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姓名:刘作林考号:210110100112 考区:昭通市昭阳区摘要:《牡丹亭》是中国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它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歌颂妇女个性解放的赞歌。
剧中的女主角不仅外貌端庄,而且具有过人的才学和智慧。
杜丽娘从小就在被培养成世人眼中的大家闺秀,那个时代女子具有的一切优良品质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
而她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她的“痴情”。
关键词:杜丽娘;美貌;一往情深;睿智《牡丹亭》成功的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剧本我们了解一个至情至深的杜丽娘。
曾有人把杜丽娘的形象概括为“妖”。
我十分的认同这一观点,因为杜丽娘做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不敢为之的事情,她勇敢地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坚持不懈地与封建制度抗争,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那么,大剧作家汤显祖是怎样塑造这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呢?我将重点从“聪明美丽”、“一往情深”、“因痴而亡”、“因情而生”来论述她的性格。
一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杜丽娘的美貌和才智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绝无仅有。
有人曾赞誉为“西施之貌、文姬之才”。
而如今的茫茫人海中实难再有这样的绝世才女。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
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
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
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
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
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
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
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
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
后者负责她的教育。
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
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剧中对杜丽娘才貌首次描写是从她的父亲杜宝口中得知的,杜宝说“单生小女,才貌端妍,唤名丽娘,未议婚配。
看起自来淑女,无不知书”。
从杜丽娘父亲这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她确实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奇女子。
杜丽娘的母亲也说过一段夸耀杜丽娘的话,她说“娇养她掌上明珠,出落的人中美玉。
”我们从杜丽娘父母的描述中就了解到杜丽娘的美貌。
而在剧本的的第五出中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也对她的貌美进行了适当的描述。
当杜丽娘从自己闺房出来走进客厅拜老师时。
陈最良这样说道“添眉脆,摇配珠,绣屏中生成士女图”。
从他的话中我们仿佛看见一个美丽大方的女子正向我们走来。
而这一切都是从其他人的角度来述说杜丽娘的美。
在惊梦这一出中,丽娘要去花园游玩之前,在自己的闺房里打扮时,她自己都觉得自己很美,情不自已的对着镜子细细品味一番。
不由自主的发出“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得羞花闭月花愁颤。
”杜丽娘用前人们的典故和春色来比喻自己的美丽动人。
由此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杜丽娘确实美得出众。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们都知道中华名族都是比较谦虚的,一般都不会当众夸耀自己的亲人。
更不会说自己多么的出众。
尤其在封建时期。
女子都是羞答答的,从不敢轻言。
我们的圣人经常教导人们“慎言”。
那么通过杜丽娘及她父母、老师的话。
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一个楚楚动人的美女就在眼前。
杜丽娘的美丽在她病死后依然存在,地狱判官见到她的亡魂时也由衷的惊叹道:“这女鬼到有几分颜色”。
由于杜丽娘是因病而亡的,因而她的面容早已憔悴不堪。
而地狱判官还发出如此的感叹。
那当她脸色红润有光泽时是多么迷人就可想而知了。
在二十六出柳梦梅在梅花观中捡到杜丽娘的自画像时,觉得像观音又觉得像嫦娥像。
他觉得画中的女子异常的貌美,不像人世间的人,到像仙女。
那么从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杜丽娘确实外貌十分美丽动人的。
而她的端庄容貌就是她外在美的体现。
杜丽娘不仅外在美丽动人,而且她的才智也是十分超群的。
杜丽娘的父亲为了让她识礼,就给她请来了十分稳重的老儒陈最良当老师。
而杜丽娘从小就沐浴着封建礼教的熏陶,那些迂腐的封建礼教禁锢着丽娘的身心。
但不管制度礼教多么坚不可摧,它们都无法遏制人的那份炽热真情,处于情窦初开年龄的杜丽娘,更是对爱情充满了期待。
当她的的老师给她讲《关雎》是宣扬“后妃之德”时,她却把书放在一边感叹说“圣人之情,尽在于此也。
今古同怀、岂不然乎?”杜丽娘认为这首诗就是对男女爱情的歌颂。
也正是因为这首诗才触动了她埋在心底的丝丝情愫。
她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不一样的看法。
她有如此与众不同见解和她才智是分不开的。
她敢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可以说是女中豪杰。
杜丽娘的才智不单单表现在她有自己的见解和对知识的掌握。
还表现在她的自学上。
她的自学能力也是十分的突出。
在剧中第七出写到,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见杜丽娘写的字,惊奇的问道“我从不曾见这样好的字。
这什么风格?”有人可能就会说没有见过正常,世上字体众多,他没有见过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有一点大家不要忘记陈最良是“老儒”。
他都未曾了解的东西杜丽娘却能写的神采飞扬。
可见杜丽娘确实才智卓越。
二对爱情一往情深丽娘在游玩花园时,园中姹紫嫣红的景物没有让她觉得赏心悦目,反而让她发出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倾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杆,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感叹!如此美丽的后花园景致,居然无人看管,如此明媚灿烂的自然风光,却无人欣赏,而自己正当花容月貌,竟然锁在深闺中无人知晓,此景,触景生情,丽娘联想到自己如今仍旧孤身一人,不由眉头一皱,想到红颜难久,青春不再,不禁内心思绪澎湃。
歌德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每个少女怀春都渴望一个情人,这是人之常情,丝毫不足为奇。
杜丽娘的怀春是始于生理自发的要求。
于是她开始盼望着她情人的出现,也开始着她无休无止的自怜。
在第十出《惊梦》中,丽娘唱到:“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
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
”此处丽娘提到《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说明她潜意识里已经萌发了像莺莺那样反对封建礼教的爱情意识,她对崔莺莺是肯定的,甚至是艳羡的。
“与《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相比较,她们虽然都是封建官僚之家的千金小姐,都受着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都完全被家长主宰着自己的命运,但杜丽娘没有崔莺莺那么幸运,不存在普救寺里与一位青年才子偶然接触的机会,也不存在张生这样的人向她求爱,更遗憾的是她的丫鬟春香也不会像红娘那样给她无限的帮助,可以说,她所生存的封建环境比崔莺莺所在的时代更加令人窒息,她的命运掌握在更为严厉的封建家长手中,她在那种环境下所能接触的男人只有自己的父亲和老师。
”杜丽娘此时内心萌发的爱情欲望仅仅是她生理上的一种自然需求,这就必然与当时社会产生矛盾,愿望当然难以实现,于是她只能借助梦境来帮她了却心愿。
在游园中“身子困乏了,且自隐几面眠”(第十出《惊梦》),她在梦中与一书生幽会于花园的牡丹亭畔,享受鱼水之欢。
后来才发现是一场春梦,而这个梦正是其正常合理的情欲的象征,梦境中的杜丽娘对封建礼教大胆反叛,解除了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得到了无尽的满足。
虽然梦中被母亲惊醒,梦中书生转瞬即逝,但至此,杜丽娘已经在生活当中找到了她具体的爱情对象。
正是梦中那位书生让她陷入无边无际的相思海中。
但是,梦终究只是梦,不是现实。
当梦醒时,留下的只是无限的悲伤,但杜丽娘不是逆来顺受的乖乖女,她不甘于现实的无赖,她大胆的再次来到后花园去寻找当初的那个让她醉生梦死的梦,她渴望再次见到梦中的意中人。
她要寻找一种纯真的爱情。
三因痴而病,因痴而亡当杜丽娘怀着重温旧梦的心情去寻梦,她有点大胆、紧张、还有一点兴奋,她对见到梦中的意中人是充满了希望,但来到牡丹亭畔只发出:“咳,寻来寻去,都不见了。
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的叹息。
荒凉的景致使她的心情顿时跌入低谷,伤透了心,此时,“无人之处,忽然大梅树一株,梅子磊磊可爱”,丽娘顿生感慨:“偏则他暗香清远,伞儿般盖的周全。
他趁这春三月红绽雨肥天,叶儿青。
偏迸著苦仁儿里撒圆。
爱杀这书阴便,再得到罗浮梦边。
罢了,这梅树依依可人,我杜丽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
面对空地上的大梅树,她想到自己花容月貌却无人欣赏,空有好梦却难寻,空有中意之人却百般难寻,倒不如死了葬身于此梅树之下,还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于是喊出了“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拼香魂一片,月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这便是谋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最强音。
寻梦不成,杜丽娘倍感深闺寂寞,寝食不安,花容月貌也日渐憔悴,面对镜中人比黄花瘦的自己,她沉浸在深情的苦恋中,她吩咐春香拿出纸笔,边描摹边叹息:“[普天乐]这些时把少年人,如花貌,不多时憔悴了。
不因她福分难销,可甚的红颜易老,论人间绝色偏不少,等把风光丢抹早。
打灭起,离魂舍欲火三焦,摆列着昭容阁文房四宝,待画出西子湖眉月双高。
”在这一曲中,丽娘说自己近来消瘦得如此厉害是因为感情冲动和对梦中情人的无限相思所致,但自己毕竟是一个美貌少女,天生爱美,红颜命薄,于是她决意要暂且扑灭心中的欲望之火,拿笔写真,把自己的真容留在世间,留给意中人,可见她心里仍然眷恋在那一场春梦之中。
第十四出《写真》中写道:“丹青女易描,真色人难学。
似空花水月,影儿相照。
画的来可爱人也!咳,情知画到中间好,再有似生成别样娇。
只少个姐夫在身旁。
若是因缘早,把风流婿招,少甚么美夫妻画在碧云高!”这里细致地描绘杜丽娘留真的心情,写足了杜丽娘对美的留恋,她不忍美被埋没,所以要留下青春的写照。
对此有人感叹说:“丽娘千古情痴,惟在留真一节,若无此,后无可衍矣”。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遥远,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达到了顶峰,而这个矛盾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得到解决之时,杜丽娘最终在中秋之夜带着遗憾,郁郁寡欢地离开了这个薄情寡义的世界,其实她又是多么留恋这个世界。
在她临死之际,仍旧念念不忘梦中情人,特意嘱咐春香:“我那春容(画像),题诗在上,外观不雅,盛着紫檀匣儿,藏在太湖石底。
”将春容珍藏在她梦中与书生幽会过的地方,很显然是企盼死后能与梦中情人相逢,可见杜丽娘是一个死不忘情的女人。
杜丽娘在中秋之夜孤独地死去。
四因情而生杜丽娘寻梦不成,因梦伤感,于中秋之夜一病而亡,魂魄来到了阴曹地府。
她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那种大胆叛逆、不懈追求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却还存在着。
杜丽娘魂游阳间,一直在继续寻觅梦中情人,继续斗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