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通过本学科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了解其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明确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从而树立更加全面、科学的健康观,在促进自身健康以及推进社会的健康保健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材[美]Phillip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三、学时:36四、学分:2五、考核目标本大纲的考核目标,按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所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识记:能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原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应结构合理。
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30%,领会30%,应用40% 。
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60%第一章健康心理学:健康保健中日益增长的伙伴关系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从健康心理学自身的定义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健康心理学的关注内容、视角及健康心理学家的活动领域。
1、识记:健康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领会: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分析。
二、课程内容一、健康心理学的定义界限问题(一)健康心理学诞生(二)健康心理学的定义二、健康心理学的区别界限:(一)心身医学(二)医学心理学(三)行为疗法(四)行为医学(五)康复心理学(六)医学社会学三、健康心理学家的活动领域第二章健康心理学的生物医学基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疾病理论的发展脉络,特别是现代医学理论在健康领域的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一、疾病理论的发展脉络(一)超自然解释(二)体液学说(三)器官病理学(四)组织病理学(五)细胞病理学(六)基因学说二、疾病现代医学理论受到的批评和应有的地位第三章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基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精神和情感的作用,认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缘起和性质。
二、课程内容一、人类疾病中精神和情感的作用相思病、安慰剂效应等二、心理-躯体的关系(一) Descartes的心身观点(二)哲学家:关于心理和躯体的常识看法(三)功能主义者的观点(四)认知心理学家(五)神经科学家三、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PS)(一)观点:(二)应用:患者评价表四、免疫活性模式关注点和理论假设第四章健康与疾病的社会—生态理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习俗传统和人口特征、信念和价值观、政策和服务系统对健康和疾病发生作用的多种方式,认识社会科学在健康领域的贡献。
二、课程内容一、医学人类学文化与疾病间的关系二、医学流行病学(一)性别(二)种族(三)工作三、医学社会学(一)患者角色理论(二)健康信念模式(三)社会整合理论(四)社会生物学理论四、卫生服务系统(一)医疗服务中的缺憾(二)大众健康教育(三)卫生服务政策第五章四种疗法:短程、认知、行为与药物疗法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常用的四种疾病治疗和干预的方法,了解其各自使用范围和效用,把握治疗中多模型、多理论折衷主义的发展方向。
二、课程内容一、干预时间的选择——三种类型的预防(一)初级预防(二)二级预防(三)三级预防二、影响疗效的共同因素:(一)治疗者的特点温暖与同情、积极关注与支持、倾听与理解来访者的处境与问题的能力(二)治疗过程暴露与脱敏、信息、指导与建议(三)来访者特点求治动机、疾患类型、失常程度、对治疗成功的期望三、短期精神动力学疗法(一)关注点:情感(二)优势:时间有限、费用有限、来访者动机更强、更满意(三)实践:1、治疗者将努力迅速而直接地集中于一个具体的治疗目标]2、治疗者主动并有指导性3、来访者也主动并参与4、来访者必须担任各种对治疗过程重要的主动任务,包括家庭作业的设计5、治疗时间限制,治疗者与来访者都应知道治疗终止的标准四、认知疗法(一)关注点:思维(二)贝克认知疗法:检验错误信念1、导致抑郁的三种消极认知:对自我、对世界、对未来的消极看法2、治疗过程:替代内省的自我贬低标签的言语技巧、检验信念系统的家庭作业、对自己与自身信念的自我改正信息的行为实验3、实现自我控制的三个核心问题:支持或反驳某一信念的证据?在此情境中还有什么其他合理的解释?即使此解释正确,它是否如看上去那么糟糕?(三)自我指导训练:调整认知1、内部自我言语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2、自我指导训练的5个步骤:五、行为疗法(一)关注点:可观察的行为(二)原理:一切行为都是习得的(三)种类1、生物反馈2、放松训练3、系统脱敏4、刺激控制第六章生物行为研究:实验、临床与流行病学方法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用于研究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常用方法,认识其各自适用范围和利弊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健康心理学研究奠定方法基础。
二、课程内容一、个案研究:(一)特点:个体的深入分析(二)意义:1、提供对治疗有重要价值的各方面信息2、扩展新的研究领域3、引发正式的研究方法(三)缺陷:无法直接验证假设二、现场研究(一)调查研究(二)事后回溯研究(三)相关设计三、临床研究(一)单个被试研究(二)前后测设计(三)因素设计(四)混合设计(五)准实验设计四、流行病学研究(一)主要因变量:(二)研究思路第七章应激模式:症状、起因与应对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应激的定义、起因,了解其与健康间的可能关系,掌握应激应对的目标、策略,以便于科学地对待应激并能有效地处理应激。
二、课程内容一、应激的概念(一)应激的三个方面1、物质力量的观点2、心理学的观点3、生理学的观点(二)整合的观点:应激的认知-交互作用模式1、对应激的理解2、影响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三级评价3、该模式的意义二、两条经典的研究途径(一)巨砾模式(生活事件研究)(二)细砾模式三、应激与健康(一)素质-应激模式1、作为易感因素的遗传素质2、作为促发因素的环境应激(二)总体适应综合征理论三阶段的GAS模型四、应激的应对(一)应对的定义1、定义2、目标3、要素(二)应对的分类1、情绪控制应对-问题控制应对2、战斗策略-预防策略第八章物质滥用Ⅰ:戒除有害的习惯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物质滥用的相关概念和有关成瘾的理论解释,认识吸烟的危害、影响吸烟的因素、戒烟的过程及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把握预防、减少及戒除吸烟的可用途径。
二、课程内容一、物质滥用(一)相关概念1、物质滥用2、物质依赖3、药物耐受性4、渴求5、物质戒断反应(二)解释药物滥用的三种模式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社会学模式(三)有关成瘾的理论1、生物医学观点:遗传学理论、神经生化改变理论、大脑愉快中枢2、对立过程的观点:3、学习理论:条件反射模式(习惯化、前后线索的条件化)4、认知模式:自动操作图式(快速、省力、无意、不需注意、完整弹道)5、社会模式:不同的联系、社会控制、普遍紧张理论二、尼古丁依赖(一)吸烟的风险:(二)吸烟的毒副作用:(三)吸烟的评价:1、自我报告法2、行为学方法3、生化方法(四)吸烟的生理依赖戒断反应(情绪、食欲、失眠)、部分耐受性(五)影响吸烟的因素:1、遗传家庭因素2、心理因素(社会学习、人格成长过程)3、社会因素(公共利益和企业利益)4、被动吸烟及剂量-效应关系(六)戒烟1、戒烟的障碍:渴求、愉快、易激惹、体重增加2、阶段3、临床干预:药物、行为及认知4、公共场所立法5、预防:公共教育与政策第九章物质滥用Ⅱ:酒精的使用和滥用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与酗酒有关的几个概念、酗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酗酒的可能原因,认识过度饮酒的不良影响,掌握临床治疗酗酒的态度、方法和影响因素。
二、课程内容一、几个相关概念:(一)酗酒、酒依赖、酒滥用、酒中毒、酒戒断(二)酒精中毒的法律标准:血中酒精浓度二、过度饮酒的不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肝损伤、改变食物代谢导致营养不良、改变脂肪储存(啤酒肚)、免疫功能抑制、交通事故、胎儿酒精综合征三、酗酒的流行病学: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等)四、酗酒的原因:遗传、心理社会因素五、临床治疗:(一)态度:完全戒酒与适量饮酒(二)影响因素(三)治疗方法药物、嗜酒者匿名协会、二级、一级预防第十章饮食行为——健康与不健康的习惯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认识肥胖症、神经性厌食和贪食症等三种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了解肥胖的类型、风险和病因学及减肥的方法途径,掌握神经性厌食和贪食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课程内容一、肥胖症:(一)肥胖的评估:身高体重对比表、BMI、皮褶测量、腰臀比例(男性式肥胖、女性式肥胖)(二)肥胖症的风险:生理健康的、心理社会的(三)肥胖的类型:代谢性、环境性、内分泌型、食欲调节障碍型、脂肪细胞增生型、强迫性进食障碍、药源性(四)肥胖症的生理学基础(五)肥胖症的病因学:1、遗传理论2、心理动力学和人格理论3、内外部刺激控制观点(六)减肥:1、药物(降低食欲)2、节食(减少能量摄入)3、锻炼(增加能量消耗)4、认知-行为疗法(增强自控能力)二、神经性厌食(一)诊断标准(二)类型:限制型、催吐导泻型(三)病因学理论:1、情绪冲突2、遗传基因和生化改变3、家庭系统理论(四)治疗:药物、认知和家庭三、贪食症(一)诊断标准:(二)病因学:1、生物医学理论(内源性阿片)2、心理学理论(应激模式、认知歪曲)3、社会学变量(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社交技能和能力)(三)治疗:药物治疗(阿片颉颃剂纳曲酮)、认知行为治疗(七)贪食症1、识记:诊断标准:2、领会:生物医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及社会学变量对贪食症的病因学解释第十一章心脏健康:潜在隐患与突发疾病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影响心脏健康的各类危险因素,认识A型行为作为冠心病危险因素发挥作用的狠心成分,掌握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中时可以使用的认知行为干预手段。
二、课程内容一、冠心病的几类危险因素(一)不可变危险因素遗传、年龄、性别(二)主要可变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三)次要可变危险因素应激、A型行为、肥胖、体力活动减少二、A型行为(一)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二)危害核心:愤怒-敌意(三)可能的生物学机制三、认知行为干预(一)预防高血压需要调整的4方面的生活方式体重控制、减少盐的摄入、增强锻炼、减少酒精消耗量(二)干预目标调节情绪、做好接受侵入性外科手术的准备(理解重要性及其危险性)、对治疗的坚持和依从、调节生活方式降低重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