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抖音教学网详细问题了解下!
教学难点:
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教授新知。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
(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
(2)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20×3=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
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
2×3= 20×3= 200×3=
(1)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
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口算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
引导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求张大叔带了200元够不够买4箱西瓜,该怎样列式?你认为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先算出买4箱西瓜需要多少钱,再跟200作比较,如果比200大,钱不够;如果比200小,钱够。
看看200里面有几个48,再跟4作比较,如果大于4,钱够;如果小于4,钱不够。
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一种新的算法——估算。
师:48跟谁比较接近?(50)4×50等于多少?(200)48比50大还是小?(小)那么48×4比200大还是小?(小)所以张大叔带了200元够买4箱西瓜。
(边讲边板书)
(1)完成“试一试”。
(2)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改正。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5题。
(2)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0×3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20+20+20 2×3=6
=60 20×3=60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用一位数去乘整十、整百数的十位或百位上的数字,再在乘得的积的后面添上一个或者两个0。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把48看作50, 4×50=200,
4×50=200,4×48<200,
200元够了。
200元够了。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只需把两、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然后再与一位数相乘。
教学反思:
1.教学中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这样很快就会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情境,为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
2.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3.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估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了学生在估算时根据具体问题选择
策略的能力。
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很快掌握本课教学对于估算的
成都是我一眼便爱上的地方,三教九流,布衣达官,只要你愿意融入,那么成都就会容纳你。
与成都有些类似,海口、三亚的茶桌也是街市上随处可见的,但那里似乎并不十分讲究茶摊的文化味,几乎没什么人工插成的竹林,茶桌与茶椅都是塑料的,只要有街市,就可以摆出茶摊。
文昌古镇街中有唱戏的亭子,但没有唱戏的人。
所谓唱,实际是放录音录像。
亭子的四根柱子包了厚厚的浆,散发着年代久远的气味,录音里放着我听不懂的戏曲调调,亭子对着的是街心湖,湖边高高的石栏杆也闪着乌黑油腻的光亮。
文昌骑楼老街建于二十世纪初,如今文昌街心留下的建筑虽多有破败,但颇有南洋范儿。
石桥栏杆旁就有塑料桌椅的茶摊,一边是古老,一边是现代,茶是茶味,戏是戏味,听着喝着,夜色袭来,人们的一天似乎才拉开帷幕。
海南是一个有趣的地方,现代与原始可以碰面,并无面面相觑的尴尬,诸如一头摇头摆尾的猪在街市上现身并非传闻,那么塑料茶桌也便成了这方街景。
相比较,我这东北小城茶楼里的茶生来就不是老百姓喝的,因而并没博得我的喜爱,倒是海南的茶摊更让我有亲近之感。
茶话此时,北方小城已是数九寒天。
喝茶必定要拘于室内,并且还要喝应时令的茶暖胃。
有了闲适时间,也便随手翻了翻陆羽的茶经。
茶始为药,又为羹,再为汤,茶始终为上流社会的专享。
至茶之三道,宫廷,禅院,文人,茶被确定了相当正宗的血统。
不过有些茶经之道
不一定是我所喜欢追溯的,比如红楼梦中妙玉的茶要用五年前的梅花雪水泡,那样的拿腔作调很不以为然,但茶有偏爱,也或是偏执,这也便是妙玉的茶经。
因喜欢茶,女儿便投我所好,她送了我各式普洱,貌似有意打造出普洱发烧友。
女儿是普洱迷,这些来源于她的男朋友,大概是爱屋及乌。
我没有与她说起福鼎的白毫、滇红的黄芽也很漂亮,在一起喝茶时一直听她喋喋不休地说普洱有糯香。
滇红的叶子在滚开的水中浮浮沉沉,舒展出了叶芽,叶不大,有些像花之萼,不甚情节。
而茶的色调渐深,如渐浓的季节。
雪山的文字是戛然而止的,他与我的告别是他的一个消息,他开了间茶室,他很喜欢这样的日子,每天打开音乐,然后准备好了茶,等来访者上门。
此时阳台外的桔色路灯下,雾气蒸腾,大片大片的雪花围着这桔灯飞舞,下雪了。
坐在临窗的茶桌边,手心里托着杯子,目光忽而投向窗外的雪,忽而投进手中透红的茶杯。
茶雾弥漫,在口唇中化掉了,一股馨香袭来,让人心驰。
读雪山文章,想起许多往事,也忆起家人围坐一起品普洱糯香的浓情。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斟上茶,摩挲起手里杯子,橙红的茶水摇晃,映出一张笑脸。
举杯,饮下,杯中茶影消散,茶丝沉落。
再斟满,茶水中又满目橙红。
反复中,茶丝缱绻,茶香氤氲,翻卷的情感就落在这一斟一饮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