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和趋势

浅谈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和趋势

浅谈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和趋势摘要:产业结构转型是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用工成本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冲击、环境污染的严重,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经济转型势在必然。

产业调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它的好坏关系着下一轮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产业结构转型关系着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死和老百姓的就业形势。

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和趋势在文中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服务业、市场、创新正文: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我国产业结构应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

■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以城市为主导,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新的起点,这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

在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之后,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经济总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

也就是说,在这个新起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

去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期。

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主动调整。

特别是,这个“调速”为调整产业结构、争取长期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个需要通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

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

就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

对企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的优劣。

当然,就竞争环境来说,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

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注点和落脚点有何不同?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是让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位置。

但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竞争力在于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是发展同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对主导产业进行持续更新,最终要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固然重要,但是要明确往哪里转?朝什么方向升?可以说,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

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是我们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形势、大背景,也是大前提。

因此,2011年是我们分析经济发展的关键时点。

首先,在我国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的同时,我国的人均GDP2011年达35083元(约5432美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这意味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应该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

第二,2011年,我国的农业比重降到10.1%,工业比重达到46.8%,与此同时,城市化率达到51.27%。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且进入城市化中期。

这意味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了新兴工业国的产业结构特征,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以城市为主导,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这个发展态势下,服务业的作用也要相应凸显。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有全球视野。

就像过去把世界分为三个世界一样,全球经济格局下的产业结构特征也可用三种类型国家划分:一类是消费和服务主导型国家,这类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又富又强,但面临就业压力;一类是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这类国家经济体大,就业充分,但不富不强;一类是资源型国家,其中有的是石油输出国,富而不强,有的国家甚至十分贫困。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转型:消费和服务主导型国家针对就业问题,趋向发展制造业和出口;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针对大而不富问题,趋向消费拉动和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资源型国家减轻对外国的依赖性,倾向发展制造业。

在这里,以美国为例,特别说一下消费和服务主导型国家的产业转型。

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先后推出三大举措:一是要求出口5年翻一番,目标是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

主要措施有:逼贸易剩余国提高汇率,为出口腾出市场;放松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

二是再工业化。

过去美国为了降低成本实施去工业化,现在却提出再工业化,依靠制造业来吸纳就业人口,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自动化和精细化,以节约劳动成本,通过技术突破(如页岩气)降低燃料和原材料价格,支持国内制造业朝高科技方向发展,吸引高科技企业回流。

三是发展绿色经济,开发新能源,使绿色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很显然,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共同的取向是发展制造业和扩大出口。

这种结构转型对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制造业产品的国际产能过剩进一步凸现,更不用说发达国家出口的制造业产品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了。

其次,制造业的国际资源供给环境进一步恶化。

各个国家都在发展制造业,国际资源不仅供给不足还价格飙升,这对制造业大国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在倒逼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

长期以来一国的产业结构安排有比较利益之说,也就是按照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安排产业结构。

按此学说,我国基本上是发展劳动密集和土地、环境资源密集的产业,即使是利用外资的高科技产业也是主要集中在利用我国劳动、土地和环境资源的环节。

这种产业分工虽然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一定的贸易利益,但冻结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当我国进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后,产业结构地位就要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这就需要通过产业创新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目标就是波特所强调的“一国产业是否拥有可与世界级竞争对手较劲的竞争优势”。

如果还要使用比较优势的概念,决不是指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指比较竞争优势。

按此要求,我国的经济开放不是单纯要求参与国际分工,而是服从于提升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利用国际资源,把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思考的重点。

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根据十八大的部署,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这就是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其中,理解服务业和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突破方向是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服务业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服务业比重太低。

如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10.1%,第二产业46.8%,第三产业43.1%。

(见图一)这种产业结构有明显的低收入国家特征。

主要表现是服务业比重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50%),更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70%)。

连台湾地区都达到了68.5%。

二是服务业结构具有低收入国家特征,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太落后。

三是国际服务贸易比重太低。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内需型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客观规律是在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时,服务业增长更快,服务贸易较产品贸易增长更快。

在这个阶段,服务业主导成为趋势,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大于制造业。

“微笑曲线”也表明,服务环节的附加值明显高于制造环节的附加值。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依托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明显区别是:制造业的生产地点可以与市场也就是与消费地点分开;服务业则不同,服务与消费在地点上不可分离。

哪里的消费需求旺,服务网点就到那里去;反过来,服务网络到哪里,那里的消费就会热起来。

最为明显的是,当前的信息消费热就是同信息服务热相互促进的。

此外,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现代化指标,其实现代化的许多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服务业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服务业本身也有个转型升级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

通过纵向比较,我们发现: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国际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不仅如此,服务业本身的技术手段也在升级,突出表现是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业带来了挑战。

就比例来看,电子商务已占到零售总额的20%-30%,在年轻人中已高达50%,而且,电子商务也正在以“支付宝”之类的方式进入金融领域。

当前,我国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也主要有三个:一是产能过剩严重。

这是长期追求GDP的发展方式所致。

尤其是在水泥、钢材、玻璃等传统制造业领域。

产能过剩造成竞争费用太高,资源严重浪费。

再加上能源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造成了高产值低收入的产业结构。

二是制造业水平低。

尽管我们的制造业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有的处于第一位,有的处于第二位,但是国际竞争力不强。

一方面,科技含量和档次低。

如美国在飞机制造、特种工业材料、医疗设备、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占有更大份额,而我们是在纺织、服装、化工、家用电器等低科技领域占有更大份额。

另一方面,在制造业产品中,“中国创造”部分少,品牌也是用外国的多。

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价值不高。

三是高耗能、高污染。

能源、资源、环境供给不够持续,增长效益低。

现以大家广为引用的2009年数据作一说明。

2009年GDP占世界比重:中国8.6%,美国24.3%,日本8.7%;消耗的世界煤炭:中国46.9%,美国15.2%,日本3.3%;消耗的世界石油:中国10.4%,美国21.7%,日本5.1%。

除了结构性问题外,传统制造业还面临着国内资源供给难以为继的困境。

就国内资源来说,人均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

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人均供地水平、人均淡水资源、人均石油天然气开采量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决定了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国内资源无力支撑高资源占用和消耗的制造业。

另一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们的GDP的世界比重并不很高,但我们消耗的煤炭、石油占的份额却很大,按照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水平,我国的GDP如果要达到美国水平,即使全世界的石油和煤炭都给我国消耗也不够。

或者说,如果按照目前的这种模式发展的话,全世界的资源都给中国用也不够。

过去,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结构之所以能够支撑较长时期的发展,主要靠的是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

现在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竞争力明显下降,世界性危机和产业转型又导致国际市场产能过剩,国际市场竞争过度又导致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中国制造品频繁遇到各种方式的打压和惩罚,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造成了中国现有制造业的增长到了极限。

这意味着,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必须由外转内,也就是说,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

与此相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应该由外需型结构转为内需型结构。

外需型结构指的是以参与国际分工为目标的结构,内需型结构指的是以国内发展为目标的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