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肯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假想和计划。
一样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0~21页例1及想想做做1~5。
教学构想:例题第一出现了三幅触及长度单位“千米”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进而产生认识千米的心理需求。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千米。
这里的介绍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而且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第二,指明了它的运用范畴,作为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通常被用来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第三,千米的不同名称及字母表示方法。
初步了解上述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摸索“1千米有多长”这个核心问题,联系他们的具体感受,进一步明确: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
即:1千米=1000米。
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体会,在掌控千米基本含义的同时,初步形成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体验。
最后,再要求学生联系学校环形跑道的长度,试着说说“大约几圈是1千米”,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体验。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运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存与查找资料,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单位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进程:一、谈话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相互比画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提问:这是四个不同的长度单位,回想一下,我们一样将这些单位用在什么地方?谈话:我们以前学习过上面这四种长度单位。
知道了每个单位的实际长度大约有多长,测量长度时会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长度单位。
比如较短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比较长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那如果有更长的长度,会用什么长度单位呢?(让学生创造更大的长度单位:十米、百米、千米……侧重介绍千米)提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知道了千米,你想知道千米的哪些知识?(有多长?和其他长度之间的关系?用在什么地方?)2、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追问:为何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3、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4、出示教材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
千米又叫公里。
二、交换共享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让学生课前去操场跑100米,课件出示操场图示,从起点开始标注100米跑道)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照样运算,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课前布置让学生计时、计步)结合交换讨论:学生走2000步的路大约1千米,走15分钟的路大约1千米(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换,说说是怎样摸索的。
说明:把几千米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可以想1千米=1000 米,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从中得出结果,比如4 千米就是4 个1000 米,等于4000米;反过来把米作单位的数换算成千米作单位的数,可以想要换算的数量里面有几个1000米,得出千米作单位的数,比如3000米里有3个1000 米,等于3千米。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2、强化千米引导摸索:我们刚才感遭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挑选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先找出速度最快的和最慢的连线。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挑选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摸索的。
小结:选填长度单位时,要联系实际的距离和数据。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作业设计1、比大小2千米○2000米1千米○900米2米○30分米49厘米○5分米95毫米○10厘米2、学校运动场的跑道是一圈400米,芳芳每天清晨跑5圈,她每天跑多少米?合多少千米?3、东东家、成成家和学校再同一条直线上,东东家距离学校3千米,成成家距离学校2千米,东东家距离成成家多少千米?【篇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运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存与查找资料,连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进程:一、谈话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相互比画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枚1元硬币厚约3()学校跑道一圈长250()课桌长约10()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追问:为何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
千米又叫公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换共享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
(出示照片)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形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换,说说是怎样摸索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形,进行回答。
回答猜测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换。
2、强化概念。
引导摸索:我们刚才感遭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挑选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挑选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摸索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运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就在身边,也感遭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
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第7页,《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体会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形和感爱好的事物动身,使他们体会到,并让学生比画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由于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
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
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动身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