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06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六章 理论发展
❖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设计 了一个不平衡增长的模型,其中,“关联效应”(包 括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 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 ❖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 济成长阶段理论 ,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 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钱纳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 他的研究成果有《产业关联经济学》、《发展计划 研究》、《发展的模式》、《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 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等。
第六章 理论发展
❖邓宁(英)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反映在他出 版的《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其他 关于工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方面 的著作中。
❖拉尼斯(德)与费景汉(又称约翰·费)一起对刘 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 展。
❖霍夫曼(德)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 进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 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以阿根廷、巴 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岛 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
第六章 理论发展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 危机,使自由主义价格理论 发生了严重危机,“看不见 的手”严重失灵。在这种情 况下,出现了凯恩斯的国民 收入理论。凯恩斯及其追随 者,将经济分析投向国民经 济宏观层次,即总量分析, 诞生了以国民经济有关总量 的变化及其规律为分析对象 的宏观经济理论。
第六章 理论发展
第六章 理论发展
❖凯恩斯的主张虽一度获 得成功,但却孕育着更大 的失衡,其结果是国家财 政赤字不断膨胀。凯恩斯 理论发生了严重危机。凯 恩斯主义的失效,使资产 阶级经济学家面临着两难 境地:回到亚当·斯密那 里去搞完全竞争,实践证 明行不通;实行凯恩斯主 义主张,又使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第六章 理论发展
2.产业政策实践加速了理论的发展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有关干预产业部门之间 资源配置过程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 发展的经济政策总和。 ❖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二战后的日本。 ❖韩国、新加坡等也是借助于产业结构政策实现赶超战 略的成功案例。 ❖这些国家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活动,促进 了人们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 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六章 理论发展
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 ❖赤松要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 论”。 ❖库兹涅茨在他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 书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 ❖里昂惕夫早在1941年就对美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 和系统的分析。他的《1919—1929年美国经济结构》一 书是产业结构理论的经典之作。 ❖克拉克(英)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条件》一书, 总结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 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早在17 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 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 构的不同。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学派的创 始人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著 《经济表》他创立了“纯产品”学说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不同的阶级对应不同的 产业,因此也就有了产业结构概念。
第六章 理论发展
第六章 理论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导致产 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产业分析 微观经济理论的成熟到宏观经济理论的 形成、再到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以完全竞争为约束条件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其 经济分析侧重于个量分析。 ❖个量分析继亚当·斯密之后,经马歇尔、瓦尔拉 斯和帕累托,将“看不见的手”如何自动调节市 场均衡、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进行了理论抽象, 形成了主流经济学正统的价格理论——微观经济 理论。其重要结论是,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能自 行调节资源的最佳配置,不需要任何外来干预。
❖凯恩斯的重要的结论是: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 效率、流动偏好等心理因素的 作用,通常情况下的有效需求 不足,“非自愿失业”总会存 在,市场机制本身没有力量使 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这样就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萧条和失业。 John Maynard Keynes
(June 5, 1883 - April 21, 1946)
第六章 理论发展
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里昂惕夫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 研究。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 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在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方面出版了《现代经济增长》、 《各国经济增长》等重要论著。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 经济发展》,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 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 一书,全面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
第六章 理论发展
❖经济学家在“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两个 端点的连线上寻找出路,把视角转向社会再生产 过程的中观层次——产业层次。 ❖产业分析理论相继问世:出现了以产业部门之 间关系结构为对象,以各产业部门之间一定的技 术经济关联所发生的投入与产出量化关系为研究 领域的“产业关联理论”;出现了以较粗产业分 类为基础,寻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为主线的狭 义产业结构理论。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丁伯根(荷)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中长期计 划)的理论包含有丰富的产业结构理论。 ❖希金斯(加)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 构的特征。主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 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原则、问题与政 策》等。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 者还有:筱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 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贯利雄、筑井甚吉 等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