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目录第一章现状概况 (1)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1.2区位分析 (2)1.3自然和历史 (2)1.3.1地形地貌 (2)1.3.2气候条件 (2)1.3.3水文条件 (3)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1.3.5历史文化资源 (4)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1.5社会经济概况 (5)1.6景区建设 (5)1.6.1发展概况 (5)1.6.2相关规划 (6)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2.1西湖 (8)2.2玄武湖 (9)2.3东湖 (9)2.4比较借鉴 (10)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3.1风景资源概况 (12)3.1.1七星墩 (12)3.1.4金地藏寺 (13)3.1.5莲花台 (13)3.1.6望华楼 (14)3.1.7桃花岛 (14)3.1.8龟山岛 (14)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3.2.1景点评价标准 (15)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3.3评价结论 (20)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3.3.2结论 (21)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4.1规划依据 (21)4.2规划期限 (22)4.3规划指导思想 (22)4.4规划原则 (22)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5.1规划围 (23)5.2风景区性质 (23)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6.3景区划分 (25)6.3.1划分原则 (25)6.3.2景区划分 (25)6.4功能分区 (25)6.4.1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水域河流 (26)6.4.2风景恢复区 (26)6.4.3建设发展区 (26)6.4.4建设控制区 (26)6.5风景区布局 (27)6.5.1旅游十要素 (27)6.5.2风景区入口布局 (28)6.5.3管理设施布局 (28)第七章游人容量分析及游客量预测 (28)7.1游人容量分析 (28)7.1.1游人容量分析 (28)7.1.2游人容量测算 (28)7.2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29)7.2.1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29)7.2.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1)7.3游客量预测 (32)7.4客源市场分析 (32)7.4.1客源市场现状 (32)7.4.2客源市场定位 (33)7.4.3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33)第八章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 (33)8.1规划原则 (33)8.2规划目标 (34)8.3生态保护保育 (34)8.4保护模式 (34)8.5分类保护规划 (34)8.5.1史迹保护区 (34)8.5.4生态保护区 (36)8.5.5外围水源控制区 (36)8.5.6统筹控制区 (36)8.5.7外围保护与协调带控制引导要求 (36)8.6珍稀植物保护规划 (38)8.6.1珍稀植物群落保护 (38)8.6.2古树名木保护 (38)8.7核心景区划分 (38)8.8环境保护规划 (39)8.8.1环境质量现状 (39)8.8.2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39)8.8.3环境保护措施 (39)8.9建立保护管理机构 (40)第九章风景区专项规划 (40)9.1综合交通规划 (40)9.1.1交通现状 (40)9.1.2交通规划 (40)9.2风景游赏规划 (41)9.2.1规划原则 (41)9.2.2景区规划 (41)9.2.3齐山景区(齐山洞天) (42)9.2.4碧山景区(碧山禅隐) (43)9.2.5平天湖景区(平岸) (44)9.2.6湿地景区(湿地巡游) (45)9.2.7桃源景区(桃源逸境) (46)9.2.8控制统筹区 (46)9.2.9游线组织 (47)9.3典型景观规划 (47)9.3.1设计原则 (47)9.3.2典型景观 (47)9.3.3. 主要景点规划一览表(平天二十四景) (48)9.4.2规划 (52)9.5绿化规划 (53)9.5.1现状 (53)9.5.2规划原则 (53)9.5.3绿化规划 (53)9.5.4主要绿化树种 (55)9.6建筑风貌规划 (55)9.6.1现状 (55)9.6.2规划原则 (55)9.6.3规划要求 (55)9.7基础工程规划 (56)9.7.1给水工程规划 (56)9.7.2排水工程规划 (57)9.7.3电力工程规划 (58)9.7.4信息工程规划 (58)9.7.5燃气工程规划 (59)9.7.6管线综合规划 (60)9.7.7 环卫设施规划 (60)9.7.8 综合防灾规划 (61)9.8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63)9.9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64)9.9.1规划原则 (64)9.9.2土地利用规划 (64)9.10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65)9.10.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65)9.10.2规划原则 (65)9.10.3经济发展 (65)第十章近期发展规划与重点项目建设 (66)10.1近期发展规划(2011-2016) (66)10.2重点建设项目 (66)10.3项目投资估算 (66)第十一章实施总体规划的建议 (67)第十二章强制性规定 (67)第一章现状概况1.1某经济发展背景某是省辖市,位于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皖江南岸的中心城市之一,北靠市、市,东与市毗连,南与市接壤,西北与市隔江相望,西南与省市、市、市毗邻。

某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旅游城市。

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依江近港,长江黄金水道流经某162公里,某港更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

另外,某境318国道、206国道纵横穿越;京台高速、沪渝沿江高速、济广高速等相继建成,宁安城际、池黄城际、铜九铁路等也在规划建设中,此外九华山机场即将投入运营,某正成为区域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省提出了东向发展,承接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实现与长江三角洲的无缝对接,逐渐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战略。

某所在的皖江经济带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主轴线上的重要区域,成了中部崛起和率先崛起的先锋。

另一方面,以“马芜铜宜”为第一方阵的沿江地区的其他城市也都在积极利用政策和区位优势快速发展,与某市形成强烈的竞争关系。

某市现辖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省级某经济开发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300.8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5.3%,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43.4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30%,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7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5.2%,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827元,高于全省542元。

累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1%、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9.9%,完成省定节能减排考核目标。

1.2区位分析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某城市中部,是某一城五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区控制区域东连教育园区,北靠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接站前区,与主城区紧密相连,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某上,是某山水文化的缩影。

1.3自然和历史1.3.1地形地貌基地构造上属扬子地台东北部的下扬子台坳,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导致一系列基底断裂发生,频繁的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以构造岩浆岩带为主干的成岩成矿系列。

基地地形地貌主要分为丘陵与圩区两种地貌类型。

1.3.2气候条件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均降雨量为1500MM,最大降雨量2285MM(1954年)最小880MM(1978年),降水量年和年际变率甚大,年平均气温16℃,最热为7月,平均年气温为28 .6℃,最冷为元月,年均气温为3.1℃。

大约每年3月30日-11月17日期间平均温度为10℃或10℃以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的繁殖。

1.3.3水文条件平天湖位于城区东郊,属东南湖一部分。

1965年东南湖围垦时保留此处水面,称平天湖。

平天湖来水面积为75平方公里,其区22.02平方公里,丘陵25.94平方公里,圩区27.04平方公里。

平天湖目前常年水位控制在12.8米(吴淞高程,下同),若对水位进行控制,可有两种途径:其一,当长江水位低于平天湖水位时,平天湖水可由下清溪闸控制,自排入长江;当长江水位高于平天湖时,平天湖水可通过白沙泵站抽排入江。

平天湖由于在2010年已禁止人工养殖,水质有很大改观,已达三级标准,但风景区围湿地由于和湖面没有完全相通,目前是水质为四级,主要是人工养殖及农作物种植中各种富养元素残留所致。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某市土壤类型繁多,农耕历史悠久,在空间上有水平分布规律,又呈垂直分布特点。

在江心洲和沿江的滩地上,以石灰性潮土为主;在沿江冲积平原和湖滨平原上,多分布各种类型的水积土;在南部岗地、丘陵、中低山地上以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和红壤为主。

某市植被属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区沿江湖泊圩植被区,处于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常绿树和落叶树混生。

除了农业植被外,森林和茶园是构成本地区主要植被。

森林植被丰富,主要被子植物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漆树科、八角科、楝科、茜草科等千余种。

主要裸子植物有松科、杉科、柏科等。

其中香果树、青、柳等2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树种。

中药材280余科,约1300种,其中19种为国家二类药材。

山区丘陵,竹类资源广泛分布,主要有毛竹、桂竹等10余种,其中毛竹资源最多,且大片成林。

沿江低岗平原区,植被类型有水稻、小麦、油菜、垂柳、旱柳、水杉、池杉、茶叶、桐、棕榈、麦、莲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