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必要性:写人作文是小学作文中常见的作文类型。

而在写人的作文中,塑造人物形象是写人作文中的中心任务,而刻画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写人的文章就是要会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就是学会刻画人物。

一、教学目标1、知道刻画人物的方法2、学习每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且学会运用它们。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运用各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把各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这一原则,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作文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自我领悟法”、“引导法”“概括总结法”等方法。

2、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一切学习都是学生自我接受的过程,所以学生应该主动思考;教师在其间要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学习,可采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引导性学习等方式。

四、课堂环节展示1、趣味导入首先做一些动作,让学生猜猜什么人会做这些动作。

其次说几句话,让孩子猜猜说这些话的人,是什么身份?以此引出今天要讲的内容。

2、千人不可一面千人不可一面——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

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

我们要知道人物的的外貌是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联系的。

我们看看一些例子:片段1:我的外公六十多岁,两斑斑白,头顶中间光秃秃的,像个小球场,周围是稀稀的几根头发,脸庞圆圆的,整天笑眯眯的,肚子挺得高高的,像个弥勒佛。

他整天离不开一只小茶壶,走路的时候捧着,看报的时候摸着,就连睡觉的时候也要把茶壶放在头边,好像是怕人偷走似的。

(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等)片段2:还是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家来了个陌生的老头。

他瘦高瘦高的个头,额头和脸上的皱纹像刀刻的一样,鼻梁上架着一副又黄又小的破旧眼镜,身上穿着一件罩住脚跟的黑色棉大衣。

大衣好像从来没有洗过,变得油亮油亮的了,看到他,我就想起电影里那些小店小铺的管账先生。

(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分析:片段3:我的外公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老汉。

古铜色的脸上,深深刻着一道皱纹;两只小蒲扇似的的大手,长满了老茧。

虽说外公今年六十多岁了,可是干起庄稼活来,居然还敢跟年轻人从个高低。

(揭示人物的身份)总结: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片段二);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片段三);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片段一)。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

外貌描写要具体形象。

切忌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3、言与行中见个性言与行中见个性——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

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

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

片段1:爷爷虽然年纪一大把,但他的性格豪爽、风趣。

课外时间,爷爷常常讲故事给大家听。

一天下午,爷爷给大家讲“饿汉吃饼”的故事,他又是打手势,又是耐花腔,逗得同学笑声不止。

讲到最后,他学着饿汉的声调懊悔地说:“我今天吃饱,完全是这半个饼的作用,前面吃的那6个大饼,都白白地浪费了。

”他那幽默的声调,活像舞台上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爷爷告诉大家:“通过听故事,我们要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打好基础,不打好基础,后面的事情就办不好。

你们说对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对,那饿汉的言行是十分可笑的!”片段2:这里上车的人很多。

车又开动了,刚行驶有几分钟,只见一个二十出头的男青年“旅客”,在那里挤来挤去,他前边站着一位将近70岁的老大爷,挤了两下,便把那位老大爷的钱偷走了。

我刚要喊,只听我身边的那位小同学大声喊:“喂!谁的钱包掉地上了,前面那位哥哥拾到了!”这时,那个老大爷捏了捏衣袋,发现自己掉了钱包,“同志,是您拾到了我的钱包?”他恳切地问,只见那位青年脸红了,吞吞吐吐地说:“大爷,你的钱包……刚掉下,我……才拾到,准备还……还给您。

”说着便将钱包交给了那位老大爷。

总结: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把那些足以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

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

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卡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

片段:吃完中午饭后,我趁叔叔午睡时,偷偷地走进厨房,轻轻地打开橱门,盘里还剩下不少牛肉,我用筷子夹起一块便往嘴里塞。

“啊,又香又好吃。

”我又夹了一块牛肉,突然,我想起叔叔的话,心里像15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心想,完了,这下可犯傻了,要变成牛了。

我变成牛以后,谁也不认识我,我也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了!还要被人骑……这可怎么办呢?想着想着,泪珠扑簌簌地流了下来。

我急忙跑到房间里,闭上眼睛,等着变成牛。

过了一会儿,我忽然觉得脚有点痒,心里像拨浪鼓似的“咚咚”跳,莫非开始变了,我壮了壮胆,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蚊子在咬我呢!我这才松了一口气……总结: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

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

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

其次,要写准确。

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

4、表里如一才是真表里如一才是真——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心理的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

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

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

片段1:这时,我不禁又想到了生活的强者——张海迪大姐姐。

尽管她瘫痪,不能下地像正常人那样行走,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去上学,但是她仍然刻苦自学。

有时,身子不能动弹,她就把书放在枕头边,利用镜子的反照,继续学习。

我还想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

他虽然下肢瘫痪,双目失明,但仍然以超人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写下了一部伟大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鼓舞着全世界人们顽强地与命运斗争。

片段2:去年寒假,我又上小姨那儿玩,已到年底了,买米买面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小姨每天应接不暇,但她毫无怨气。

我想:天这么冷,小姨怎么受得住呀!加上要带孩子,忙家务,够累的,要是我有能力,真想为她解除一些繁重的劳累,可惜……但小姨脸上总是充满了乐观和热情,顾客问什么,她都—一作答,真是百问不烦。

顾客从窗口递进的钱、票,她总是反复清点,多一分钱也要退还别人,缺少什么也耐心向顾客解释。

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小学生作文时,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采用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用“他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

此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上下功夫,这样可能更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5、抓住典型不放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所以,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典型来写,才能使人信服,活灵活现。

典型就是最能说明人物思想品质并以此表现出道理的事物,“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典型事例,看似平凡实则包含着人物不平常品质的小事也是典型事例。

片段:哥哥的眼睛高度近视,处处离不开眼睛,就像个“睁眼瞎”一样,只要是把他的眼镜摘下来,在我面前他就像绵羊一样服服帖帖。

一天下午,哥哥要洗头了。

他吩咐我给他拿肥皂换水。

我得意的想:哼!我先给你跑跑腿,然后再治你。

一会儿,哥哥伸长了脖子,把肥皂沫打得满头满脸都是。

我一看时机到了,我就悄悄地把哥哥的盆拿走了。

哥哥哥哥搓完后去洗头,一捧水,捧了个空。

他忙去找,可刚一睁眼,肥皂沫就杀得他直流眼泪。

他像盲人摸路一样,东摸摸,西摸摸,好容易才摸起了毛巾,把眼一擦,可是眼睛还是模糊,就去找他的眼睛。

塑造典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一种事理,所以,塑造典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6、小试牛刀以“我的熟悉的人”为例,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描写。

学生例文:爷爷退休已有两年了,瘦瘦巴巴的身体,一脸的皱纹就像是渔网一样。

头顶上灰白的头发,好像戴着一顶小帽子。

笑起来的时候下巴高高地翘起。

爷爷今天的穿戴与平时不大一样:头戴绒线帽,身穿一件崭新的大衣和一条黑裤子,脚上穿着一双油亮亮的平底鞋。

五、作业布置:完成在课堂上未完成的作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