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流沉积及沉积相模式汇总
重力流沉积及沉积相模式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类型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第五节 浊积岩的含油气性
第一节 概述
重力流始于浊流理论。
瑞士Forel(1887)首先提出比重流; Daly(1936)利用密度底流解释海底峡谷,Johnson(1938)称其为浊流。 Kuenen(1950)用水槽证实了密度流的搬运能力,
(3)颗粒流: 砾、砂、 水相混合,单纯颗粒间碰撞支撑。 沉积物中砾石<30%,砂>50%。
(4)液化流: 砾、砂、 水相混合,超孔隙压力支撑。 沉积物中砾石<30%,砂>50%。
(5)浊 流: 砂、泥、水相混合,颗粒间的湍流支撑。 沉积物中砂>50%,粘土杂基>10%(15%)。 密度较以上四者稍低。
文章《浊流是递变层理的起因》。 Heezen &Ewing(1952)解释了1929年加拿大格兰德滩的海底电缆事件。 Bouma(1962)对复理石的研究---浊流,鲍玛层序。
六十年代以后,浊流理论扩展为重力流理论。
重力流的概念:海洋或湖泊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 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 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1.典型的浊积岩——具有鲍玛序列的浊积岩。
鲍玛序列:鲍玛1962年提出的典型的、标准的浊积岩 垂向层序,各段特征见后。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F--深水页岩段 E--泥岩段
D--上平行纹层段 C--流水波纹层段 B--下平行纹层段
A--底部递变层段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重力流形成的 基本条件和类型
鲍玛(1962)提出浊流形成的四个阶段:
三角洲阶段--滑动阶段--流动阶段--浊流阶段
第 二 基节 本 条 件重 和力 类流 型形 成 的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一、岩石学特征
广义浊积岩(Walker,1978):形成于深水沉积环境的 各种类型重力流沉积物及其所形成的沉积岩的总和。
第二节 重力流形成的 基本条件和类型
二 、重力流的基本类型
1.Middleton & Hampton (1973,1976)
按支撑机理: 泥石流 颗粒流 液化流 浊流
第 二 基节 本 条 件重 和力 类流 型形 成
的
第二节 重力流形成的 基本条件和类型
2. Nardin ( 1979), Kruit (1975)
a-e b-e c-e d-e
平面 e
垂向
a
bc d
e
鲍马序列在垂向上常不完整,原因: 1.剖面位置不同(见上图) 2. 先期浊积物受后期浊流侵蚀、冲刷。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2.非典型的浊积岩 ——代表重力流水道或近源堆积
包括:块 状 粒序层理 杂基支撑 颗粒支撑
砂岩 砾岩
滑塌岩
按力学性质:
岩崩
↓ 滑坡
↓ 块体流
↓ 流体流
弹性 ↓
塑性 ↓ 粘性
第
基二
3
本节 条
.Lowe
件
按 流 变 学
和 类 型
重 力 流 形
——
成
的
第二节 重力流形成的 基本条件和类型
4. 教材的划分方案:
(1)泥石流: 砾、砂、泥、水相混合,水和砂泥杂基支撑。 沉积物中砾石<30%。
(2)碎屑流: 砾、砂、泥、水相混合,砾石间碰撞和杂基联合支撑。 沉积物中砾石>30%。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3. 中扇亚相——扇的主体
辫状水道发育,沉积作用主要与
水道及其漫溢沉积有关。 (1)有沟道部分: a.辫状水道:侧向迁移性强,无堤。
沉积物:含砾砂岩、块状砂岩。 构 造:常叠覆冲刷。 b.沟道之间:漫溢沉积。 沉积物:A--E、B--E、C--E等序。 (2)无沟道部分 处于有沟道部分前方,漫溢沉积。 沉积物:B--E、C--E序。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4.外扇亚相
地形较平坦,与深海平原 逐渐过渡。 以漫溢沉积为主。 沉积物:广而薄,
具C-E、D-E 序。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⒌深切扇亚相
粗碎屑扇上深切水道在
外扇亚相或以外形成的
新的上置扇, 以沟道型(深切水道)
为主,
具有很大的生油潜力。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斜坡地带物质补给通道。 沉积物:粗碎屑沉积为主,
偶为泥质充填。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2.内扇亚相
斜坡脚和峡谷出口处,包括: (1)斜坡坡脚微相:
以无分选的粗粒碎屑物质及 滑塌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大。 (2)主水道微相: 有粒序的块状砂岩, 颗粒支撑为主 (3)天然堤和阶地微相: 天然堤及外侧低平地区,可 具C--E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力流形成的 基本条件和类型
一、形成条件
1.足够的水深 风暴浪基面以下
2.足够的坡角 一般最小3~5°。 3. 充沛的物源 4. 一定的触发机制
洪水、地震、海啸巨浪、风暴潮和火山喷发
第二节 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和类型—重力流的搬运和演化过程
第二节 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和类型—重力流的搬运和演化过程
三、结构特点 结构成熟度低,碎屑颗粒以递变悬浮为主。
四、构造特征
递变层理为主 滑动及沉积物液化的证据----滑塌变形、泄水构造、重荷模 侵蚀痕----槽模、沟模、撕裂屑 无浅水牵引流沉积构造。
五、生物特征 深水浮游生物为主。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商741井 1(8/30)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滑塌岩 摄于西藏日喀则--1996.7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一、岩性特征
单层大面积稳定的砂砾岩与暗色深水泥页岩组成韵律。
泥质重力流沉积物
二、成分特点 成分成熟度低。复成分砾岩和杂砂岩
⒍海底扇推进式相层序
最常见, 粒度上表现为细-粗-细。 层序下部是外扇沉积, 层序中部为中扇沉积, 层序上部为内扇沉积。
沟模
一、 复理石相模式:深海浊积岩系列
1.砂岩、暗色深水页岩单调互层; 2.递变层理;3.横向连续;4.古流向稳定
第 四 节 及 相重 模力 式流 沉 积
相
第 四 节 及 相重 模力 式流 沉 积
相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二、扇相模式 (一)海底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