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课件
5月1日凌晨,郑州至乌鲁木齐 HU7816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 乘客朱某因不满航空公司安排, 一时情绪激动,将一铁制隔离 墩砸进柜台,并跳上售票柜台 以暴力方式将某航空公司柜台 的广告牌损坏,造成该航空公 司柜台无法正常营运。机场公 安机关首次依据《扰乱机场秩 序》依法对“暴力维权”的朱 某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新型毒品的危害
新型毒品的危害? 吸食毒品的原因、法律后果?
(3)黄、赌、毒等不良行为及危 害。
传播淫秽的读物或音像制品,是指通过播 放、出租、出借、运输、传递等方式使 淫秽的读物或音像制品得以散布、流传 的行为。未成年人看淫秽的读物或音像 制品极易受毒害,不但会导致意志消沉, 无法安心学习,而且会诱发多种不良行 为甚至犯罪。
刘某、江某从小在铁道边长大。一次,二人打 赌看谁能使火车紧急刹车争相搬石块扔进铁道的道 岔里,幸而被扳道工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一次重大 交通事故的发生。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 》的有关规定,对刘某、江某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给予了治安管理处罚。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案例三
)
三、辨 析 学生高某偷得室友200 元钱。有人说他偷的钱不多,不是犯罪,
C. 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 D. 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所以不是违法行为。 此观点错误。违法是公民个人或者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的行 为。犯罪是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违法 不一定就是犯罪,犯罪就肯定违法了。违法不一定追究刑事责任,犯罪一般意 义上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高某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但尚不构成犯罪。
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 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 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 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处 罚的行为。
相关链接P109:特殊情形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方 式
1.警告 对违法行为人提出的口头告诫 2.罚款 强令违法行为人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 。 3.拘留 对违法行为人予以短期剥夺自由的处罚。 4.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法者吊销公 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照的处罚。 5. 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 强迫违反治安管理的外 国人在一定时间内离开中国国(边)境或将其驱 逐出中国国(边)境的处罚。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家里飙歌吵到邻居可能 被罚款 【行为】违反关于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 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 为。 【处罚】处警告; 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 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 款。 案例二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放狗吓唬人、咬人都要受罚 【行为】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 生活。 【处罚】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 或者放任动物恐吓他人的,处二 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驱使 动物伤害他人的,依照本法第四 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殴 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 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 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课堂小结 认清违法危害
违法无小事 刑事违法 民事违法 行政违法 危 害 承担法律责任 扰乱公共秩序 妨害公共安全 侵犯人身财产权利 妨害社会管理 警告 罚款
行政拘留 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
警惕身边 违法行为
违反治安 管理的行为
处罚
认清危害 严格自律 防微杜渐 不越雷池
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
含 义 类 别 后 果 刑事处罚 民事责任 不同点 共同点 刑事违法行为 出于过错 违反法律、 民事违法行为 法规的规 定,危害 社会的行 行政违法行为 为
犯罪行 为
承担法 一般违 律责任 行政制裁 法行为 (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
谨记:违法无小事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最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那什么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呢?
(3)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某中职学生徐某到公用电话 亭打电话,发现自己的磁卡 丢了,电话没打成。他一时 气恼,竟然扯断了话筒线, 又用脚踹碎了电话亭的一块 大玻璃,保安把徐某带到派 出所,徐某妨害社会管理的 行为受到警告和罚款的处罚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案例四
案例三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些行为是否属于违法?
乱穿马路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吗? 为什么?
阅读教材第96页三组镜头,议一议: (1)你身边有类似事情发生吗? (2)你知道这些行为是违法的吗?
一、单项 选择
课堂练习
C.《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二、多项选 择 1.根据违反法律的种类不同,违法行为可以分为(
ABC A. 刑事违法行为 C. 行政违法行为 B. 民事违法行为 D. 一般违法行为
)
2.日常生活中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很多,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它们分为( ABCD A. 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B. 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3.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要 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 (2)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从 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 紧闭人的嘴,免得增 加怒气 ——苏格拉底
练习:阅读、讨论以下案例 ①少年强子诈骗 网友手机被警方 处以行政拘留五 日的处罚,但为 什么不予执行行 政拘留? ②警方对少年强 子的此做法,是 否意味着放任未 成年人违法?
(二)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 人健康成长。
(3)黄、赌、毒等不良行为及危害。
探究活动三:竹生会怎么做?
观看小品表演“竹生会怎么做”,要求学生对三种结局: 拒绝并报警、拒绝但未报警、接受,进行分析并谈感想。
“黄、赌、 毒”的危害: 毒害人的身心 健康; 诱使人违法犯 罪; 破坏人的家庭 幸福。 毒品猛如虎
警方的做法,主要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考虑将对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的规定,违 这些人今后成长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但又能通过对其 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 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令其吸取教训防止再次违法,警 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方责令其监护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并对强子严加管教及 时予以矫治和正确引导,使其转变思想,走上正确人生道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二)已 路,这并非意味着放任未成年人违法。 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对于70周岁以上的人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则是出于人道主 (三)七十周岁以上的; 义的考虑。年迈的人多身体较弱,若处以行政拘留,在自 由被剥夺的情况下,有可能引发进一步的健康恶化或者其 (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他隐患。对于怀孕或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婴儿的妇女的 规定,同样也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体现了我国立法保 护妇女儿童的一贯立场,也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 “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 凡是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不履行 法律规定的义务,都是违法行为。
违宪行为
违 性质、情节 刑事违法行为 法 民事违法行为 危害程度 行 行政违法行为 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违法行为含义、类别、后果、不同点与共同点
对未成年人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和《预防未成 年人犯罪法》(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等。 未成年人享有哪些权利?
二、杜绝良行为
1.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 1.应当遵循保障未成年 人的合法权益原则; 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 格尊严的原则; 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 发展的特点的原则; 4.坚持教育与保护相 结合的原则。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案例一
社会秩序
公共秩序
公共场所秩序
交通秩序
危害: 破坏了社会稳定,导致正常的社会活动 无法进行,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给国家和 人民造成损失,同时败坏了社会风气。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案例二
(2)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罚款和行政拘留各分为三个
档次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案例一
(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于 某通过各种形式散布谣言,声 称某地某时要发生多少级的地 震,在社会上传播,使部分公 众产生恐慌情绪,影响了社会 安定。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 理处罚法》,对扰乱公共秩序 的于某处以10日拘留,并处500 元罚款。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
二、杜绝不良行为
2.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二、杜绝不良行为课程框架
(一)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的健康成长。
(1)未成年人 (2)为什么全社会都要保护未成年人? (3)怎样保护未成年人?
(二)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2)九种严重不良行为。 (3)黄、赌、毒等不良行为及危害。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二、杜绝不良行为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行为】胁迫、诱骗 或者利用他人乞讨的;反 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 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 的。 【处罚】前者处十日 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 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后者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 警告。 案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