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广东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广东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三个阶段,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着重以广东省为例,通过对广东省老龄化人口现状及其形成原因、特征、发展趋势等的介绍,探讨广东省在人口老龄化背景的冲击和挑战下,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保险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加强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完善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调控人口等方面改革来完善广东省的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词: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转制成本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three stages,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n,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aging population situation and cause of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introduction, discussion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background impact and challeng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mprov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surance pooling level, expand coverage, strengthen insurance fund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improve the multi pillar pension system, reform and perfect the regulation of population, the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of Guangdong province.Key words: Guangdong Province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the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cost目录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4)(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4)1.建立和发展时期(1951-1996年) (4)2.遭受破坏时期(1966-1976年) (5)3.恢复时期(1976-1986年) (5)(二)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6)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6)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存的问题 (7)二、广东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9)(一)广东人口老龄化情况概述 (9)1.广东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形成的原因 (9)2.广东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发展趋势 (9)(二)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与挑战 (10)1.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增大 (10)2.抓住年龄结构的“人口红利”黄金时期。

(10)三、应对广东人口老龄化,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1)(一)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11)(二)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保障流动劳动人口的养老保险权益 (11)(三)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制度普惠性 (11)(四)加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提高基金收益率 (12)(五)完善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12)(六)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13)(七)制定全面的人口的发展政策,适时调整生育政策 (13)结论 (13)参考文献 (13)致谢 (16)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概述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是指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税),并形成养老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退休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世界各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有三种模式,可概括为传统型、国家统筹型和强制储蓄型。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根据人民的体质和劳动力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当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界限时作为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晚年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形式。

即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

社会统筹部分由国家和企业共同筹集,个人帐户部分则由企业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

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其目的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建立和发展时期(1951-1996年)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建立起来的。

国务院于1951年2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保险法,它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当时,条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

1955年12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关于处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退休时计算工作年限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由此确立了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制度。

1958年2月9日和1958年3月7日,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和《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两个法规以后,城镇职工的退休制度就从劳动保险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工退休养老制度安排。

随着对私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单一的全民所有制逐步一统天下,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只是国有企业的职工。

1958年6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安排一部分老干部担任各种荣誉职务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老干部的概念,并建立了达到一定年龄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干部才能够享受的工资照发、长期供养的离休制度。

可以看出,在1966年以前,我国的由国家负责制定养老保险法规、提供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国有企业负责缴纳职工的养老保险费,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并共同组织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起来。

在这期间,由于国家与企业单位是紧密结为一体的,因此,人们也把这个时期的国家统一组织实施,职工不缴纳养老保险费,由国家财政拨款或企业缴费,待遇标准统一,保障水平较高的养老保险制度称做国家统包型养老保险制度。

2.遭受破坏时期(1966-1976年)1966年发生的延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保障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摧残。

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基金","企业的退休职工、长期病号工资和其他劳保开支,改在营业外列支。

"这些规定实际上将过去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做法改为企业保险的方法,即保险费完全由企业来负担的做法。

由于失去了社会统筹调剂资金,国家保险变为企业保险,使得效益不好的企业在支付养老金上出现了困难。

3.恢复时期(1976-1986年)1978 年6月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被"文化大革命"破坏了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调整。

这两个法规对国有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连续工作满10年)、待遇水平(工龄10-15年的,养老金为本人退休时工资的60%;工龄15-20年的,养老金为本人退休时工资的70%;工龄20年以上的,养老金为本人退休时工资的75%;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离休费为本人工资的80%,抗日战争参加工作的,离休费为本人工资的90%)作了统一规定。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家相应对原来的国家(企业)包办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并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待遇标准。

1980年10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了适用于建国以前参加工作的部分老干部的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

至此,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定型。

可以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30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经过三十年多的改革与建设,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基础已经奠定,主要的制度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

其组织部分主要包括有:(1)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又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以保证广大离、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其覆盖范围为城镇所有企业及其职工、自由职业人员和城镇个体工商户。

凡依法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境外非政府组织驻华代表机构及其签订聘用合同的合同的专职人员,按属地管理原则,参加当地职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我国当前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统账结合”的管理模式,要求参保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工资总额的20%和8%的比例,分别参加社会统筹调剂和存入职工个人账户中,缴费满15年并达到退休年龄者可以领取养老金,计发办法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方式。

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缴费满15年一律发给15%,以后每多缴一年增发一个百分点,上不封顶。

计发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个人账户养老金按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计算。

对于中人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等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老人仍按过去的由企业缴费形成的社会统筹部分来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