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设计

通过本次信息技术的学习,让我对过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许多的感慨,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

虽然培训时间很短暂,但是对我的触动很大,现将这次培训的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我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性。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

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多渠道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黔之驴
(柳宗元)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是柳宗元所作的一篇寓言,情节简短却寓意深刻,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到不同的启示,发人深省。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课特点,以及本单元文言文集体表现出来的修身、尚德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习自己翻译课文。

(3)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的过程;多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多角度理解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懂得掌握真本
领、真才干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家谈:我认识柳宗元(小学学过他的诗歌)
参考:作家简介
柳宗元(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

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联合反攻而失败。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

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

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就是“柳柳州”。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

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

《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柳河东集》。

2、师引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篇寓言《黔之驴》,看看作者又会给我们哪些惊喜和启示。

3、具体讲解:
(1) 教师范读课文,并强调读准下列字音(课件出示):
黔(qián) 窥(kuī) �(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倚(yǐ)
(2) 学生自由朗读。

(3) 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文章翻译。

教师根据课件,指定每小组翻译。

①第一小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

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②第二小节: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文: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③第三至四小节: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

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6)师生问答:
问:请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

答:(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问:表示动作的呢?
答:“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跳踉大阚”
问:好。

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答:叫声、还有动作。

如“驴大怒,啼之”。

还有“形体”如“庞然大物”。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那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

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师: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文中描写老虎吃掉驴的过程所用的句子是?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

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然后请学生来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最后的点评:
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

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

4、师引导理解寓意: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

所以,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拓展:
师: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

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先请学生来回答,教师做最后的小结。

小结:
如果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如果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
已知彼,百战不殆”,而且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谨慎,这些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证明: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我们也可以说文中的老虎具有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的精神。

七、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

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也许他们会有一时的风光,但这个世界要的是真本事!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很好地在社会中立足!
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虎
形态:庞然大物———以为神畏驴
声音:鸣———甚恐↓
动作:踢———喜(技止此耳)识驴

食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