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战的学科。

2、边际分析法:是进行经济、管理决策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这里,“边际”含有“边缘”和“新增”之意。

根据这一方法,一个方案是否值得采用,不是看其全部收入是否大于全部成本,而是看其新增的收入(边际收入)是否大于新增的成本(边际成本)。

根据边际分析法原理,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规则是:使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3、增量分析法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形。

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判断一个方案对决策是否有利,都要看由此引起的收入是否大于由此引起的成本,即看它能否为决策者增加利润。

它们都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二者的区别公公在于,边际分析法分析的是变量的微量(或单位)变化对收入、成本或利润等的影响,增量分析法分析的则是某种决策对收入、成本或利润等的影响。

4、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办都把它当作企业决策的长期目标。

在这里,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往返现值之和。

5、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

所有者(股东)并不直接经营企业,而是通过董事会启用经理人员来管理企业。

在这里,所有者是委托人,经理人员则是代理人。

所有者(股东)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反映在酱市场上就是股票价格的最大化,即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经理人员追求的则是高薪和更多的福利。

所以,所有者的目标和经理人员的目标是有差异的;经理人员有可能以牺牲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个人的利益。

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委托—代理问题。

6、会计利润:等于销售收入与会计成本之差。

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与机会成本之差。

计算会计利润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的根据、政府作为征税的根据等。

经济利润则是企业决策的依据。

7、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的、被放弃的其他用途本来可以得到的净收入。

或者说,资源用于某一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必须放弃的次好方案的价值。

这一概念是管理经济学的基础,有效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都必须从这一角度去看成本。

8、正常利润是指投资者如果把这笔资金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也就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在本企业投资,必须给他的最低限度的报酬。

它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的组成部分。

9、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

内涵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它等于机会成本与外显成本的差额。

10.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且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11.需求函数是需求量在影响这一数量的诸葛亮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的表达式,即Q D=f(P)12.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表示单个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13.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企业的全体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14.行业需求曲线(也称市场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15.需求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曲线的位移。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量沿原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动。

16.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且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17.供给函数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供给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不变的条件下,反映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可记为:Q S=f(P)18.企业供给曲线表示企业对某种产品(或劳务)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19.行业供给曲线(也称市场供给曲线)表示整个行业对某种产品(或劳务)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20.供给的变动是指因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供给曲线的位移。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所有非价格因素不变(因而供给曲线不变),因价格变化,供给量沿着原供给曲线而变化。

21.需求—供给分析法就是通过供给和需求曲线来分析供给、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供需曲线背后诸因素对价格和市场交易量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22.需求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某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

23.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4.点弹性是指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25.弧弹性是指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

26.完全弹性的需求是指在这条需求曲线上,所有各点的价格弹性均为无穷大。

这是一条水平的直线。

27.完全非弹性的需求曲线是指在这条需求曲线上,所有各点的价格弹性均为零,这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28.弹性需求是指价格弹性大于1时的需求。

29.非弹性需求是指价格弹性小于1时的需求。

30.单元弹性是指价格弹性等于1.31.总收入,即总的销售收入,等于价格和销售量的乘积。

32.边际收入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额外增加一单位产量能使总收入增加多少。

33.平均收入等于总收入除以销售量,也就是产品的价格。

34.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

35.低档货是指收入弹性为负值的产品。

36.高档货是指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品。

37.正常货是指收入弹性为正值的产品。

38.交叉弹性反映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39.替代品是指对消费者来说,效用相似可以互相替代的产品。

它们的交叉弹性为正值。

40.互补品是指两种必须合并使用,才能对消费者产生更大效用的产品。

它们的交叉弹性为负值。

41.需求估计是指通过调查、实验或统计等手段来对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估计。

42.需求预测是指在过去的销售量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将来的销售量进行预测。

43.访问调查法是将拟调查的项目,以面谈、电话、电子邮件或书信等形式向消费者提问,以获得所需的资料。

44.市场实验法是指在实际的或模拟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45.需求估计的回归分析法就是依据多组观察数据,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找出关于这些数据点的最佳拟合曲线,从而确定影响需求量变化的诸因素对需求量变化的影响的关系式,并用一个确定的需求函数描绘出来。

46.可决系数(R2)可以定义为在因变量的全部变动中,可由回归模型中全部自变量来解释的比例有多大。

这一统计量说明整个回归议程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47.估计标准误差(S e)是用来测定整个回归模型的准确程度的。

如果自变量的值给定,它可用来估计所预测的因变量的值的置信区间。

48.系数标准误差(Sβ)是用来测定回归系型中每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的准确程度的。

系数标准误差越小,回归系数就越可能可靠地说明该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边际关系。

49.鉴别问题: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非价格因素的变化,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发生了位移。

这时,根据观察到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需求估计,就存在鉴别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通常要求助于市场调查。

50.多重共线性问题: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如果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之间呈高度相关关系(不是互相独立,而是一起变化),就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

51.自相关问题:在回归分析中,如果误差项的颁布违背了回归分析对它的假设(随机假设),就会产生自相关问题。

52.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专家们背靠背地进行预测,经过多次反复修正,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方法。

53.时间序列分解法假定时间序列的各因子间呈乘法关系,即销售量的预期值(Q)等于长期趋势值(T)、季节性因子(S)、周期性因子(C)和不规则因子(I)的乘积。

当数据序列的长期趋势受上述因素影响时,就可用这种方法来预测销售量。

54.指数平滑法就是通过对过去所有各期的实际值和预测值进行加权平均来预测未来。

其模型为:F t+1=WA t+(1-W) F t。

式中,A t为当期的实际销售量,F t为过去对当期销售量的预测,W为权值,F t+1为对下一期的预测销售量。

55.生产函数是生产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表明在生产过程中,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投入要素组合所能产生的最大产量。

56.短期生产函数是指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固定的生产函数。

57.长期生产函数是指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可变的生产函数。

58.总产量(TP)是指给定的一组投入要素所能生产出的最大产量。

一种投入要素的平均产量(AP)等于总产量除以该投入要素的投入量。

例如,劳动力的平均产量等于总产量除以劳动力投入量(AP L=TP/L)。

一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MP)是指该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

例如,劳动力的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的增量除以劳动力投入量的增量(MP L=ΔTP/ΔL)。

59.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表述为:如果技术不变,增加生产要素中某个要素的投入量,而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投入量的增加真实会使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增,增加到一定点之后,再进一步增加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60.边际产量收入是指在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一定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单位的投入量会使企业的总收入增加多少。

61.等产量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的能得到的产量都是相等远交近攻。

62.边际技术替代率(MRST)是指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如减少一单位,另一种投入要素需要增加多少才能使产量保持不变。

在等产量曲线的某一点上劳动力和酱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等产量曲线上该点斜率的绝对值,也等于在该点上两种投入要素边际产量之比。

63.等成本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曲线上所有的投入要素组合的总成本均是相等的。

64.生产扩大路线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投入要素最优组合比例发生变化的轨迹。

如果各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这一轨迹称为长期生产扩大路线。

如果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不变的,则这一轨迹称为短期生产扩大路线。

65.规模收益探讨的问题是: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有什么影响。

规模收益递增是指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

规模收益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倍数等于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

规模收益递减是指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

66.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指这样一种技术进步,它能使劳动的节约大于资本的节约。

67.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是指这样一种技术进步,它能使资本的节约大于劳动的节约。

68.中立型技术进步是指这样一种技术进步,它节约劳动和节约资本的比例相等产。

69.相关成本是指在某一特定决策问题中,因与决策相关而应使用的成本。

非相关成本是指在某一特定决策问题中,因与相关而不应使用的成本。

70.机会成本(也称经济成本)是指一种资源用于次佳使用方案时的价值。

它在决定反某种资源用于某个方案而必须放弃的(实施次佳方案本来可以得到的)收益或补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