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北京通州初三上期末语文真题卷

2017-2018北京通州初三上期末语文真题卷

通州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18年1月步入校园,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好,我们在这缤纷绚丽的世界里学习、生活,度过意义非凡的每一寸时光。

请根据要求,完成1—6题。

1.下面是书法社的三位师生在共同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时的对话。

依据对话内容,你认为他们欣赏的书法作品是哪一幅?(2分)同学甲:横竖像国画里的竹节,挺拔细长;撇捺点或如竹叶或如幽兰。

同学乙:用笔畅快淋漓,清峻明朗,断金割玉,锋芒毕露,富有傲骨之气。

陈老师:冷漠的外表下,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剧感和力量感。

A.《曹全碑》B.赵佶《闰中秋月帖》C .苏轼《寒食帖》D .怀素《自叙帖》2.下面的文字是校园文化展板上对通州的一段介绍,阅读后完成(1)—(2)题。

(共4分)通州,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是大运河( )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没有汽车尾气和汽笛鸣响的旧日时光里,这里就是京城客货运输的集散地。

【甲】运河.漕运,国脉所系。

当时通州为万国朝拜、四方进贡、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

【乙】也正因为这些,通州便有了‚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

【丙】。

(1)对文中括号处所填词语和加粗字笔顺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孕育“河”的第5笔是“竖”B .酝酿“河”的第5笔是“竖”C.孕育“河”的第5笔是“竖钩”D.酝酿“河”的第5笔是“竖钩”(2)下面的句子应填入文中【甲】【乙】【丙】中的______处。

(2分)漕运发达时期,‚运河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

3.校园文化节晚会即将接开帷幕,晚会执行领导小组要在节目单上以对仗的形式呈现本晚会的主题。

请依据节目单内容和所给下句,拟写上句。

(3分)4.学校举行讲故事大赛,主题是“人生需要顽强的意志”。

某位同学搜集了一组故事。

这组故事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两项是______和______。

(填序号)(2分)①悬梁刺股②精卫填海③亡羊补牢④卧薪尝胆⑤愚公移山⑥班门弄斧5.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朋友圈中发表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完成(1)—(2)题。

(共3分)今天终于下雪了!舞动的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翻滚着、跳跃着,整个校园一片洁白。

下课了,我和同学们纷纷拥入了雪的怀抱。

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笑声、叫声充满了整个校园。

即使雪越下越大,也阻挡不住我们的热情,到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1)文字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加以修改。

(2分)病句: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写一个比喻句描述冬天的校园。

(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面的文字是学校图书馆中某部名著腰封上的推介语,阅读后完成填空。

(2分)这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部启迪心灵的名作大家,它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告诉人们保护海洋资源与维护和平的重要性,同时告诫人们要正确使用科学技术。

总而言之,这是作者对于种种社会现象的含蓄回应。

这部名著是______(《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镜花缘》)。

作者是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7—9题。

(共7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对本诗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为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逢筵席上地我的款待,赠给他一首诗。

B.答谢白居易在扬州初次相见的酒席上赠予我的诗作。

C.对白居易在扬州刚认识我时赠予我的席子表示感谢。

8.诗中颔联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友和______的思想情感。

你还知道包含典故的诗句有“______”(写一句即可),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思想情感。

(3分)9.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运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冬雪与寒冰不能耽搁春天翩然而至的脚步,同样,任何腐朽势力也不可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种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历史的眼光审时度势,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二)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10—14题。

(共10分)【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理解错误的是______和______。

(填序号)(2分)A.太守自谓.也(称作,命名)B.饮少辄.醉(就)C.行者休于.树(从)D.杂然而前陈.者(陈列)E.宴酣之.乐(的)F.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11.根据【甲】段中对醉翁亭的正面描写,你认为下面哪一幅是醉翁亭的照片?(1分)A B C(2)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祭祖”这一传统习俗的认识。

(2分)【链接材料】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选自《论语》)4.在“迎春送祝福”活动中,小张同学需要从下面四副对联中选出一副作为2018年的春联带给老家的亲戚,他不知怎么选,你帮他选一副,并且告诉他选择的理由。

(2分)A B CD 选择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的三部曲之一,他的另两部作品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和《神秘岛》B .《大学》《中庸》《论语》《尚书》合称为“四书”。

其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C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它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

D .明末初由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6.默写(6分)(1)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1分)(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1分)(3)经典的诗句,能够用通俗明白的语言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晏珠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送别之时难免伤感,很多送别诗都会表达惜别悲伤之情,但是有一些送别诗却充满希望,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气息。

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乙】段中画线句所呈现出的场景。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甲】段中“峰回路转”与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一联意境相似;【乙】段中“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里“______”(填原句)意思相同。

(3分)14.请结合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内容与创作背景,谈谈你对【链接材料】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2分)【链接材料】 人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但能支配自己对待命运的态度。

同样的际遇,不同的精神状态,生活的意义就会完全不同。

(选自《千载醉翁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著阅读(共5分)15.重庆的红岩村准备雕刻一座“红岩英雄”石像,请你选择《红岩》中最能彰显“红岩精神”的人物推荐给他们,并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写出推荐理由。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某同学准备写一篇观点为“只有探索才能知道答案”的演讲稿,请你帮他从《海底两万里》或《鲁滨逊漂流记》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其相关故事来印证这一观点。

(不少于80安)(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

(共7分)【材料一】我国古代的通信方式,早期以‚声、光‛为媒介,比如我们熟知的仅用于战事的击鼓与烽火。

除此之外,最主要的就是邮驿了。

早在商周时,这种通信方式就已经开始使用并逐步完善。

那时的邮驿,每隔34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边关战报和官府公文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隋唐时,邮驿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硕果累累..。

唐朝的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共有1600多处,其中水驿260多处,水陆兼办的也有80多处。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六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唐代诗人王维在《陇西行》里把邮驿写得颇为传神;‚十里走一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峰戍断无烟。

‛到了宋代,统治者对邮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据《燕翼诒谋录》记载:‚前代邮置,皆役民为之,自民农既分,军制大异于古,而邮亭役民如故。

太祖即位之始,即革此弊,建隆二年五月,诏诸道州府以军卒代百姓为递夫。

其后特置递卒,优其廪给,遂为定制。

‛到了明清两代,基本上是承袭了旧制。

不得不说的是,这种通信方式,费用昂贵,主要用于军事■■方,普通老百姓几乎是使用不起的。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