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出现了多元化。

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的历程中,理学产生。

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的开端和完成。

周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

9. 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 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原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得此名,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

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的区分。

相当程度:专经相当于太学,小学相当于小学程度。

其中蒙学占更主要的低位12.孔颖达精通儒学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察举最主要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17.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8.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除汉代以来的对策、策论仍然保留外,明经科主要是经过“帖经”“墨义”考查士人对儒家五经原文识记的熟练程度。

19.董仲舒急于让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王从天命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法”的治国方针,认为德教能够化民成俗,从而有效的预防犯罪。

20、韩愈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己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己矣。

21.王守仁为了达到是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在自得。

22. “中体西用”的内涵:“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

中学指中国固有文化思想(主要指经史之学和纲常名教理论)及其教育制度;西学指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及其文教制度(包括西文、西艺和西政等重要内容)。

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体”指根本或原则,“用”指形式或应用。

“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根本,以学习西学为中国所用。

23. 新式学堂分三类:方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

24.万木草堂:于1891年到1895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

时务学堂:1897年10月,由熊希龄、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在湖南长沙创办。

25.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并将原国子监并入。

26.中体西用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中制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

27. 27.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词: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习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28.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史。

29.1912年蔡元培《对于新的教育之意见》和《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废除了忠君尊孔这一封建教育的核心,赋予了德育以自由平等亲爱的资产阶级观念,把美育列入其中. 30.1927年蔡元培决定以大学院取代教育部法案名称《提议设置大学院案》《大学院组织法》;1927年10月蔡元培任校长,北洋政府先后更换教育总长三十人。

31. 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招收女生。

32.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秋在浙江余姚县诸家桥创办了浙江诸家桥农村改进试验学校。

33. 1926年10月"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翟城村做实验区。

34.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其规模小,设备简陋。

主教创办的最早的大教堂学校为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学校,以学习拉丁文为主。

35.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巴黎大学是北方型大学的代表,是在 12世纪初在诺丹主教学校发展而来。

36.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被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先生大学”。

37.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其中主要包括: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

38.宗教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从天主教内部分裂出了新教。

事实上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引发西欧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全面变革。

39.在中等教育方面,洪堡德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变革。

在他任教育部长期间,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质量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进。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重视新大学的建设工作。

1810年,在他倡导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

40. 1900年,颁布的“基尔法令”规定,文实中学和实科中学的毕业生与文科中学的毕业生一样具有升大学的资格。

同时,一批以柏林大学为模式的新型的农,林,医,机械,采矿以及其他应用学科领域的高等技术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也相继建立起来。

41. 1968年“五月风暴”引来法国战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其标志是“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或“富尔法案”,其中心原则是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和多科性原则。

42.1958年9月,由总统亲自批准,颁布战后重要教育大法,即《国防教育法》。

在美国现代教育发展中,《国防教育法》起着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

43.新传统派教育理论的三个流派: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

其中要素主义派影响最大,他强调,民族生活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最基本的,永恒不变的共同要素应是青年必须学习的内容,且坚决主张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的主导地位等仍应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展的根本要素。

30.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研究活动中,他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着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深入研究,从不为某些权威的论断所羁绊。

在人的培养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他坚决反对用一把尺子看人。

他还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每个教师只有这样去理解和认识儿童,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教育儿童。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在学校德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儿童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他提出要把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

他还主张在学生中培养真正的友谊,反对在集体面前当众揭发或以公开批评的方式帮助犯了错误的学生,这样只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教师和班集体的对立,破坏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友谊。

在智育方面,他提出要把智力培养放在首位。

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就需要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

为了使启蒙阶段的儿童学会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还创造了“思维课”这一独特的教学形式。

在美育方面,他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见解。

他把美育视为同知识、劳动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因素。

在美育实践中,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方法。

他对启蒙阶段的儿童进行美育时,将各种艺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与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结合起来,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学会欣赏美。

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的见解也甚为独特。

他认为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他手中就有980个儿童的健康卡片。

在劳动教育方面,他继承了苏联的传统观点:认为学生的劳动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

强调儿童的劳动教育应从学习开始,从不间断。

为了使学生的体力劳动获得教育效果,就必须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高度接近,使体力劳动与创造价值结合起来,并使学生看到这种价值,合理的分配这种价值。

在教育管理方面,他强调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领导和管理学校,而管理的重点应为教育和教学工作,即突出人的培养,其他行政事务工作都应以此为中心,并且服务于这一中心。

他还明确提出:“一个好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好教育者、好教师。

”在具体领导经验方面,他坚持做到(1)带领全校教师坚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不断的研究总结自身的经验,完善教育的技巧。

(2)依靠心理学知识,不断的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

(3)通过对教师的具体帮助和自身的教学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教师中起示范作用。

1. 1951年学制的主要内容?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内容是: a.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收3到7周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

b.初等教育,包括儿童的初等教育和青年,成人的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中等学校,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

d.高等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高等学校,即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

高等学校应在全面的普遍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专门知识的建设人才。

2. 1958年学制改革的特点? A. 受极“左”路线影响,似乎修业年限越短越革命越好,课程越少越浅越好,甚至用领袖语录,阶级斗争,生产劳动取代了正常的文化科学技术课程。

B.搞群众运动,缺乏科学,严肃的态度和方法,导致学制呈现出混乱状态。

C.实行推荐免试入学,降低入学条件和标准,不仅给教学带来极大困难,而且极大的降低了各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水平。

3. 苏格拉底法的内容?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它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交谈,辩论的方法。

此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a.苏格拉底讽刺。

B.定义。

再前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C.助产术。

因此,”苏格拉底法“又被称为”产婆术“,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4. 昆体良的教学理论?(1)教学组织形式。

他提出了分班教学的设想。

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在同一时间,由老师对全班组而不是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