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MDT经典病例分析,你不能错过!丁香智汇中高级医生的学术加油站关注作者:夏鹏1,马莹1,张磊1,李明喜1,陈丽萌1,李雪梅1,张路2,冯俊2,李剑2,郭潇潇3,程中伟3,李秉璐4,宋锴澄5,冯瑞娥6,甘佳 7,王勤8单位:北京协和医院1 肾内科,2血液内科,3心内科,4基本外科,5麻醉科,6病理科,7输血科,8放射科通信作者:张磊本文即刊登于《协和医学杂志》2019 年第 1 期贫血,肾病综合征,心肌淀粉样变,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腹腔占位1病人简历患者女性,48 岁,因「乏力 7 年,腹胀 4 年,血肌酐升高 2 个月」于 2017 年 6 月 30 日收住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
1现病史患者2010 年出现乏力,伴面色苍白,活动耐量减低。
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 (Hb)最低 30~40 g/L,予铁剂治疗后可维持在60~70 g/L。
2013 年起患者自觉上腹胀,可触及剑突下质韧肿块,边界不清,无恶心、呕吐、腹痛,未详细诊治。
2017 年4 月患者出现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自觉尿量减少(约500~800 ml/d),尿色正常,尿中泡沫增多,无发热、喘憋。
当地医院查血肌酐>300 μmol/L,予中药治疗 2 周后尿量恢复至约 1500 ml/d,水肿减轻,无夜尿增多。
2017 年 5 月 9 日患者周身无力伴眩晕、心悸、大汗、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随后晕厥伴短暂意识丧失,醒后无法回忆,无抽搐、双眼上翻等表现。
当地医院查心电图示心率40 次/min,血常规示白细胞(WBC)7.2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5.71×109/L,Hb 61 g/L,血小板(PLT)418×109/L;血生化示白蛋白23 g/L,球蛋白 72 g/L,血浆二氧化碳总量 17.9 mmol/L,血钙 1.91 mmol/L,乳酸脱氢酶 159 U/L,血钾 7.3 mmol/L,血肌酐158 μmol/L;予对症、输血、降钾治疗后 Hb 升至 109 g/L,血钾降至 4.8 mmol/L,血肌酐降至78.8 μmol/L,患者心率、神志恢复正常,生命体征稳定。
进一步完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16.1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4.3 s,国际标准化比值 1.37,D-二聚体509 μg/L;尿常规+尿沉渣检查示隐血(+),尿蛋白(+++),尿红细胞12.4 个/μl;24 h 尿蛋白定量 4.17 g。
自身抗体:抗核抗体均质型1∶100(+);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肾小球基膜抗体(-)。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gG、C3d(+),补体正常。
红细胞沉降率 46 mm/h,超敏 C-反应蛋白 148 mg/L。
免疫球蛋白:IgG 49.2 g/L,IgA4.67 g/L,IgM 3.46 g/L。
血、尿免疫固定电泳(-),血游离轻链κ 267.7 mg/L,λ 139.82 mg/L,κ/λ1.91,当地医院给予对症治疗。
患者因诊断困难,于2017 年6 月至北京协和医院就诊,查血清IgG 亚类:IgG1 35 300 mg/L,IgG2 9670 mg/L,IgG3 1410 mg/L,IgG4 3840 mg/L;抗核抗体18项: 抗核抗体1∶80(+),余(-)。
起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可。
大便 1~2 次/d。
2 个月前体重下降 5 kg,有活动后乏力,平地持续行走距离不足300 m、上楼梯1~2 层即感胸闷。
2既往史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余无特殊。
3入院查体体温36.8 ℃,呼吸20 次/min,心率70 次/min,血压90/60 mmHg。
体型消瘦,体质量指数 15.4 kg/m2。
舌体无胖大,心、肺听诊无特殊。
腹壁可见散在血管瘤样皮疹,腹软,左肋缘、剑突下可及质韧肿块,直径约 6 cm,有轻度压痛,无明显肌紧张,肝、脾触诊边界不清晰,麦氏点、双输尿管点无压痛。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2.90×109/L,NEUT1.82×109/L,Hb 70 g/L,平均红细胞体积90.4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08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7.2 pg,PLT 222×109/L,网织红细胞2.48%。
血生化:白蛋白19 g/L,二氧化碳总量19.7 mmol/L,尿素10.21 mmol/L,肌酐134 μmol/L,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外周血涂片检查正常。
心脏指标:心肌肌钙蛋白0.190 μg/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22948 pg/ml,脑尿钠肽1259 ng/L。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6.6 s,国际标准化比值1.4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3.6 s,D-二聚体0.40mg/L FEU;1∶1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纠正试验部分纠正;便潜血(-)。
尿常规+尿沉渣检查:隐血试验红细胞25个/μl,尿蛋白浓度1.0 g/L。
24 h尿总蛋白定量4.84 g。
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115 mm/h,超敏C-反应蛋白88.92 mg/L。
免疫球蛋白:IgG 46.38 g/L,IgA4.79 g/L,IgM 3.09 g/L。
铁四项检查:血清铁49.2 μg/dl,血清铁总铁结合力198μg/dl,铁饱和度24.8%,转铁蛋白饱和度25.1%,血清铁蛋白624 ng/ml。
自身抗体:抗人球蛋白试验(+),抗β2糖蛋白1 抗体24 RU/ml,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
感染指标:EB病毒、巨细胞病毒、输血8项(乙肝五项、丙肝、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ORCH-IgM均(-)。
血、尿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血游离轻链检查示无明确M蛋白证据。
肾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肾10.9 cm×4.4 cm×5.5cm,左肾11.5 cm×5.4 cm×4.8 cm。
骨髓涂片检查:大致正常。
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 257.0 pg/ml,肿瘤坏死因子-α 17.4 pg/ml,IL-8及IL-10正常范围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871 pg/ml;人类疱疹病毒8型DNA(-)。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电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V3~V6导联T波倒置。
超声心动图:心肌病变,双房明显增大,左右室壁均增厚,心肌回声增强,右室收缩功能正常低限,下腔静脉吸气变化率<50%,左心室舒张功能受限,轻度肺动脉高压,左室射血分数69%。
经心内科会诊进一步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示:持续房扑?可见室性心搏10次,单个室性早搏7次,室性心动过速1次。
心肌灌注延迟成像动态磁共振成像示左心房增大;室间隔心肌增厚,室间隔、左室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心肌中层片状延迟强化;左室及右室心内膜下、右房及房间隔线样延迟强化,心肌病变可能,淀粉样变性不除外。
影像学检查:腹部盆腔增强CT+三维重建(图1):肝胃间隙软组织肿物,边缘光滑,最大截面约77 mm×50 mm×66 mm,平扫CT值约为46 HU,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多发点状及结节状钙化。
增强CT扫描,动脉期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明显强化;肿块由脾动脉分支、肝固有动脉分支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供血;静脉回流至脾静脉及门静脉主干。
肿块后缘与胰腺前缘局部脂肪间隙模糊,分界欠清;腹膜后、腹腔肝门区多发肿大淋巴结。
躯干+头部PET/CT示肝胃间隙见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6.6 cm×5.4 cm×7.6 cm,内见点状高密度影,放射性摄取不均匀增高,标准摄取值最高约4.6;肝大,脾大。
回盲部局部肠壁增厚,放射性摄取增高,范围约3.3 cm×2.5 cm×2.9 cm,标准摄取值最高约4.0。
图 1 腹部盆腔增强CT扫描+三维重建可见肝胃间占位.A.冠状位(箭头所示为肿物);B.门脉期(箭头所示肿物静脉由门静脉属支引流);C、D.动脉期(箭头所示肿物分别由脾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供血);E.平扫期(箭头所示肿物内存在钙化)消化内镜检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镜见回肠末段黏膜光整,盲袋结构正常,阑尾开口清晰,回盲瓣呈唇形,未见溃疡、糜烂及新生物。
2第一次多学科讨论1放射科根据腹部盆腔 CT 影像分析:患者肝、脾明显增大,肝脏强化不均,呈「龟背样」表现,可为肝淤血所致;双侧肾脏肿大,右肾为著,皮髓质分界欠清,实质强化明显减低、延迟;肠系膜密度混浊,伴腹部盆腔积液。
最突出的异常为肝胃间的巨大占位,该肿块平扫密度较均匀,内可见点线状钙化,增强后呈偏均匀的中等强化,未见明确坏死区。
此处占位需考虑的鉴别诊断包括:淋巴增殖性疾病、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及胃肠道间质瘤等。
后两者在病变较大时常出现坏死区,故密度及强化不匀,与本例表现不符。
三维重建显示肿块与胃部无明显相连,血供丰富,由脾动脉分支、肝固有动脉分支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供血;引流静脉主要是脾静脉和门脉的属支。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资料,首先考虑Castleman 病(Castleman's disease,CD)。
CD 影像学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可合并淋巴结肿大,也可孤立存在,平扫密度均匀,少有中央坏死区,增强后强化明显且较均匀,其中透明血管型强化最为显著(可近似动脉强化程度),浆细胞型强化程度稍低,混合型强化程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如果病变内有粗大或分支状钙化,对于诊断本病有提示意义。
2血液内科患者为中年女性,慢性病程,临床呈现多器官受累,表现为贫血,多克隆/反应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包括 IL-6 在内的多种炎症指标显著升高,腹腔存在巨大占位,不除外淋巴增殖性疾病。
CD 又称巨大淋巴结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淋巴增殖性疾病。
临床上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和器官受累情况不同,将 CD 分为单中心型 (UCD) 和多中心型 (MCD)。
腹腔的巨大淋巴结是常见发病部位,多伴有明显炎症状态,偶而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本患者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无明显网织红细胞、胆红素升高,血涂片正常,整体考虑是长期高炎症状态引起的慢性病贫血可能性大,溶血性贫血证据不足。
尽管PET/CT 提示回盲部有高摄取,但消化内镜检查无明确异常提示。
综合分析,考虑CD 可能性大,建议完整切除腹腔占位,对于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至于凝血异常,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对检测有干扰,目前1∶1 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纠正试验部分纠正,根据手术需要,可在围手术期补充血浆以降低出血风险。
3心内科患者为中年女性,慢性病程,长期活动耐量减低,近期加重,结合脑尿钠肽显著升高,考虑存在慢性心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