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案赵树元【教材分析】《黔之驴》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理解文言文。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以及学会认识事物的本质。
【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学时,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较差。
但他们对古文和寓言并不陌生。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都认为古文比较难学,所以学生对古文的兴趣都不是很浓厚。
所以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要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睿智的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讲成语故事的过程,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通过自编练习题的过程,能研究与深化的一次多义等现象。
•通过检索重点词句的过程,能梳理故事情节和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独立深思寓意的过程,能有多角度的创造性的见解。
【教学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教学过程】〖导入〗回答下面的问题:(投影)1.说说课文标题“黔之驴”的意思。
请说出和驴”相关的成语\熟语。
2.交流作者情况。
(直选择一个来解答也可以)(生交流)(预设):非驴非马借坡下驴驴年马月卸磨杀驴驴唇不对马嘴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驴打滚驴脾气黔驴技穷黔驴之技(预设):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
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
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作品有《江雪》、《小石潭记》、《捕蛇者说》、《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合称《三戒》)。
他的散文以山水游记最为后人所传诵,他的寓言也很有名。
他的作品,有的揭露统治者的压迫剥削,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倾吐自己的抑郁的情怀,代表了一部分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感情。
本文选自《柳宗元集.三戒》,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
〖师生互动〗☞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下面朗读。
﹝强调﹞(好)hào 事者《黔之驴》中有三个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
黔之驴与这三个成语有关系。
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讲期中的一个成语故事。
讲述的要求是:间接地讲,不要复述课文的整个内容。
故事讲出来了,就说明你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好,开始讲。
(预设):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成语积累):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体型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学习活动之二:编一组练习(投影)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引导:看十四课课后练习三题,他们都是用“比较辨析”的方法,编出来的。
两个字在一起比,像这样边练习的方法叫“词义辨析”,主要是辨析一词多义的。
每位同学都要争取来编一组练习来补充课后的练习,并积累。
方法:先找一个词,特别是在课文中出现多次的词,把这个词圈起来,和另外一个词连起来,就发现一组练习了。
(生编)(预设):辨析积累(一词多义)黔之驴(助词,的)之放之山下(代词,它,指驴)计之(代词,这种情况或这件事)虎见之, 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把…..当做)以为以为且噬己也(认为)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的人)者觉无异能者(语气助词,表推测)慭慭然, 莫相知(……的样子) 然然往来视之(然而,但)因:A、虎因喜()B、因跳踉大阚()益:A、益习其声()B、稍近益狎()C、精益求精()下面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的使用。
(预设):词类活用: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名作动)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名作状)稍出近之接近(形容词作动词)尽其肉吃光(形容词做动词)古今异义:稍出近之(渐渐)(靠近)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只,仅)古义:( 离开,距离)尽其肉,乃去今义:( 往)(吃光)下面做一个练习:口头翻译几个短语。
(投影)以为神、莫相知、慭慭然、觉无异能、荡倚冲冒、以为且噬己▶方法指引翻译古文,首要的是要掌握“补”、“顺”、“选”、“活”四种方法。
•补——添补加主语、宾语、介词、量词等成分,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顺——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选——一词多义翻译时,必须结合语言环境和事理逻辑选择合适的义项。
•活——对于一些古今异义词要用现代词汇替换。
☞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那些词,那些句牵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驴和虎的特征。
活动方式:可以一个人默想,亦可以两个人想后讨论。
▶方法指引1.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心理的词句。
2.找出文中描写驴子的词句。
(预设):1.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动描绘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推动情节发展。
)2.描写虎的心理、动作的语句。
心理动作畏驴:1、以为神蔽林间窥之2、莫相知稍出近之识驴:3、以为且噬己也远遁4、觉无异能者往来视之5、终不敢搏又近出前后吃驴:6、技止此耳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3.词句赏析。
蔽、窥(急于摸底好奇害怕)大骇、遁(恐惧)近之、视之、近出(一再试探、生性胆大)荡倚冲冒(工于心计)跳踉、断、尽、去(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窥: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4.驴的形象庞然大物形体本质特征表面现象大而无能,虚张声势,外强中干一鸣声音蹄之绝招黔驴之“技”5、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驴和虎的形象。
6、故事情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虎的角度:(虎)遇驴—惧驴—识驴—吃驴驴的角度:驴遇虎驴鸣虎驴蹄虎驴丧虎口故事情节的角度:载驴→斗智→虎胜☞学习活动之四:探究寓意▶方法指引多角度创造性理解这篇寓言的启示,尤其对现实生活有何积极的指导意义?虎:①看问题不能只看重表面而不注重实质,要学会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认识规律。
学习老虎善于观察、思考、实践的品质。
②学习老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驴:①要自善其身。
对驴的虚有其表、外强中干要引以为戒,做一个求实务实的人。
②要有自知之明。
面对强势,佯装“有才有德”,不出其技,有时不失为一种应对技巧、一种生存艺术。
从保护动物的角度(本单元主题):不要做文中的“好事者”,充当“驴丧虎口”的帮凶,要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积极创造和谐美好的境界。
【课上练习】1.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过程?2.文章详写了,略写了,主要是通过写来衬托的特点。
3.文中刻画了虎的哪些方面、、。
其中写虎与驴斗的和尤为出色。
开始时虎试探性进攻,个动作显示出虎愈来愈大胆,最终把驴吃掉。
4.文中写老虎对驴子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变化的句子是哪一句?5.驴子充分暴露自己弱点的是哪一句?【小结】本文是一篇寓言。
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描写把它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
【板书设计】黔之驴驴:貌似“庞然大物”,其实“黔驴之技”,最终命丧虎口愚蠢无能徒有其表外强中干(反衬)柳宗元虎:谨慎小心机智勇敢,又狡猾大胆果断顽强,善于观察、思考和实践,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及注释,默写课文。
2.课下搜集柳宗元《三戒》中的《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比较阅读。
3.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
要求:想象要合理。
【教学反思】【资料】拓展阅读1、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把握本文深刻含义。
(1)解读《三戒》序言,把握本文深刻含义:【原文】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1〕,而乘物以逞〔2〕,或依势以干非其类〔3〕,出技以怒强〔4〕,窃时以肆暴〔5〕,然卒迨于祸〔6〕。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注释】〔1〕推己之本,审察自己的实际能力。
推,推求。
〔2〕乘物以逞:依靠别的东西来逞强。
〔3〕干:触犯。
〔4〕怒:激怒。
〔5〕窃时:趁机。
肆暴:放肆地做坏事。
〔6〕迨〔dài代)及,遭到。
【译文】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
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解:这一组三篇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
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可见是警戒世人之作。
文前的小序,已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所在。
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徒有其表、无德无能、仗势逞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
这在当时很有针对性和普遍的现试想,如果驴子始终装出有德有才的庞然大物,不轻易“出其技”,老虎摸不透底细,结果会怎样?(2)“不可或缺的尾巴”——解读《黔之驴》删掉的部分,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噫(唉)!形之庞也,类有德(好像有修养);声之宏也,类有能(好像有本领)。
向(假使)不出其技(不显示初自己的那一点点本领),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如今偏偏是这样),悲夫(真是可悲啊)!”。
(“画驴点睛” 之笔)道理:如果驴子采取一些灵活机动的战术,佯装强大,不出其技,最终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历史上最笨的“黔之驴”将成为历史上最精明的驴)因此,“驴事即人事”,本文可看作是柳宗元仕途失意后的反省和内心写照,托物言志,现身说法,以警世人。
(驴且如此,何况人呼?)启示:要有自知之明。
面对强势,佯装“有才有德”,不出其技,有时不失为一种应对技巧、一种生存艺术。
(满怀抱负却仕途失意的柳宗元,和许多传统知识分子一样,经过自我排解,已经大彻大悟,达到一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心无旁骛的境地,成为一个思想上的强者,精神上的国王。
“黔之驴”只是柳借驴说事,以警世人。
可怜了这头历史上最冤的驴。
)2、【原文】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8〕,得麋麑〔9〕,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10〕。
自是日抱就犬〔11〕,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12〕,抵触偃仆〔13〕,益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