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2期2011年4月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Radio &TV UniversityVol.23No.2Apr.2011收稿日期:2011-03-09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09C782)作者简介:徐兴胜(1974-),男,湖南花坦人,吉首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6382.2011.02.015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词汇对待:异化?归化?———基于国内经典英译和国外媒体英译的思考徐兴胜(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国内“纸老虎”似的异化翻译,“梁祝”似的归化翻译,还是国外媒体的经典翻译,都有其优势。
为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外宣的目的,我们应采取以异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主动译出中国特色词汇。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异化;归化;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82(2011)02-0060-0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世界舞台上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论坛、对话机制中都能看到中国活跃的身影,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中国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在中国声音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视域中的中国特色词汇与归化-异化翻译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特色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语言尤其是词汇来表现。
在语言的互相翻译中,一般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
1.中国特色词汇中国特色词汇承载并表现中国特色文化。
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从政治经济到伦理道德,从科学艺术到医疗体育,从饮食起居到服饰民俗等,无一不烙着中国特色文化的印记。
中国特色词汇或集中体现中国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传统,或深刻反映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的现实,其数量之多不胜枚举。
这些词语构词灵活,内涵丰富,形象生动。
比较典型的有,政治方面的“三个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济方面的“菜蓝子工程”、“铁饭碗”;传统文化方面的“阴阳”、“《四书五经》”;体育方面的“武术”、“太极”、“福娃”;生活方面的“饺子”、“茅台”等。
2.归化与异化翻译异化与归化是基于文化差异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u -rence Venuti )1925年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中提出。
本质上,异化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源语语言文化为归宿,接受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向源语文本作者靠拢,选用与源语表达方式对应的译文,以力求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特色,从而使目标读者领略异域的风土60人情和历史文化等。
也就是说,异化是一种基于源语文化,尊重源语文化,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使目标读者适应、接受源语的翻译策略。
而归化翻译则与此相反,它是指译者以目的语语言文化为归宿,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选用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的译文传达源语文本的内容,以消解源语文化因素,彰显目的语文化价值观,使译文读者阅读翻译作品时感觉是在阅读本国语文本。
二、中国特色词汇的国内经典英译分析如前所述,中国特色词汇具有丰富的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在译入语言中往往缺乏直接对应的词语。
因此,中国特色词汇一直是我国对外宣传翻译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国内译界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纸老虎”与“梁祝”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代表性词语,对二者的翻译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策略选择。
1.“纸老虎”的异化翻译毛泽东主席在1946年8月6日会见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这里,“纸老虎”是一个比喻,以此表示貌似强悍实则软弱无力的事物。
然而,当时担任会谈临时翻译的美国医生马海德误以为“纸老虎”是农民用来吓唬乌鸦的竖在田里的扎成人形的东西。
所以,当马海德把毛泽东所说的“纸老虎”英译成“scarecrow”时,毛泽东当即表示这样的翻译不是他的本意。
于是,毛泽东干脆自己直接用英语“paper tiger”来翻译他所说的“纸老虎”[1]。
显然,毛泽东自己翻译“纸老虎”,一是为了帮助对方准确地把握“纸老虎”所传递的表面强大可怕但实际软弱无比的意义,二是为了避免外宣时,接受者“扭曲”或“误解”其真正的内涵。
从这个角度来说,“纸老虎”的译文立足于准确地传递我方信息,突出“源出语”,优先保证自己表达的准确性,体现了以我为主的文化翻译取向,是典型的异化翻译策略。
2.“梁祝”的归化翻译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会议期间,中国新闻处为了更好地执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宣传自己,了解对方,结交朋友”的外交路线方针,开展了相关联谊活动与电影招待会。
周恩来总理将刚刚拍成的电影《梁祝哀史》翻译成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成功地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播向世界[2]。
“梁祝”,从西方文化的角度被理解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简单的几个字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智慧。
显然,周恩来总理将“梁祝”与外国人熟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关联,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使外国观众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语境中观赏异国作品。
从这个角度来说,“梁祝”的翻译反映出当时我国政府外宣英译的归化策略,突出“求同存异”,以此积极宣扬中国,让外国了解中国。
“纸老虎”与“梁祝”作为经典的中国特色文化外宣翻译处理案例,分别代表了以我为主,追求表达准确的“异化”策略和以外国文化为视点,帮助外国受众消除陌生感的“归化”策略。
三、中国特色词汇的国外媒体英译分析———以美国Time Magazine和Newsweek为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是对外宣传的一大难点,也是译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或许,国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选择可为我国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美国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媒体《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和《新闻周刊》(Newsweek)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通常采用完全音译、音译加解释、完全按汉语形式直译以及直译加解释的方法。
这样的译文在纯正的英文文本中突现出鲜明的异国情调,相对于英语语言文化来说就是一种异化翻译策略[3]34。
美国新闻媒体之所以采取这种异化翻译法,其目的不一定完全是为了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可能基于意识形态与读者的需要考虑。
“意识形态和读者这两个主要因素使得美国期刊对中国报道中的汉语文化词汇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这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其翻译方法的选用有着指导性作用。
”[3]33当然,西方媒体采取异化翻译的策略,可能是因为一些中国特色词汇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已经被收入英语辞典,逐渐融入了英语之中,如“武术”、“阴”、61“阳”、“太极”、“风水”等,既传播了中国文化又能丰富英语词汇;也可能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对有些译文逐字死译,违背译入语的语法规则和价值取向,可以造成译文意义歪曲或者不知所云,甚至影响中国形象。
但是,不管西方媒体采用异化的方式来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是出于何种目的,可以明确的是,只有异化翻译中国特色词汇,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才能走向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应以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在中译外的时候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当译介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特色词汇时,我们不能因避免文化冲突而一味迁就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四、中国外宣翻译特色词汇处理———基于异化的“译出”21世纪是一个提倡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是一个“东西文化相互补充”的时代。
翻译作为跨文化的语言融通中介活动,在东西文化衔接与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声音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主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将其译介到世界上去。
因为没有“译出”,就无世界性可言。
在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问题上,不同的文化如何保留自己的特点而同时又开拓与其他文化相处之道,其关键在于文化翻译是否能将原语文化中的文本移植到陌生的目的语文化中去,从而引发多元文化自身的发展[4]。
著名学者潘文国先生在论述中国汉语典籍英译时也指出:“不译入英语就等于不想为世界所知。
文化的多元化则提出了‘译出’的另一个必要性。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多元化,就只有将各种文化‘译出’到国际共同语,从而成为全球文化的组成部分。
”[5]其次,在将中国文化,尤其是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特色词汇“译出”的过程中,主要应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
因为归化策略遵守的是目的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虽然其译文可达流畅、地道,但它容易使得中国文化特色在翻译过程和结果中消失殆尽,造成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译文中被掩盖,甚至会由于译者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汉语文化价值观从而造成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失真,抹杀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
这样,自然也就难以实现向西方介绍真正的中国文化的目的。
而异化策略则不同,它是以源出语文化传播为导向,虽让外国受众有“陌生感”,但它能保留汉语语言与文化的“异国情调”,向外国受众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让其真正地体会中国文化与东方情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持民族的本色,采取异化取向为主导的翻译策略,才能使以中国特色词汇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1]俞大.英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