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通州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1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死亦我所恶.十恶.不赦 B.乞人不屑.不屑.置辩C. 所识穷.乏者穷.冬大风D.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3.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翻译: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理解:文章开头,孟子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在鱼和熊掌不能同时获得的时候,一般人都会因为熊掌更为美味而选择熊掌。
【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在孟子看来,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
“贤者”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一直保有善良的品行。
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14.“舍生取义”思想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所崇尚的献身精神,它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为国捐躯的慷慨壮歌。
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种担精神是如何在邓世昌身上体现的。
在当今社会,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精神的。
(4分)【链接材料】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
少有干略,尝从西人习布算术。
既长,入水师学堂,精测量、驾驶。
二十年夏①,日侵朝,绝海道。
世昌乘致远②,最猛鸷③,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吉野,日舰之中坚也。
战既酣,致远弹将罄④,世昌誓死敌。
将士知大势败,阵稍乱,世昌大呼曰:“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众乃定。
世昌遂鼓轮怒驶,欲猛触吉野与同尽,中其鱼雷,锅船裂沉。
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
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
——《清史稿·邓世昌列传》注:①二十年夏: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
②致远:致远号巡洋舰。
③鸷:凶猛。
④罄:用尽。
答:(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12.【答案】2分B13.【答案】2分乙14【答案示例】4分邓世昌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担当意识。
在与日本海军交战过程中,邓世昌为赢取胜利,不惜与日本海军同归于尽。
他用舍身忘我的言行鼓舞了士气,他为国捐躯的担当精神留名青史。
分析:结合链接材料内容分析担当精神2分;结合现实社会谈自己的感受2分(感受积极合理即可)燕山地区(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3题。
(7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岳阳楼之大观.走马观.花察言观.色B.长烟一.空一.马当先一.碧万顷C.春和景.明良辰美景.好景.不长D.去.国怀乡人去.楼空扬长而去.1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心神愉悦,受宠和受辱一并忘记,端着酒杯,迎着风,内心充满了喜悦。
理解:这句话集中展示了天气晴好之时登楼者超然洒脱和挥洒自如的喜悦心境,与上一段观景者的“览物之情”构成鲜明对比,一悲一喜之间人生境界尽出。
B.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同道呢?理解:范仲淹在展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之后,又赞扬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与民同乐的思想,表达了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也是他坚守的人生信条,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说说他是如何践行的。
(3分)【链接材料一】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
以母在时方①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链接材料二】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
仲淹请遣使循行②,未报③。
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
【注释】①方:正。
②循行:查看。
③报:回复。
答:(三)11.D12. A13.答案示例【链接材料一】范仲淹心系百姓,在乡族中设置义庄,赡养族人,自己及家人却过着“非宾客不重肉”“衣食仅能自充”的俭朴生活。
他以人民的幸福为人生的信条,而自己的生活水平全然不在意。
【链接材料二】范仲淹心系百姓,胸怀天下。
人民受灾,他心急如焚,督促皇帝派人巡查;未有答复,他不惧皇威,再次进见,希望皇帝能换位思考。
最终,皇帝派他前往江淮安抚灾民。
由此可见,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
西城区(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题。
(共7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时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物是.人非B. 湖中人鸟声俱.绝声泪俱.下面面俱.到C. 余.拏一小舟见余.大喜余.音绕梁D. 更.有痴似相公者自力更.生更.胜一筹12.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翻译:(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理解:这句用细腻华丽的语言描绘出西湖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的景象,直接交代了作者出游的原因。
【乙】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翻译:(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理解:这句可谓神来之笔。
写对方的惊喜,其实也就是写自己的惊讶,短短一句,却写出了双方的内心波澜,言简意丰。
13.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张岱的喜好趣味,并简要说明这种喜好趣味在下面的链接材料中时如何体现的。
(3分)【链接材料】杭人游湖,巳①出酉②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③,逐队争出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④,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⑤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⑥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⑦,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⑧舟近岸。
此时。
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⑨。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⑩人,清梦甚惬。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注:①[巳]约上午九至十一时。
②[酉]约下午五至七时。
③[是夕好名]七月十五日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民间有祭祖、放河灯等习俗。
④[断桥]西湖名胜之一。
⑤[二鼓]二更,约夜里九至十一时。
⑥[皂隶喝道]衙门差役吆喝为官员出行开道。
⑦[赶门]赶在关城门之前回城。
⑧[舣(yǐ)]移动船使之停靠岸边。
⑨[頮(huì)面]洗脸。
指湖面重新呈现出明洁的样子。
⑩[拍]扑。
答:顺义区(三)文言文阅读(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1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问其故./温故.知新又何间.焉/黑白相间.B.可以.一战/俭以.养德公将鼓.之/旗鼓.相当C.彼竭我盈./热泪盈.眶视其辙.乱/重蹈覆辙.D.衣食所安./安.之若素肉食者鄙./鄙.夷不屑12. 依据上下文,对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他的乡人说:“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理解: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写乡人的劝阻,能衬托出曹刿的爱国热情。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信任神灵。
理解:这句话表明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责本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是尽到了当权者的职责,是作战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