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高中新课程化学(选修)备课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杭州第十四中学郭裕茂2007.8一、教材分析1.本模块教学内容呈现的特点鉴于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模块设置的灵活性特点,以及考虑到学生在必修二的学习中刚刚接触了《有机化合物》这一章的知识,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之后,浙江省选择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作为理科学生第一个选修教学的模块。
从内容选择思路和学习要求这两方面去比较新课程的选修5与以往教材中有机化学知识的特点的话,新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更加注重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其次是开始引入有机化学“高端”知识的学习,例如引入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现代分析技术、立体异构等内容。
如何结合实际开展好《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的教学,无论对于新课程教学经验的积累,还是对于已有有机化学知识教学经验的补充提高,都将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
而且,大量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物的合成,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化学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合成了一个新的“自然界”。
本模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认识研究有机化学的一般方法,增进学生对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并发展他们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提高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程度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有机化学基础》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等内容,课程标准包含了“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以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等四个主题。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分析方法,内容包括有机物组成的分析与测定、有机物的结构及其表示方法、有机物结构的现代测定分析方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以及有机物的命名等内容。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等三个主题则研究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内容包括各类有机物结构、性质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主要的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的主要来源、部分有机物的制备和合成、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苏教版并未严格按课程标准的4个主题顺序编写,而是根据自身教材的整体结构特点,设置了“认识有机化合物”、“有机物的结构与分类”、“常见的烃”、“烃的衍生物”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等五个主题。
其中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专题2(有机物的结构与分类)与课标主题1对应,专题3(常见的烃),专题4(烃的衍生物)与课标主题2对应,专题5(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课标主题3对应,对课标主题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不单独设立相应的专题而是分散渗透在各单元中。
模块具体结构见表所示。
2.本模块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模块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
在初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组成特点,认识了食品中的淀粉、葡萄糖、油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的营养作用,淀粉检验、蛋白质某些重要性质。
在《化学2》学习中学生了解了有机物分子中、碳键类型、结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认识了与化石燃料、食品、合成材料有密切关系的几种有机化合物甲烷、乙烯、乙醇、乙酸、油脂、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特点,了解了氨基酸结构特点、蛋白质性质特点,了解了有机高分子结构特点、有机合成基本思路与加聚反应等知识。
化学2—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
本模块—探讨按官能团体系系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
(侧重方法训练,能力培养,理性深化、抽象思维)二、教学要求解读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课标内容: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课标要求: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专题3:常见的烃课标要求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认识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5.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6.能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7.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8.举例说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专题4:烃的衍生物课标要求:1.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2.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3.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4.能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5.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6.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7.举例说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专题5: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课标要求: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查阅资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三、教学建议(一)以物质结构、反应原理知识为基础《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高效学习需要以物质结构、反应原理知识为基础1.原子轨道、δ键、π键、杂化轨道----认识或理解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分子结构;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的空间取向和分子构型、理解分子构型的变化、正确理解立体异构现象;理解不饱和碳键的加成反应;理解基团对反应的影响(反应难易与位置等)。
2.氢键----理解乙醇的溶解性、蛋白质结构。
3.分子的极性----认识极性、非极性溶剂及其选择使用4.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卤代烃水解与消去反应的条件控制、乙醇钠的生成反应、酯的水解与生成反应的条件控制。
5.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碳元素氧化数的变化或分子中氢、氧原子的增减。
6.半缩醛反应、羧酸的还原反应等有机应知识---认识葡萄糖的环状结构、分析判断有机合成路线。
(二)理清知识体系、把握教学难度、落实专题教学专题1 认识有机化合物(1)本专题的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方法,同时注重让学生在亲身的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
(2)在第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有机化学发展历史为线索,以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的描述向学生展现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与发展前景,引领学生走进有机化学,感受有机化学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3)第二单元的教学应着重介绍科学家在有机化学发展过程中对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和反应的研究的发展过程,介绍现代化学测定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的方法,以甲烷的光照卤代反应为例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研究化学反应历程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有机化学世界的奇妙与丰富。
课例1:初浅了解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作用NMR(核磁共振图谱分析):有奇数个质子的原子核处于自旋运动中,在磁场中,核磁矩有一定的能级。
在适当的低能量外加电磁波照射下,电磁波可被原子核吸收,发生核磁共振,产生强弱不同的吸收信号。
有机分子中原子处于不同化学环境,核磁性不同,发生核磁共振所吸收电磁波频率不同,在核磁共振图谱的波峰在坐标中出现的位置不同。
依据图谱分析,可以确定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和数量。
通常用1H、13C的核磁共振图谱,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
课本介绍了乙醇和二甲醚、苯、甲醛与乙醛、丙酮的1HNMR,练习与实践(P14)中介绍了1-丙醇和二丙醇的1H-NMR,并要求会识别和判断。
课例2 初步了解手性分子和手性碳原子(P11)课例3 知道甲烷卤代的反应机理—自由基型链反应。
(P12)专题2有机物的结构和分类(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本专题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于有机化学基础的主线,学习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探究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将所学到的有机化学知识加以应用,并以帮助学生将庞杂的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地梳理起来,由于在化学2中已经对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作了一些简单要求,所以本模块的标准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需要从更高的层次上的加以阐述。
(2)对于有机化合物分类的知识,要明确其教育意义在于对分类知识建构。
教学中要结合“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官能团”并通过运用“问题解决”的栏目,建立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基本思路。
(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本专题教学的又一重点。
烷烃系统命名法是其他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命名的基础,在“观察与思考”、“整理与归纳”栏目中烷烃命名的相关内容都采用不同颜色进行呈现,目的是能动态地呈现烷烃的命名规则。
教师在进行烷烃系统命名规则时也要动态地反映命名法的具体过程,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命名规则。
课例4 学会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1.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1)碳原子的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成键过程中,既难以失去这些电子,但也难以再得索到四个电子,因此,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总是形成4个共价键。
(2)碳原子所形成的4个共价键,可以出现多种形式,如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等,另外,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只能形成碳氢单键,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则可以形成碳氧单键(C—O)或碳氧双键(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