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动向

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动向


原细菌(DMRB)的发现, 一些不同的途径可用于达到
异化金属的目的, 并对这些途径进行了讨论。生理学
实验揭示了这些生物与不同固体基质( 从铁和锰的
氢氧化合物到富铁粘土) 进行电化学相互作用成为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突变分析验证了一系列参
与金属氧化物还原的基因以及位于燃料电池阳极的
电化学活性。他认为这些结果将促使从地球古生物
提出假设, 即乙酰 CoA 途径的产甲基分支途径与现
代产乙酸和产甲烷生物中的类似, 尽管缺乏相关酶
的序列相似性。他们基于比较生物化学的观点探讨
了这个假定并发现它的威力。他们提出 ATP 酶的底
物专一性标志着 ATP, ATP 取代乙酰磷酸成为通用
2007
的能量货币, 暗示羰基硫化物在早期甲酰基合成中
时论坛也在展览会的主要场所公布了论坛的主要活

( 4) 学术论坛与展览会同时举办可优势互补。 动。事实证明, 两会合开起到了优势互补的良好效

本次学术论坛与展览会同时举办, 参加论坛的 果。
术 与会代表有机会参观展览, 展览会的参展人员也可


王宽教育基金资助参会。
余龙江: 教授。
Tel: 027- 87792265
以听取论坛的报告。展览会上共有 105 个企业和 8 个高校科研院所参展, 充分展示了江苏省近年来在

期 科研院所是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的主力军, 但由于 在市场应用方面不具有优势, 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展览 会将论坛的主要演讲内容和活动刊登在会刊上, 同
国 是今后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重点之一。
24 日的专题分别为: 生物多样性形式和生物地 理 学— ——ASM 会 议 ( Biodiversity Patterns and Biogeography- ASM Session) 、微生物群落的微测分 析 ( Microarrays for 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 sis) 、 环 境 相 关 微 生 物 的 基 因 组 学 ( Genomics of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Microorganisms) 、细菌共 生 体— ——朋 友 和 敌 人 ( Bacterial Symbionts- friends and Foes) 、进化生 态 学( Evolutionary Ecology) 、病 毒 对 微 生 物 群 落 的 影 响 ( Impact of Viruses on Microbial Communities) 、 胁 迫 反 应 ( Stress Responses) 。圆桌讨论主题分别为: 在微生物生态中 的分散( Dispersal in Microbial Ecology) 、宏基因组 数据处理、管理和分析: 挑战和解决方案( Metage- nome Data Processing,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植物生物量降解的生态 物 理 学 (The Ecophysiology of Plant Biomass Degradation)、 走 向 海 洋 微 生 物 普 查 (Towards a Census of Marine Microorganisms)。
专题述评
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动向
余龙江 李 为
(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武汉 430074)
第 11 届 国 际 微 生 物 生 态 大 会( ISME-11,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bial Ecology) 于 2006 年 8 月 20~25 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本 届 大 会 的 主 题 是“ 隐 藏 的 力 量— — — 微 生 物 群 落 的 作 用( The Hidden Powers—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ction) ”。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 60 多个国家, 共 2 000 余人。中国大陆地区有 19 名代表到会。
25 日的专题分别为: 微生物生态中新的生物分 析 和 生 物 信 息 学 方 法 ( Novel Bioanalytical and Bioinformatics Methods in Microbial Ecology) 、环境 生物技术(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微生物群
开幕式上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科学系的
K.H.Nealson 教 授 作 了 题 为 “Explaining the
Inexplicable: the Main Roads to Metabolic Interac-
tion with Solid Surfaces”的大会报告。他指出由于
能利用固体金属氧化物作为电子受体的异化金属还
两年一届的国际微生物生态大会是该领域规 模 最 大 、规 格 最 高 的 学 术 会 议 。 本 次 会 议 是 对 近 两 年来国际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最新进展和研究成就 的一次全面检阅和交流。
此 次 大 会 设 立 了 主 题 报 告 会 、 专 题 报 告 会 、圆 桌讨论会、工作组会 议 、Poster 会 场 、展 览 会 场 等 多 个大会交流平台, 共有 1 900 多篇论文以各种形式 进行了交流。
落 的 生 态 原 则 ( Ecological Principles in Microbial
Communities)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新的生物和新的
途 径( Biogeochemical Cycles: New Organisms and
New Pathways) 、区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功
21 日的专题分别为: 你是谁或你做什么— ——谁 真正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有作用( Who You Are or What You Do: What Really Counts in Microbial EcosystemsR) 、水 生 微 生 物( Aquatic) 、微 生 物 与 金 属相互作用( Microbe- metal Interaction) 、微生物界 内和界间的信号传导 ( Signalling within and across the Kingdoms) 、公共生物膜和菌席— ——FEMS 会议 ( Communal Biofilms and Microbial Mats—EFMS Session) 、 人 体 微 生 物 生 态 ( Microbial Ecology of the Human Body) 、细菌与真菌、原生动物的拮抗作 用( Antagonistic Interactions of Bacteria with Fungi and Protozoa) 。圆桌讨论主题分别为: VBNC 状态 进 展 和 人 类 健 康 ( Recent Advances and Human Health Aspects of the VBNC State) 、污泥宏基因组 (Sludge Metagenomics)、细菌捕食者- 多样性、相互作 用及应 用(Bacterial Predators of Bacteria: Diversity, Interactions and Applications)、 根 际 新 见 解 (New Insights into the Rhizosphere)。
种不同环境包括淡水、盐湖、移动洞穴、海洋体系和 态
21
专题述评

2007
各种土壤如森林土壤、垃圾覆盖土壤和泥煤土中的 需氧嗜甲烷菌的多样性和功能。他们建立了 DNA 和 RNA 稳定同位素A 和功 能基因探针, 以便确定嗜甲烷菌的功能活性群落。结 合稳定同位素探针和宏基因组分析也可以从土壤中 活跃的嗜甲烷菌中分离验证完整的甲烷单加氧酶操 纵子。他们用一些不同环境的例子讨论了对于嗜甲 烷菌的分子生态学方法的优点和局限。
大会每天有一个主题报告, 并设置了 7 个分会 场 。 每 个 分 会 场 每 天 安 排 4 位 特 邀 报 告( Invited lecture) 、8 位 口 头 报 告( Oral presentation) 和 墙 报 交流(Poster presentation), 同时又在 4 个分会场安排 了圆桌讨论会和特别讨论。
22 日的专题分别为: 微生物与有机污染物的相 互 作 用( Microbe- Organic Pollutant Interaction) 、未
!!!!!!!!!!!!!!!!!!!!!!!!!!!!!!!!!!!!!!!!!!!!!
2007
在论文集中收录的 151 篇国内文章中, 高校与

第 科 研 院 所 的 文 章 共 110 篇 , 约 占 73%, 表 明 高 校 与
能 ( Biodiversity and Functioning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 新 兴 病 原 体 生 态 学 ( Ecology of
Emerging Pathogens) 。
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是邀请了多位国际著名的
专家作大会报告( Keynote Lecture) 。
的基本作用。



22 日上午, 英国 Warwick 大学生物科学系的 J.

C.Murrell 教 授 作 了 题 为 “Molecular Ecology of
Methane Oxidizing Bacteria”的大会报告。他指出甲
烷氧化细菌即嗜甲烷菌不仅在自然环境的甲烷循环 国 际
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在生物催化、生物修复和其他 学 生物技术应用中有相当的潜力。他们发展了一些不 术 依赖培养的分子技术来检测嗜甲烷菌, 以便研究多 动
及其与矿物关系的思考到现代沉积环境中金属的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