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
学生作文,多为模仿,缺乏一种震撼心灵的情愫,这是作文教学常见的不足。
人物的性格都是通过其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表现出来的。
要写好人物,就必须抓住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特征,然后细致描绘。
写作是什么?写作就是生活,把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
老师在设计作文时,只有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入手,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作才会变得轻松愉快。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呢?
一、以熟悉的人和事为写作素材,描写人物形象
我们从呱呱落地起,就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呵护,他们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环绕着我们,父母是我们最熟悉的人。
除此之外,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等都是对我们关爱有加的人亲人。
老师,朋友,邻居等都是对我们成长有帮助的人。
其实我们都每天都在被身边的人和事影响着。
可能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温情脉脉的微笑,这些,记住了就是写作的素材。
大文豪鲁迅先生笔下的长妈妈为什么那么感人?就因为他熟悉她,知道了她对哥儿的爱,试想一个连书名也说不清楚的下层的劳动妇女,要买到有画的《山海经》是多么的不易?是什么原因使她乐于这样做?是长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这种爱让人震悚,让人感动。
二、以典型的事件作为人物活动场景,刻画人物形象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条件和场景下才能进行的。
将人物放在典型的事件中来加以刻画,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将人物置放于具体典
型的环境,是人物性格的精彩呈现。
如《背影》中写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台阶》中父亲辛劳一生只为修一所有高台阶的房子;《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拼命拉车;《三国演义》中武松景阳冈打虎。
这些典型事件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烘托人物的性格,人物在典型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了。
三、抓住细微典型的特征,刻画人物形象
对人物容貌、语言、服饰、姿态、神情、风度、动作等进行描写就是肖像描写,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读者了解作品人物的有效方法。
象画画一样,比如画赵本山,大家自然会想到他的帽子、胡子、走路说话的样子。
这些就是他在演小品时留给人们难忘的、细微的、典型的特征。
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说明了他身份的矛盾,显得不伦不类。
“唯一”说明他的另类,暗示了他的悲剧。
“身材高大”说明他有从事体力劳动的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营养不良,生活无保障。
“夹些伤痕”说明经常挨打;“花白胡子”说明他是个老人;“乱蓬蓬”说明他不修边幅;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说明他好吃懒做,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臭架子。
这段文字勾画了孔乙己的外形特征,又暴露了他灵魂深处的
悲哀。
肖像描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抓住重点。
要着力描写人物肖像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刻画。
四、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特点,刻画人物的形象
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可以从描写对象的语言来表现。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
什么人说什么话,闻其声如见其人。
扬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
在《红楼梦》中,黛玉进贾府的两句答话看黛玉的性格。
当祖母问读什么书时,她说“只刚念了《四书》”。
这是照实回答;当宝玉问读什么书时,她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是一种客套的应对。
为什么前后两句答话迥然不同呢?原因是黛玉回答了贾母的问话后,她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答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到贾母这样说后,等到宝玉问她时,便改口了。
这一改口,黛玉的某些性格特点就充分体现了。
第一句话,表现了黛玉规规矩矩,照实回答外祖母的话,显得很有教养。
第二句话,改变了先前的说法,因为前面听贾母说姊妹们“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明显地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连忙改口。
表现出进贾府后“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这是她寄人篱下的心理反映。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人物语言一定要个性化。
在宝玉挨打这个情节里,宝钗黛玉探望宝玉时说的话。
宝钗:”这会子可好些?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黛玉: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钗的话体现了大方得体的性格;黛玉的话很率真。
人物语言像自我报数的标签,体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
人物的行为动作总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行为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体现。
对人物个性特征行动的描写,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如《三国演义》对曹操现刀的描写:
“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要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以牵马至阁外。
操惶遽,乃持刀下跪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卓接视之,……遂递与吕布收了。
操解鞘付布。
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原借试一骑。
”卓就教与鞍辔。
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而去。
”
曹操性格中的机警过人,善于应变可见一斑。
五、抓住人物的心理、神态特征,描写人物形象
心理描写可以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使人物更加丰满。
在课本里有许多典型的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如《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因家庭变故不得不辍学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的孤独、无奈;《心声》中,李京京想在陈老师的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却遭拒绝的委屈;《羚羊木雕》中,“我”被父母逼着要回木雕的矛盾、痛苦。
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
人的喜怒哀乐,总会表现在脸面上,我们将其描摹出来就是神态
描写。
它是我们刻画人物性格的又一重要方式。
在《风筝》里这样写道:“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他放,他只能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他惊呼,两个瓦片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呆看”“出神”“惊呼”“高兴”将弟弟天真活泼、爱放风筝的天性跃然纸上。
脸是感情的晴雨表,再现了人的喜怒哀乐。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写人物文章的一些探索,我深信我们只要怀着一颗真心来写作,就能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褒扬生活中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