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陆表海的碳酸盐沉积分异主要决定于海水的能量。
关于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 关于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于陆表海内波浪、 于陆表海内波浪、海流以及潮汐作用对于碳酸盐沉积物的分 形成了三个明显的沉积相带,即一个高能带、 异,形成了三个明显的沉积相带,即一个高能带、两个低能 这一特征首先由肖( 带。这一特征首先由肖(Shaw,1964)提出,奠定了碳酸 , )提出, 盐相模式的基础,其后欧文( 盐相模式的基础,其后欧文(Irwin,1965)正式命名为 、 , )正式命名为X、 Y、Z三个带,之后拉波特(Laport,1967,1969)提出四 三个带, 、 三个带 之后拉波特( , , ) 个带,一直发展到威尔逊( 个带,一直发展到威尔逊(Wilson,1969,1975)的九个相 , , ) 带和塔克( 带和塔克(Tucker,1981)七个相带,碳酸盐沉积相模式才 , )七个相带, 逐渐趋于完善和适用。 逐渐趋于完善和适用。 进入80年代后,人们摆脱了60-70年代静态碳酸盐沉积 进入80年代后,人们摆脱了60-70年代静态碳酸盐沉积 80年代后 60 模式的束缚,开始了一种动态碳酸盐沉积模式的研究和建立, 模式的束缚,开始了一种动态碳酸盐沉积模式的研究和建立, 强调碳酸盐缓坡(ramp)沉积相模式的重要性(Read,1982, 强调碳酸盐缓坡(ramp)沉积相模式的重要性(Read,1982, 1985;Tucker,1985;Whitaker,1988;Carozzi,1989), 1985;Tucker,1985;Whitaker,1988;Carozzi,1989), 并力图把碳酸盐相模式直接与成岩环境、 并力图把碳酸盐相模式直接与成岩环境、矿产和油气资源勘 探联系起来。以下简要介绍几个最常用的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探联系起来。以下简要介绍几个最常用的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
一.碳酸盐沉积物产生的条件
温暖、清洁的浅海海域。在现代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之间。 温暖、清洁的浅海海域。在现代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之间。 30 生物骨胳和藻类繁 盛是形成碳酸盐沉积物 的最主要因素。 的最主要因素。 碳酸盐颗粒( 碳酸盐颗粒(内碎 鲕粒、藻粒、 屑、鲕粒、藻粒、球 生物颗粒) 粒 、生物颗粒) 碳酸盐骨架(珊瑚、 碳酸盐骨架(珊瑚、 层孔虫等) 层孔虫等) 碳酸盐泥(机械的、 碳酸盐泥(机械的、 化学的、钙藻、 化学的、钙藻、钙质超 微生物) 微生物)
珊瑚礁灰岩
二.碳酸盐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
1.碳酸盐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热带浅水陆棚和浅滩上 1.碳酸盐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热带浅水陆棚和浅滩上 碳酸盐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热带浅水陆棚 2.碳酸盐颗粒、泥 同陆源碎屑一样,可以遭受水体的搬运和簸选。 2.碳酸盐颗粒 碳酸盐颗粒、 同陆源碎屑一样,可以遭受水体的搬运和簸选 搬运和簸选。 3.碳酸盐沉积物有三个沉积区:海岸沉积区、浅水陆棚区和深水盆地区。 3.碳酸盐沉积物有三个沉积区 海岸沉积区、浅水陆棚区和深水盆地区。 碳酸盐沉积物有三个沉积区: 潮汐流和风暴流将碳酸盐沉积物搬运到潮坪或海滩上 形成碳酸盐砂和 潮汐流和风暴流将碳酸盐沉积物搬运到潮坪或海滩上,形成碳酸盐砂和 将碳酸盐沉积物搬运到潮坪或海滩 灰泥沉积。 灰泥沉积。 风暴回流和重力流将碳酸盐沉积物搬运到深水环境沉积,基质支撑颗粒 风暴回流和重力流将碳酸盐沉积物搬运到深水环境沉积,基质支撑颗粒 将碳酸盐沉积物搬运到深水环境沉积 沉积层 细粒悬浮物沉积在一起。 沉积层与细粒悬浮物沉积在一起。 留在浅海陆棚区的碳酸盐沉积物, 高能带形成颗粒滩或生物礁。 留在浅海陆棚区的碳酸盐沉积物,在高能带形成颗粒滩或生物礁。 浅海陆棚区的碳酸盐沉积物 4.大部分粗碳酸盐沉积物的搬运距离不远。 4.大部分粗碳酸盐沉积物的搬运距离不远。 大部分粗碳酸盐沉积物的搬运距离不远 5.颗粒间灰泥基质的多少、颗粒的填集特点是判断水体能量的标志。 5.颗粒间灰泥基质的多少、颗粒的填集特点是判断水体能量的标志。 颗粒间灰泥基质的多少 6.常在大面积上垂向加积,侧向加积少。 6.常在大面积上垂向加积,侧向加积少。 常在大面积上垂向加积
一、陆表海和陆缘海的概念(Shaw,1964) 陆表海和陆缘海的概念(Shaw,1964
A.陆表海(epeiric sea, epicontinental sea, inland sea, continental sea) 陆表海( sea) 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低坡度,范围广阔,很浅的浅海。 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低坡度,范围广阔,很浅的浅海。 B.陆缘海(pericontinetal sea) 陆缘海( sea) 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坡度较大、范围较小、较深的浅海。 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坡度较大、范围较小、较深的浅海。 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主要浅海是陆表海, 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主要浅海是陆表海,现在浅海多绝大多数碳酸盐在浅海环境中形成,其沉积作用 绝大多数碳酸盐在浅海环境中形成, 过程主要受到化学和生物化学条件的控制 主要受到化学和生物化学条件的控制。 过程主要受到化学和生物化学条件的控制。 1、生物在碳酸盐岩沉积中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在碳酸盐岩沉积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碳酸盐岩沉积中具有重要作用 水动力条件对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控制作用 对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控制作用; 2、水动力条件对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控制作用; 3、碳酸盐岩沉积基本在原地形成; 碳酸盐岩沉积基本在原地形成; 原地形成 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形成于温 透光的浅 4、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形成于温暖、清洁、透光的浅 水环境; 水环境; 5、碳酸盐岩沉积作用迅速,但容易受到控制(抑制)。 碳酸盐岩沉积作用迅速,但容易受到控制(抑制) 沉积作用迅速
三.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速率
Wilson(1975)统计,全新世浅水碳酸盐的沉积速率平均 Wilson(1975)统计,全新世浅水碳酸盐的沉积速率平均 浅水碳酸盐的沉积速率 统计 1.0m/1000a,礁带3m/1000a; 1.0m/1000a,礁带3m/1000a; 大巴哈马滩和安德罗斯岛潮坪 大巴哈马滩和安德罗斯岛潮坪0.7m/1000a; 潮坪0.7m/1000a; 深水(慢)1cm/1000a甚至无。 1cm/1000a甚至无 甚至无。 深水(
第二节 海洋碳酸盐岩 沉积相模式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认 20世纪50年代以前, 世纪50年代以前 识还是相当肤浅的,几乎全是笼统的“浅海相” 识还是相当肤浅的,几乎全是笼统的“浅海相”化学沉积 概念。从60年代开始,随着对现代碳酸盐沉积作用研究的 概念。 60年代开始, 年代开始 深入和对碳酸盐沉积原理的逐渐认识和深化,特别是石油 深入和对碳酸盐沉积原理的逐渐认识和深化, 工业的推动, 工业的推动,对古代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解释才取得 突飞猛进发展,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沉积相模式。 突飞猛进发展,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沉积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