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测试卷B-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3

第三单元测试卷B-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3

第三单元测试卷B-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3(150分钟,150分)一、基础知识(21分,1~5题,每小题3分,第6题6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槁.暴(ɡǎo ) 参省.(xǐnɡ) 跬.步(kuǐ) 其曲中.规(zhōnɡ) B .逡.巡(qūn ) 藩.篱(fān ) 膏腴.(yú) 度长絜.大(qié) C .句读.(dòu) 经传.(zhuàn) 须臾.(yú) 阿谀.奉承(yú) D .畜.养(xù) 鞭笞.(chī) 契.约(qì) 锲.而不舍(qi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奋.六世之余烈 奋:奋起、发展 B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C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怨:埋怨 D .委.命下吏 委:交付、交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且焉.置土石 B.⎩⎪⎨⎪⎧ ①填然鼓之.②怅恨久之.C.⎩⎪⎨⎪⎧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是⎩⎪⎨⎪⎧①是.社稷之臣也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而⎩⎪⎨⎪⎧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A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5.比较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其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 .既来.之,则安之B.填然鼓.之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6.将下列空缺处的语句补写完整。

(6分,每小题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6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安慰。

B.徯.我后,后来其苏徯:等待。

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固:通“故”,所以。

D.反其旄倪.倪:小孩。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3分)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⑥是动天下之兵也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 .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 .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 .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0.翻译下列句子。

(7分)(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18分)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徯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1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齐人伐.燕,取之 伐:攻打 B .系累..其子弟 系累:捆缚,拘禁 C .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 D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违背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王好战,请以.战喻C.⎩⎪⎨⎪⎧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赢粮而.景从 13.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3分)(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A .①②③B .②③⑤C .④⑤⑥D .③④⑥1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 .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 .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 .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2)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3)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8分)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

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

”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

夷吾事君无二心。

”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

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

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又曰:“管仲,雠②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君许诺。

施伯谓鲁侯曰:“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

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

”将杀管仲。

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

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③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注 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②雠:同“仇”。

③柙:木笼。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 .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 .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 .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 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 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8.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3分)(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⑤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8分)老屋楚岩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

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