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五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吹毛求疵(cī)练达统筹藻饰B.狡黠(xiá)涉猎聪颖要决劝诫C.诸如此类狂妄自大惆怅(chòuchàng)D.颦(pín)眉意蕴栩栩如生拘泥(nì)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传统的中国画和中国诗,形式虽不一样,美学却都体现出“诗情画意”。
(2)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无不甘于寂寞,在寂寞中磨练意志、寻求生命的。
(3)汉中古道以陆路将四川盆地与汉水流域打通,而数千里的长江,是四川千百年来连接外部世界的大通道。
A.内涵真理蔓延B.内含真谛蔓延C.内涵真谛漫延D.内含真理漫延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的普及,数字化阅读越来越受网民青睐,如今已经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
B.折枝、攀爬等不文明行为在春游赏花中屡禁不止,原因是一些游客自以为无伤大雅而忽视了对自我的约束。
C.北京园艺博览会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促进绿色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D.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希望能保存、拯救、发现、收集中国胶片电影。
1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网红书店利用漂亮的室内设计引来读者拍照打卡,是实体书店转型的结果;书店应思考如何让单纯打卡拍照的人被阅读的乐趣吸引,主动买书读书。
这是书店传播知识应有的责任。
B.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美好,令人怦然心动。
遇见,是山岭两侧的溪流,走了太远终于在山脚汇合;遇见,是天两边的白云,漂泊了太久终于在天涯交汇。
C.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得名,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王室贵族占卜、记事的文字实录。
目前海内外约有16万片甲骨文,共有单字4300多个。
D.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就看他得意时的姿态。
古今成功之士多有谦逊之心:不耻下问的孔子、三顾茅庐的刘备、韬光养晦的曾国藩。
谦逊,是一种美德和修养。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1)斯坦·李主导创造了八成以上的漫威知名角色,而金庸则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武侠小说作者。
如果说斯坦·李给了美国人一个关于英雄的宇宙,那么金庸给了中国人一个关于武侠的江湖。
(2)“侠以武犯禁”,漫威超级英雄们也是凭借超能力大打出手。
这两个世界中的英雄或者侠客们都有除暴安良、主持正义的传统,对毁灭世界或破坏江湖道义、秩序的反派都斗争到底。
(3)金庸的最初作品表现的是正邪分明的英雄主义。
但《天龙八部》慕容复这个一心想反攻复国的角色和时政是分不开的。
《笑傲江湖》也显现出对政治与现实的隐喻,透露出对上世纪50、60年代社会变化和复杂人性的思考。
斯坦·李的作品对应着美国历史每个时期显露出的问题:《美国队长》对抗的是纳粹式的观念,《钢铁侠》对抗的是贪婪的资本主义与无尽的战争……(4)金庸的武侠世界和斯坦·李的漫威宇宙,都有很大的受众群体,而且持续时间达半个世纪以上。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的文化现象。
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对英雄的需求,支撑了两个世界的稳定存在。
在东方,侠客传统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甚至更早,向下而至传奇小说《三侠五义》。
在西方,也起码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中追根溯源,后面也有侠盗罗宾汉。
(5)金庸的武侠世界与斯坦·李的漫威宇宙,无疑又有相当明显的差异。
(6)对金庸笔下的英雄侠客来说,内功修炼是最好的方法,要成为绝世高手须约束自我、修炼心性。
无论是扫地僧、张三丰还是王重阳、逍遥子都是如此。
漫威英雄是现代都市文化的产物。
他们多是具有各种缺陷的普通人,超能力的获得多与发达的现代科技有关,机缘巧2合和力量强行提升共同成就了超级英雄。
如绿巨人的力量来源于化学药剂,金刚狼的能力来源于艾德曼金属注射。
对年轻观众来说,这样的“人设”比较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毕竟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学艺术创作深厚的土壤,而相对传统包袱不重的美国文化则喜欢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7)漫威的英雄多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拯救别人、拯救世界来拯救自己的灵魂。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作为个体的个人已经不重要,国家和人民成为终极目的。
最典型的是金庸笔下的郭靖和斯坦·李笔下的美国队长。
这两个人物没有最强的战斗力却最具声望和号召力,他们身上分别代表了东方兼济天下的理想和西方对自由的捍卫。
(8)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通常都会面对能力与责任的矛盾,不把这样的问题想清楚,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英雄形象。
而对金庸武侠里的主角来说,除了极少数如郭靖,出于一种模糊的自省,有了自己的“超能力”价值的终极追问,大部分情况下,对于“超能力”——或者高深武功的追求,是不言自明的。
(9)蝙蝠侠的父母死于恶人之手,他曾一度被仇恨蒙蔽双眼,游走在道德与秩序的边缘。
如果用个人主义价值观判断是非,肯定会令社会陷入混乱与无序。
最终他还是回归公共秩序,让法律来审判犯罪分子。
但在金庸的武侠世界,大部分武林人物不入世,经常不在意破坏既有法律。
这可能是因为现实中人们在观念上正义与法律是相分离的。
金庸先生曾说,东西方对侠的理解不同,同样是大孩子打小孩子,德国人看到不会管,而中国人会管。
(选自《光明时评》,有删改)5.关于东西方“武侠”和“英雄”世界的相似之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世界中的英雄都除暴安良维护正义反抗恶势力。
B.两个世界都体现出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C.两个世界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都有很大的受众群体。
D.英雄主义在历史上由来已久,东西方英雄有着相似的特质。
6.关于东西方“武侠”和“英雄”世界的差异,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漫威英雄的“人设”体现了美国人的创新精神,金庸侠客则依靠修炼内功而成长为英雄。
B.漫威英雄和金庸侠客“行侠仗义”的终极目的不同,前者意在拯救自我,后者则是救国救民。
C.漫威英雄通常能把能力与责任的矛盾想清楚,金庸的武侠主角大多不会追问“超能力”的价值。
3D.漫威英雄“行侠仗义”时会考虑国家法律,金庸的很多武林人物大多不在意是否破坏法律。
7.关于造成东西方“武侠”和“英雄”世界差异的原因,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东西方社会制度不同造成了两个世界的差异。
B.东西方侠客起源的不同造成了两个世界的差异。
C.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不同造成了两个世界的差异。
D.东西方人对“侠”的理解不同造成两个世界的差异。
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韩垣之齐,以策干齐王。
王不用韩垣怒出诽言王闻而拘诸司寇将杀之。
田无吾见,王以语.之。
田无吾曰:“臣闻娵萌①学扰象而工.。
北之义渠,以扰象之术干义渠君,义渠君不答,退而诽诸馆。
馆人曰:‘非吾君之不听子也,顾.无所得象也。
’娵萌赧而归。
医胡之魏,见魏太子之神驰而气不属也,谓之曰:‘太子病矣,不疾治且不可救。
’太子怒,以为谤己也,使人刺医胡。
医胡死,魏太子亦病以死。
夫以策干人,不合而怨者非也。
人有言不察,恚而雠②之亦非也。
臣闻之: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硁硁③之夫,何足杀哉?”王乃释.韩垣。
(《郁离子》/刘基)【注】①娵(jū)萌:相传驯象的能手。
②雠(chóu):同“仇”。
③硁硁(kēng kēng):浅陋固执。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以语.之语:告诉B.学扰象而工.工:工整C.顾.无所得象也顾:只是D.王乃释.韩垣释:释放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王不用韩垣怒出诽言王闻而拘诸司寇将杀之4A.王不用/韩垣怒出/诽言王闻而拘/诸司寇将杀之B.王不用/韩垣怒出诽言/王闻而拘诸司寇/将杀之C.王不用韩垣/怒出/诽言王/闻而拘/诸司寇将杀之D.王不用韩垣/怒出诽言王闻/而拘诸司寇/将杀之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垣求职失败的经历告诉我们因别人不合自己的心愿而对其心生怨恨是不对的。
B.娵萌求职失败是因为没有能让他发挥特长的工作,不是因为义渠君不信任他的本领。
C.魏太子经过考察,认为医生在诽谤自己,怒而派人杀死医生,因耽误治疗而病死。
D.田无吾把齐王和韩垣类比为江海与坎井、雷霆与蛙蚓,认为浅陋固执的韩垣不值得杀。
第II卷(非选择题共90分)四、(6分)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医胡之魏,见魏太子之神驰而气不属也,谓之曰:‘太子病矣,不疾治且不可救。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人面不知何处去(1)你能与一树桃花美美与共吗?(2)一千多年前,诗人崔护就曾说过与一树桃花的美好故事。
崔护笔下的那次邂逅,乃一个失意士子,与一位少女加一阵春风、一丛桃花、一道门的相遇。
历来都以为,此诗实为诗人以“桃花”之光鲜红艳烘托“人面”之美,其实,那样的美已不尽是人之本身,而是诗人所见到的人与桃花、与门、与春风共同构成的那个春的情境:花之艳、风之柔、门之韵、人之美,花影与青春交相叠映。
那人若是独行,无桃花掩映,无春风吹拂,无门的洞开与遮挡,亦难入画;有了桃花,有了那道似有若无的门,有了春风的拂动,人便格外地美了起来,显出无尽诗意。
于是,诗人这才吟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千百年后,当“美好”一语大行其道时,“美好”早被搓揉撕扯得遍体鳞伤。
人总以为Array“美好”强大无比,“虽千万人吾往矣”,却往往忘了,总须先有“美”,尔后才有“好”是真理,生生不息的一切尽皆真理。
5(4)崔护与那位少女的故事,真实性从未得到史料印证。
对于一首诗,那又有什么关系?诗就是诗。
诗中营造的,只是一种惆怅..之美。
陆游与唐婉间那样真切的“错,错,错”“莫,莫,莫”的生命感受,当然是诗意的。
尽管无据可查,崔护这或许并非事实的诗句,却仍让这首诗因其深邃,得以千百年流传。
(5)当诗人年后再去,面对“人面不知何处去”时那看似惆怅的惆怅,其实是在说人虽远去,风会再来,花会再开,重返它们经历过的时光,人却不能。
人去年在,今年或不在。
即便人今年还在,也已非昨日之人,不是去年那个与“桃花相映红”的人,而是另一个人,一个可能长了一岁、沧桑了一岁、油腻了一岁的人,能否像去年那样与桃花相映,尚存疑问。
于是那惆怅便不完全是惆怅,而是对永存的桃花、春风和门的赞赏。
(6)已然离去的那个人,怎么就轻易忘了那丛桃花、那扇门和那阵轻拂过她鬓发裙裾的春风,而没来与旧日旧景重聚呢?她没有再来,如果不是担心美好去岁的难以再现,即所谓“无常”,就是对美好去岁的全然无感,身在其中,却全无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