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案[5]第五章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022·云南模拟)马莲河位于我国中度冻融区,是黄河二级支流泾河的最大支流,河水含沙量、输沙量大,水质苦咸,含盐量高(盐分主要来源于岩石化学风化)且季节变化大。
马莲河干流几乎无坝库及引水工程,目前计划建设马莲河水库,该水库兼有咸水淡化作用。
下图示意马莲河水系及下游庆阳至雨落坪段某月等潜水位线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马莲河河水含盐量(A)A.春季因冻土融化而突增B.夏季因盐类物质汇聚达到峰值C.秋季因蒸发减弱而降低D.冬季受寒潮侵袭影响波动较大2.图示月份,马莲河流域(C)A.上游河水补给地下水,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水B.上游冰川融水补给河水,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水C.地下水补给河水D.正值一年中的丰水期3.马莲河水库建成后的主要作用有(D)①保障下游生产生活用水②提高马莲河的航运价值③降低黄河干流泥沙含量④提升马莲河的防洪能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马莲河位于我国冻融区,春季气温回升,冻土融化,矿物元素浓度较高的土壤水、地下水大量补给河水,马莲河河水含盐量会出现突增现象;夏季降水多,大量淡水注入,稀释作用明显,河水含盐量降低;秋季降水少,含盐量因蒸发浓缩增高;冬季降水少且冰冻,水循环缓慢,河水含盐量波动较小。
第2题,据图中等潜水位线分布可知,图示月份地下水向马莲河汇聚,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即图示月份正值枯水期,枯水期马莲河全流域地下水补给河水;马莲河位于黄土高原,没有冰川融水补给。
第3题,马莲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河水含盐量高,淡水相对缺乏,建设有淡化作用的水库,利于保障下游生产生活用水;马莲河全流域航运价值低,修建水库也不会起明显的改善效果;修建水库拦截泥沙,减少了进入黄河干流的泥沙,利于降低黄河干流泥沙含量;马莲河水库位于下游出口附近,对整个流域的防洪作用较小。
(2020·江苏地理)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两山地属于(D)A.昆仑山脉B.秦岭C.祁连山脉D.横断山脉5.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C)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解析]第4题,由题干可知,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经度都位于100°E附近,且甲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可判断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故两山地都属于横断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处于温带地区,秦岭处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秦岭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5题,由于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乙山地的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烈,故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乙山地基带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充足;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与山谷风的影响无关;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是因为基带受焚风作用强烈,气候干热,并不是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2022·河北衡水模拟)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旋耕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
2015 年黑龙江海伦市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改善黑土肥力,提高粮食产量。
下图为土壤改良前、后剖面图,据此完成6~7题。
6.犁底层的形成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是(C)A.增加耕作层有机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B.改良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农作物不易烂根C.阻碍农作物根系下扎延伸,产量下降D.土壤蓄水能力强,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7.为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下列治理黑土的措施中合理的是(A)A.深翻耕地B.地膜覆盖C.培育良种D.间种套作[解析]第6题,犁底层的形成,阻碍了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流通,阻碍了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能力减弱,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下降。
第7题,地膜覆盖、培育良种、间种套作可提高粮食产量,但不能改良土壤结构;深翻耕地利于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流通,利于农作物根系下扎延伸,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故为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治理黑土的四个措施中合理的是深翻耕地。
(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研学小组对某地地层考察并采集岩石样品(1~6号由老到新),经过实验室植物孢粉鉴定、统计分析,可推断当地古气候环境及变化趋势。
下图为样品分析后得出的植被类型及所占比例统计图。
据此完成8~9题。
8.推测该地气候可能是(A)A.由温凉向温暖,半湿润向湿润变化B.由温暖向温凉,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由温凉向温暖,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D.由温暖向温凉,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9.推断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是(C)A.东北平原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藏北高原[解析]第8题,样品1~6号年龄由老到新,由左图可知针叶林所占比重最大,气候温凉,由样品1~6常绿阔叶林比重上升,针叶林比重下降,表明气候由温凉向温暖转变;由右图可知在样品1时期,中生植被比重大,其次是湿生植被,表明当时气候主要为半湿润气候,自样品1~样品6中生植被比重下降,旱生植被比重下降,湿生植被比重上升,表明气候由半湿润向湿润变化,故该地气候可能是由温凉向温暖,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第9题,根据样品1时期植被类型比例可知,在古气候背景下,该地分布有常绿阔叶林。
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藏北高原四地中,在现代气候背景下有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只有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藏北高原等地均无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故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是四川盆地。
(2021·河北适应性测试)青藏高原分布有两种类型的冰川,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内陆。
下图示意冰缘水文站监测的两类冰川夏季连续5日无降水情况下的径流水位过程线。
据此完成10~11题。
10.雪线是山地常年积雪带的下界,雪线的高低受气温、降水量和地貌条件等影响。
青藏高原两类冰川雪线高低及其成因是(C)A.海洋性冰川雪线高,气温高B.大陆性冰川雪线高,气温低C.海洋性冰川雪线低,降水多D.大陆性冰川雪线低,降水少11.海洋性冰川日融水径流峰值滞后的原因是(B)A.分布海拔较高B.冰面、冰内均有消融C.日均消融量大D.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强[解析]第10题,由材料信息“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可知,青藏高原东南处为海洋性冰川,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故雪线低;由材料信息“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内陆”可知,大陆性冰川深居内陆,年降水量小,冰川积累量小,雪线高。
第11题,由材料“下图示意冰缘水文站监测的两类冰川夏季连续5日无降水情况下的径流水位过程线”可知,冰缘水文站附近没有植被,“海洋性冰川日融水径流峰值滞后的原因是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强”的说法不正确;海洋性冰川日融水径流峰值滞后与冰川分布海拔较高、日均消融量大无关,故海洋性冰川日融水径流峰值滞后的原因为冰面、冰内均有消融。
二、综合题12.(2021·福建适应性测试)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H岛(下图)为著名旅游胜地。
岛上分布着众多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流通道,有多个自然保护区。
(1)推测H岛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说明理由。
(2)季节性河流大多发育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处湿润地区的H岛却多为季节性河流。
从地形角度分析H岛多季节性河流的原因。
(3)有人建议在H岛修建水库解决当地用水问题,你是否赞成?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 题,H岛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降水北部多南部少。
判断理由为该岛地势中部较高,南北地形差异不大,但河流北多南少;该岛地处北半球低纬度,盛行东北信风,北部位于该岛中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南部位于该岛中部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H岛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判断理由为该岛地处热带,终年高温,蒸发强烈,该岛多季节性河流;东北信风强弱存在季节差异,冬季强夏季弱。
第(2) 题,H岛多季节性河流的原因是,H岛面积较小,地形以山地为主,中部多高山,河流流程较短,流域面积小,流速较快,很快注入海洋,河流形成季节性河流;岛上熔岩流通道发育的沟谷众多,地表水常流入通道,难以保存。
第(3) 题,该岛面积狭小,河流流程短,多为季节性河流,水资源短缺,降水虽然较丰富,但季节分配不均,随着该岛旅游业的发展,用水需求日益增大,修建水库有利于缓解用水困难,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赞成。
河流水量小、流程短,无法达到水库蓄水条件;该岛多火山,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建设难度大,易发生地质灾害;当地为著名旅游胜地,应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不宜进行大量破坏性的开发。
[答案](1)空间分布特征;北多南少。
理由:该岛地势中部较高,南北地形差异不大,河流北多南少(或该岛盛行东北信风,北部位于东北信风迎风地带,降水多,南部位于东北信风背风地带,降水少) 。
时间分布特征:季节分配不均(或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理由:地处热带,蒸发量季节差异小,多季节性河流(或东北信风强弱存在季节差异)。
(2)H岛面积较小,以山地为主,中部多高山,河流流程较短,汇水面积较小,流速较快;岛上熔岩流通道发育的沟谷众多。
(3)赞成。
该岛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资源短缺;该岛降水较丰富,但季节分配不均;随着旅游业发展,该岛用水需求日益增大。
不赞成。
该岛河流水量小,无法达到蓄水条件;该岛多火山,地质条件复杂;该岛为著名旅游胜地,应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
13.(2021·湖南适应性考试)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干旱内陆区,往往“以水定地”,水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影响土地利用。
中亚锡尔河、阿姆河流域的人们因地制宜发展了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农牧业,锡尔河大致成为草原与绿洲、畜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促进经济发展,锡尔河、阿姆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引水渠,如下图所示。
(1)锡尔河以北地区多为畜牧区,以南地区多为农耕区,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2)比较锡尔河、阿姆河流域引水渠的空间分布差异,并说明原因。
(3)指出该区域引水渠在引水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锡尔河以北沙漠面积较小,降水较多,但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适合牧草生长。
锡尔河以南地区降水少,但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可利用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资源发展灌溉农业。
第(2)题,由图示可知锡尔河流域引水渠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上游,阿姆河流域引水渠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下游。
锡尔河中上游人口城市多,生产生活用水多,锡尔河上游流经费尔干纳盆地,地形平坦,农业发达,农业灌溉用水多;阿姆河上游多山地,上游支流较多,城市较少,生产生活用水少,阿姆河中下游地区沙漠广布,主要流经图兰平原,灌溉农业发达,农业灌溉用水量大,城市较多,生活生产需水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