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宝宝常见出疹性疾病及护理

(完整版)宝宝常见出疹性疾病及护理

婴幼儿常见出疹性疾病及护理前言:因为宝宝这两天出疹子,先是低烧了两三天,而后全身现疹子,去医院找医生看过,说是没有典型症状,不能确疹,还要观察两天,于是上网找关于宝宝一些出疹子的疾病,发现资料不够系统,现将网上搜索的资料整理了一下,方便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年轻爸妈们看看,但因为所有资料来源于互联网,本人更不是医务工作,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文字编辑和排版,所以不能保证资料的准确,仅供参考,自己把握不准,一定及时就医,宝宝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请千万别马虎对待。

皮疹是儿科疾病最常见的一种体征,因皮疹的形态、分布、以及出疹前后机体的不同表现,可以对皮疹进行鉴别诊断,虽然每个家长不是医生,但是根据以下的一些症状,还是可以做出初步的掌握一、二,根据轻重缓急及时请医生进行诊治是有必要的。

(1)、初步观察有发烧和出疹的症状,却神情愉快。

用透明的玻璃板压压看出疹部分,如果颜色消失的话,只是红斑而已,不必担心。

用透明的玻璃板压压看出疹部分,颜色不消失时可能是败血症、白血病、紫斑病。

发高烧、筋疲力尽、严重咳嗽时,可能是引起了并发症.发高烧、眼睛充血、出疹、脖子的淋巴结肿大时,可能是川崎病。

应尽快就诊。

(2)、出疹的诊断重点【出疹发烧顺序】首先观察是先出疹或先发烧,这是判断疾病的重点。

可能同时或发烧后一天或几天出疹,也有退烧后出疹等多种情况.【形状、颜色、部位】不同疾病疹子的特征和发疹部位不尽相同,家长应仔细观察。

【全身症状】发烧和出疹性疾病,可由全身状态判断病情。

如无力、发烧和咳嗽严重时,可能是引起肺炎等并发症。

这时,必须赶紧接受检查。

常见的疾病目录(1-10为感染性疾病,11-13为非感染性)1、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2、风疹(风痧、痧子)3、水痘4、麻疹5、丘疹性皮疹(沙土皮疹)6、痱子7、手足口综合症8、小儿猩红热9、伤寒10、川崎病11、湿疹12、荨麻疹13、药疹一、幼儿急疹:也叫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发疹性疾病,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多见于周岁以内的婴儿,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

以冬春季为多。

一般感染1次,感染2次少见。

潜伏期是8~14天。

【临床表现】发热,可以高热达39~41℃,一般持续3~5天,个别的孩子可能高热惊厥。

热退疹出是本病的特点,发热3-5天后,体温突然下降,退热后或体温下降时体表开始出皮疹。

皮疹多为不规则的斑点状或斑丘,淡玫瑰红色,初起时散在分布,以后相邻近的皮疹可以融合成大片。

用手按压皮疹可以退色。

全身均可以见。

一般1~2天消退,不留痕迹(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同时有的孩子还伴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症状.颈部的淋巴结可能肿大.尤其是耳后或枕后淋巴结增大更为明显。

【治疗及护理】注意休息,让孩子卧床至皮疹完全消退.保持安静,空气要新鲜,被子不能盖得太厚太多。

保持皮肤清洁,经常给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渍,以免着凉.多喝些开水,以利出汗和排尿,促进毒物排出。

适当给宝宝吃些营养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可以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

如果孩子高热可以用退热药,如果有的孩子出现烦躁或者惊厥可以用镇静药。

二、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儿童时期常见的、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传染原可能是已经感染的病人,也可以是没有发病但是带病毒者.多在冬春季发病,可以在集体流行.一般潜伏期是10~21天。

【临床表现】发热:多为中等度热,少见有高热.持续1~2天,发热3天的少见。

同时有的孩子伴有咳嗽、咽痛、流涕、头痛、呕吐、结膜炎。

发热1~2天出现皮疹,之后出疹迅速遍及全身.一般由面部延及躯干和四肢,往往第一天疹子即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心大都无疹皮疹色淡,略高于皮,初起呈充血性、淡红色、细小但比较密集的斑疹或斑丘疹,直径2—3厘米,一般早则在出疹后2~3天消退,多则4~5天,个别病人在疹退后遗留色素斑。

耳后、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出疹前即有肿大者对早期诊断有帮助。

随着病情好转,淋巴结逐渐消退。

本病可以并发中耳炎、支气管炎、脑炎、肾炎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及护理】发热时可以多喝水,可以吃抗病毒的药物包括清热解毒的中药。

如果体温高于38。

5℃可以用退热药.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多饮水,咽痛可用温热盐水漱口本病隔离从发疹至出疹5日后,患儿不能接触孕早期妇女,容易引起胎儿畸型、白内障、先天型心脏病。

目前我国的儿童已经接种风疹疫苗,保护率达95%,注射后6~8周保护抗体达到高峰。

三、水痘:是常见的、较轻的、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染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初次感染是水痘,再次感染可出现带状疱疹。

多见于6个月以后的各个年龄段.孕晚期也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造成新生儿期出水痘。

冬春季发病多见,一般1次发病,终身免疫。

潜伏期11~24天。

【临床表现】发热,一般在39℃以下。

发热当天即可出皮疹,也有的在发热1~2天后出现,以躯干、头、腰以及头皮多见。

一般丘疹、疱疹、结痂的疹子同时存在。

有的孩子口腔、咽部和结膜也可以见红丘疹。

【治疗及护理】发热是多喝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不要抓破水疱,以防感染,只要水疱不破,一般痊愈后不留疤痕。

可以吃抗病毒药物或者注射维生素B12。

目前已经研制成功水痘疫苗,1~12岁接种1针。

四、麻疹:是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

病原体为麻疹病毒。

患过麻疹的孩子可以获得终身免疫。

麻疹患儿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或者通过第三者作为媒介进行传染。

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晚春最多。

潜伏期6~18天.【临床表现】发疹前3~4天可见高热、流涕、结膜炎、流泪、轻咳.口腔内可见口腔麻疹黏膜斑,这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发热第四天出现皮疹,先见于耳后,继而象一盆水从头泼下一样出现皮疹:发际、颈部、脸、遍及全身最后达四肢.皮疹大小不等呈暗红色。

疹出2~5天按出疹顺序从上向下逐渐消退,如果发疹不透,或者高热不退容易出现合并症:喉炎、肺炎、脑炎、中耳炎、心肌炎等.【治疗及护理】在家卧床休息,室内空气新鲜,吃好消化的食物,不要直接吹风.做好眼、鼻、口腔护理,不能急于降温,最好采取物理降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透疹的中药.病情有变化及时去医院就诊.五、丘疹性皮疹:丘疹性皮疹又叫“沙土皮疹”。

此病主要发生在夏天,多见于婴幼儿。

由于孩子的皮肤娇嫩,经过沙土或水的多次刺激,使得皮肤表面的保护屏障受到破坏,防御能力降低,由于天气炎热,孩子出汗,就导致皮肤发炎,形成皮疹。

【临床表现】轻的出现皮疹,重的可以出现局部皮肤肿胀,糜烂,渗出.好发孩子的腕部,手背,有的也会在孩子的前臂,大腿,臀部出现。

【治疗及护理】局部外用氧化锌软膏,口服维生素C。

如果有糜烂或渗出可以将化毒散用水调后外用.如果已经感染,应及时请医生处理.六、痱子:小婴儿的皮肤很娇嫩,其防御功能差,对外界的刺激抵抗力低,很容易受到感染或伤害。

尤其是婴儿的体液含量比成人高,植物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因此调节的功能差,孩子出汗多。

有的孩子因为汗液排泄不畅,潴留在皮肤内就引起汗腺周围发炎,生起痱子.【临床表现】主要分布在孩子的脸,颈部,胸及皮肤皱折处。

有痒,灼热,和刺痛的感觉。

严重者可以感染成为“痱毒”形成疖子乃至败血征。

【治疗及护理】预防是关键: 首先室内要通风,不要让风直接吹着孩子.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使用空调,保持24~26℃。

室内每天必须保证通风2次,每次半小时.勤洗温水澡,使用对皮肤无刺激的婴儿浴液,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孩子的衣着应该是吸汗的薄棉布衣服。

让孩子多喝水。

勤给孩子翻身。

不要让孩子在烈日下直晒。

可以使用含有薄荷及樟脑的婴儿爽身粉,严重者可以用氧化锌软膏外用。

“宝宝金水”采用天然配方,内含野菊花,金银花,大黄等外用药水。

具有很好的祛痱、止痒、防蚊虫的功效。

每天沐浴时,只要将“宝宝金水”加入到洗澡水中,既可以有效避蚊,也可以直接擦抹宝宝裸露在外的肌肤或痱子处,即刻可以止痒、消肿。

七、手足口综合症: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全年均可有发病,常发生在3~11月份,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或健康的带病毒者。

病儿说话时的口水飞沫中带有此病毒,可传染其他小孩;病人玩过的玩具或拿过的食物上也可带有此病毒,其他孩子再拿这些东西时,可通过手将病毒吃进嘴里而患病。

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儿、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以减少感染机会,这一点对幼托机构来讲非常重要。

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临床表现】发病初期,主要症状是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等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很象。

1~2天后,孩子的手上、脚上和口腔内颊部、舌、口唇内侧等处可出现红色斑点,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疱疹,故而得此病名,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异常,因此,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常因嘴痛而影响吃奶、吃饭、哭闹不安。

多数患儿的疱疹在3~4天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痂,也不脱屑而痊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只有极少数患儿可并发心肌炎或无菌性脑膜炎等疾病。

【治疗及护理】目前对手足口病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临床主要是对症治疗.服用抗病毒的药物或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

若小儿有发热时,多喝水,体温大于38.5℃也可口服退热药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对破溃处,可用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及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因口腔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易于消化的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避免引起疼痛而拒食,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

八、小儿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2~4天,也可长达10 天。

【临床表现】发热第二天出疹,全身皮肤充血基础上散布针头大小的点状猩红色斑疹,排列密集,有时融合成片,疹间无正常皮肤,压之退色,可见明显指压印.严重者有的出血疹。

面部充血潮红,无皮疹.起疹部位始于耳后、颈部、胸部,一天内蔓延全身。

在皮肤褶皱纹处特别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样褶痕(称“帕氏线”)。

皮疹持续3-5天退疹,一周后全身大片脱皮.宝宝发烧,还会感觉喉咙痛,看看宝宝的咽部红红的。

中毒症状重,可并发咽喉炎,扁桃体炎,舌苔有一粒粒小隆起,称为杨梅舌.在口唇周围有一层苍白圈。

胃口差、不愿吃,精神不好。

【治疗及护理】一旦宝宝出现上述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就诊。

医生通过验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增高)、咽拭子培养(如培养出溶血性链球菌,可以确诊是猩红热),使用有效的抗菌素,宝宝体温即会降低,皮疹逐步消退.发高烧时,除了给他服用退热药,还要多饮水,帮助毒素排泄。

皮疹严重的宝宝会出现脱屑,应及时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猩红热患儿用抗菌素治疗,必须严格按医嘱用足疗程,如果觉得孩子热退了,就停用抗菌素,不彻底治疗,细菌没有最终杀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