上要高考了,时间那么紧张,你们参加这种活动,值得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回答他,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30个字。
答:答案(1)凌云赛场,斗志昂扬/齐心协力,争创佳绩/勇夺三军,所向披靡/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向前冲,让我们与众不同/赛出独特的风格,赛出辉煌的人生(2)值得,高三学习不仅要分秒必争,更要精神奋发争先,一场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运动会将鼓舞我们高三同学任何时候都要不断超越,永争第一。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标语口号的能力。
要体现运动会奋勇拼搏精神,要有文采。
(2)本题考查综合表达的能力。
在表达的时候,可以从运动会体现出的是一种分秒必争、不断超越的精神,正好契合了高考的要求这方面进行回答,具体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生动,内容具体。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白居易《观刈麦》中,“,”两句表现了青壮年农民冒着酷暑艰苦劳作的情景。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感觉江面辽阔,小船仿佛在太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3)李商隐在《锦瑟》中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情感和无尽的惆怅的名句是“,”。
答案(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所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生”意即“生命的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
长期以来,许多哲学界与美学界的前辈学者就“生生”做了自己的探索。
我国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明确将中国哲学精神概括为“生生”即“生命的创生”,而一切艺术均来源于体贴生命的伟大。
“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美学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
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
过去,我们认为“天人相和”是前现代的产物,所以没有勇气说这就是中国的生态美学,只说是生态审美智慧。
但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以及由此产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形态,决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在中国具有原生性特点。
这种原生性的生态文化,曾经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西方学者生态观的形成。
“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且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
“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与古希腊强调的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是不同的。
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
这种生态之美仍然存在于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之中,例如年画之“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
《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不仅是万物生长之道,而且是艺术创造之道。
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术,形成特有的艺术生命体。
阴阳之道还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
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淡与浓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
像齐白石的虾图,仅寥寥几笔,以大片的空白将几只小虾在水中活泼的生命力表现无遗。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
“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
诗歌之“意境”、绘画之“气韵”、山水园林之“写意”、书法之“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
“生生美学”化育于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蕴含在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无数民间艺术之中,寄托着我们绵绵的乡愁与无尽的情思,需要我们好好体悟,好好研究。
(摘编自曾繁仁《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生美学”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生生”的意思是“生命的创生”。
B.过去我们不敢称“天人相和”为生态美学,是因为我们认为“天人相和”是前现代的产物。
C.《周易》以“阴阳相生”揭示了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艺术创造之道。
D.“生生美学”还包含着“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偷换概念,“生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而非“生生美学”。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许多前辈学者就“生生”做出的探索为立论的前提,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突出了“生生美学”与西方美学“和谐之美”的差异。
C.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生生美学”独有的特色与魅力,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
D.文章强调体现“生生美学”的传统艺术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项,“对比的论证手法”错,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生生美学”独有的特色与魅力,第二段虽然提到了古希腊美学中的“和谐之美”,但其目的是分析“‘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而非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的生态文化,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西方学者生态观的形成。
B.我国的传统年画体现了“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
C.齐白石的虾图留有大片空白,就是巧妙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规律,创作出了传世佳作。
D.我们应当将“生生美学”的原则运用于生活,好好体悟,好好研究,使之发扬光大。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扩大范围,“生态文化”前应加“原生性的”的限制;时态错误,应为“曾经极大地影响了”。
B项,以偏概全,不是所有的传统年画,而是如“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是具有“生命创生”内涵的年画。
D项,强加因果,“生生美学”是美学的形态,不是生活的原则,在我们很多的传统艺术中体现了“生生美学”,而非我们通过体悟和研究就能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