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针灸康复治疗
实 血瘀证 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
气滞证 胀痛或窜痛,部位不定,时轻时重,常随情绪波动
证
寒实证 冷痛或绞痛,痛处拒按,得温则减,遇寒加重
实热证 壮热喜凉,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
湿 证 酸痛重着,口不渴,四肢懈怠,舌苔腻
疼痛的中医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虚 血虚证 隐痛或空痛或刺痛,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
前额部:头维、印堂、合谷 、内庭 后头部:天柱、脑户、后溪、昆仑 侧头部:风池、太阳 外关、足临泣 巅顶部:百会、四神聪、太冲 、至阴
辨证 实证
虚证 虚实夹杂证
疼痛治疗的辨证取穴
血瘀证 气滞证 实寒证 实热证 湿证 血虚证 气虚证 阳虚证 阴虚证
取穴 膈俞、血海 内关、太冲 风门、风府 合谷、曲池 三阴交、阴陵泉 膈俞、肝俞、足三里、三阴交 气海、足三里 肾俞、命门、气海、关元 三阴交、太溪 虚证与实证的穴位全选
1)压力测痛仪 2)热测痛仪 3)电刺激测痛仪 4)冰水试验 5)氩激光器测痛仪 (2)生理生化指标
(三)疼痛的中医辨证
• 针灸镇痛必须以辨证为前提。明辨疼痛的性质属 虚,或属实,或虚实夹杂,确立补虚、泻实、补 泻兼施的腧穴处方,对于提高针灸镇痛的疗效有 着积极的意义。
疼痛的中医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痛益肾壮腰 主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阿是穴
(四)疼痛的针灸处理
(2)腰背痛的针灸治疗 穴位加减:
①辨病取穴加减:腰肌劳损、扭伤,水沟、腰痛穴当为 首选。腰椎间盘突出加夹脊穴。
②根据症状取穴加减:脊正中痛加水沟穴;脊柱两侧疼 痛加委中、后溪。伴有大腿后侧放射痛者配委中;小 腿前侧放射痛者加委阳、阳陵泉、悬钟。
(四)疼痛的针灸处理
(3)上肢痛的针灸治疗 治则:疏筋活血、通络止痛 主穴: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
(四)疼痛的针灸处理
(3)上肢痛的针灸治疗 穴位加减:
①辨病取穴加减:颈椎病引起的上肢痛参照颈项痛的针 灸处方。肩周炎引起的上肢痛参照肩痛的针灸处方。 肱骨外上髁炎加手三里、手五里。扭伤肘部取曲池、 小海、天井、少海;腕部取阳池、阳溪、阳谷、外关、 大陵。
疼痛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灸康复治疗
(一)概述
• 疼痛是大多数疾病具有的共同症状,是为人类共 有而个体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感觉。
(一)概述
• 2001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对疼痛进行了定义: 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 的感觉和情绪体验,或用这类组织损伤的词汇来 描述的自觉症状;对于无交流能力的个体,决不 能否认其存在痛体验、需要进行适当缓解疼痛治 疗的可能性。
疼痛部位 颈项痛 腰背痛 上肢痛 下肢痛
肩痛 头痛
4.不同疼痛部位的针灸治疗
主穴 大椎、后溪、天柱、颈椎夹脊 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阿是穴 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 髋部及臀部处方:环跳、承扶、风市 膝部处方:血海、梁丘、膝眼、阳陵泉 小腿部:足三里、丰隆、条口、承山、悬钟 踝部:丘墟、解溪、商丘、昆仑、太溪、阳陵泉 肩部: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
3.针灸镇痛的针法灸法的选择 (3)刺络放血:只有病人具有属实证、热证、寒
证或瘀血症的血络,才可以采用刺络放血法 来治疗。 有出血疾病者禁用此法。 (4)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止痛效果较肯定,既发 挥针刺的效果,又利用注射药物的作用, 起 效时间短,止痛时效长,从而达到镇痛的目 的。此外穴位注射镇痛药或麻醉药的止痛效 果显著,还可降低止痛药的用量,减少其副 作用及耐药性。
②根据症状取穴加减:项痛连肩取外关、阳陵泉、大椎、肩 井;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祛风 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调理胃肠、降 逆止呕。
(四)疼痛的针灸处理
(2)腰背痛的针灸治疗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肾虚腰
(四)疼痛的针灸处理
具体的不同疼痛部位 的针灸治疗方案
(1)颈项痛的针灸治疗:
治则:祛风散寒、疏筋活络
主穴:大椎、后溪、天柱、颈椎夹脊
(四)疼痛的针灸处理
(1)颈项痛的针灸治疗
穴位加减:
①辨病取穴加减:颈型颈椎病加风池、阿是穴等;神经根型 颈椎病加肩外俞、肩井、合谷等穴;椎动脉型颈椎病加风 池、完骨、天柱、百会等穴;脊髓型加肩髃、曲池等穴; 交感神经型加百会、太阳、合谷等穴;混合型随症加减, 多循经取穴。
(四)疼痛的针灸处理
2.针灸镇痛的时机 (1)穴位的施术顺序 (2)刺法灸法的施术顺序
(四)疼痛的针灸处理
3.针灸镇痛的针法灸法的选择 (1)针刺:针刺疗法可用于各种痛证,起效较快。 (2)艾灸:常用于治疗寒湿之邪引起的经脉气血壅塞
不通或阳虚失养而致之痛证,如寒湿痛痹、痛经 等。
(四)疼痛的针灸处理
(一)概述
• 疼痛也是临床康复中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 • 在机体受到威胁时它是一个警报信号,是不可缺少的一种
生命保护功能。 • 如果疼痛持续存在,将会阻碍患者的康复进程,也会使已
恢复的功能因二次损伤而丧失,或者导致永久性的伤残,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给本人、家庭、社会造成了极大的 负担。 • 对患者而言,缓解疼痛有时比治疗原发病更重要。
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
证 气虚证 隐痛或空痛,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 阳虚证 隐痛或空痛,疼痛处喜温喜按,面色淡白,畏
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阴虚证 两颧潮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舌红少苔
(四)疼痛的针灸处理
1.针灸镇痛的机制 针灸镇痛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大多数学者认为针灸镇痛是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 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多因素相互作用的 整合过程,即调动致痛与抗痛这一对立统一的复杂的动态 过程。针灸具有补虚泻实的双重功效,这就决定了针灸具 有镇痛的作用。针灸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恢 复阴阳气血的平衡,最终达到“痛则不通”、“荣则不痛” 的目的。
(一)概述
• 针灸治疗疼痛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可治疗多 种痛证。
• 范围涉及创伤后疼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慢 性疼痛性疾病、神经痛、癌性疼痛、内脏性疼痛等等。
(二)康复评定
1.主观评估指标
(1)压力测痛 (2)口述描绘评分法 (3)目测类比评分法 (4)疼痛问卷
2.客观评估指标 (1)痛阈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