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奥尼尔的狂欢式书写风格
尤金·奥尼尔的狂欢式书写风格
一、尤金·奥尼尔及其作品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戏剧享有世界性意义。
在他的一
生创作生涯中,曾获得了四次的“普利策奖”,并且以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真挚情感和
奋发的精神力量,终于在193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美国文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奥尼尔是一位多产作家,共创作了50多部剧作,其中广为人知的有《天边》《毛猿》等。
不仅如此,他还不停地进行探索,并尝试着以多种写作形式进行创作,例如现代主义、古希腊悲剧等形式都融合在他的剧本中。
另外,奥尼尔的剧作纷纷在世界各国演出,
并受到许多文学爱好者的青睐。
为此,在许多国家内都陆续地成立了奥尼尔学会,几乎每
年都会开办一个以奥尼尔为中心的文学研究。
来自于各国的批评论者都倾向于将奥尼尔与
其他的文学作家进行分析、对比,与奥尼尔进行相互比较的有易卜生、契诃夫等。
在1986年发表的文学作品《契诃夫与奥尼尔》就是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作者的写作角度集
中于把奥尼尔和契诃夫的戏剧进行对比。
其次,还有在1993年发表的《奥尼尔剧中的莎
士比亚》也是具有鲜明的比较意义的著作,成为了人们探析奥尼尔剧作的有效途径。
奥尼尔在中国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自从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奥尼尔的名字首次传入
到我国,许多相关学界的人员纷纷对奥尼尔及其作品进行深入地了解,于1985年以奥尼
尔为中心的研究院终于落成了。
在90年代后的10年内,全国范围内对奥尼尔的学术研究
就有八次,而且出版了有关奥尼尔剧作的摘选,在我国的社会中掀起了一股奥尼尔的剧作
热潮。
二、尤金·奥尼尔作品的狂欢式书写在巴赫金的观点中认为,狂欢式就是
指在节庆中进行一系列狂欢式庆贺、仪式等活动的综合。
在这些形式中包含了许多多样化
的形式,但由于时代的递进、民族特点及其庆祝方式的不同而展现出更多形式的文化特点。
在庆典中,通常会派生出各种各样的狂欢仪式,并在各个不同的喜庆日子里由大众一起推
选出不同的狂欢国王,然后这些狂欢国王还要通过人们给他的加冕,人们还要抬着他在大
街上游行,好像他就是最高的统治人物一样,但是紧接着就是要承受人们的嘲弄与打骂。
人们正是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心中的疯狂意识和行为。
这种狂欢仪式过渡到文学创作中,
就是为了体现个人遭遇了突变,几乎在一瞬间就形成了天堂与地狱的巨大反差,并形成一
种狂欢化的氛围,主要目的就是反映人、事、物都是相对的,具有双重特性。
(一)
狂欢式之“对话”的质疑巴赫金在进行研究创作中还特别提出了一个“对话”的概念。
在新型化的小说探析中,他深刻地意识到个人独白的逻辑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于是他
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终于提出了与之相对的“对话”模式的理论表达形式。
并且“对话”
是一个人产生思想并学习新思想的一种形式,因为只有与他们进行对话后,才会进行自我
的不断进化与发展,从而就获得了一种新的思想观念。
似乎从这一点出发,对话的理论基
础已经不仅限于诗学上的层次,而是提升到哲学的有关角度,而这种对话意义上的哲学与
其他形式的哲学不同,它是以思想价值为根本观点而进行的哲学研究。
戏剧是否能体
现对话关系呢?对于这一问题,巴赫金对戏剧的对话性进行了考究,因为对话的产生就会
发展对立层面的人物关系,那么这种对立的情景也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渐瓦解。
而相关
的著作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正面的回答:戏剧中是存在对话关系的。
对此,我们可以来辩
证巴赫金的观点。
巴赫金认为戏剧不会产生对话就是因为受到剧情发展的限制,并且如果
对话具有多元结构就会给剧情带来冲突,对话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能调节其中的对立关系。
并且,对话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物之间进行思想意识的交流,他们是平等的,但却
是相互对立的。
其中人物的关系也具有主次之分,所以就要在戏剧人物的安排上突出主次
的区别,这是戏剧对话性的主要形成原因。
而戏剧中人物关系的主体问题也可以得到很好
地印证,例如在黑格尔的思想认识中就可以证实,因为剧情中的人物本身就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通过众多人来形成性格及其关系的发展,而正是这一点组成了戏剧情节的发展,
也就使整个剧作更加统一和完整。
作为主体的人物关系本身就具有一些不易显现的内涵特征,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是个体自身的事情。
从黑格尔的观点中肯定人物的主体
地位可以得知,无论是从戏剧自身的目的还是形式方式上,都是由于人物的精神领域中具
有不同的情感因素使对话可以在戏剧中体现。
所以作为杰出的戏剧作家奥尼尔在进行戏剧
创作中是可以积极地引用“对话”形式来突出戏剧中的人物主体关系和情节的变化发展。
(二)狂欢式之微观对话众所周知,巴赫金擅长从心理的角度来创作戏剧,所以他把
人物的对话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大型的对话;其二是微观对话。
其中微观对话是指在人们
的内心思想中,会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意识观点。
在奥尼尔的戏剧作品中就体现了微观对
话的写作风格。
例如在《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展现了鲜明的微观对话,其中以第二
幕中埃拉的个人思想独白来分析。
在埃拉心中寄予的对吉姆的希望中,她很鲜明地表明,
她要吉姆去参加律师考试,并且很期望他能成功,希望他成为美国社会中最优秀的律师,
要让他向所有人证明,特别是做给那些在私底下嚼舌根的人看看,吉姆是一个优秀的男人,并要向全世界宣告,吉姆,是世界上最白的白人。
埃拉想通过吉姆的不懈努力去迈上更高
的一层,并紧紧地踩在那些人的身上,面对着他们阴险的脸,狠狠地踩下去。
埃拉还强烈
地表现了她对吉姆的爱恋,并且在她的意识里,她只希望吉姆是唯一的白人,而其他人都
是黑人,心理世界也是黑得透彻的。
从埃拉对吉姆寄予的希望和他们的爱情中,可以看出
埃拉热切地希望吉姆能顺利地通过律师考试,并跻身到贵族社会阶层中。
其中也可以看出
在种族歧视的迫害下,跨越种族的婚姻给埃拉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影响。
埃拉的心理上也承
受了很多的种族压力,她不想吉姆被其他的人禁锢住,也不能从此使她失去了幸福的权力。
吉姆是白人,而且是历史上最白的白人,但是埃拉自身是黑人,那个黑就像是肮脏的泥土
一样,把埃拉的全身都染黑了,她讨厌这样的黑,更是恨!从埃拉的内心思想中,呈现的
是一个在被社会和种族的强迫压力下而导致的内心情绪的烦躁和无限的内心折磨,这就是
微观对话。
在美国社会上,白人与黑人存在深刻的差距,当吉姆有可能脱离黑人被压迫的
生活,而拥有机会去抵达白人的世界时,这种白人优越感的思想意识让埃拉感到异常痛苦
和烦恼,在她内心深处,早已经隐藏了对黑人的种种不满和怨恨,此时,她只想把所有的
愤怒都宣泄出来,而对待吉姆,也显示出她又自尊又自卑的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