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
但是,知易行难。
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
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
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
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
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
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
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
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
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
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
如山歌、地方剧。
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
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
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
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
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
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2、主题园、风情村(镇)和街区。
如凤凰、周庄、阳朔西街(从开发手段上属于“原生自然式”)、西安大唐芙蓉园和不夜城(“复古再现式”)、台湾九族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文化村(“集锦荟萃式”)、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原地浓缩式”)。
3、表演。
如丽江《纳西古乐》、郑州《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各地《印象》系列。
4、嫁接。
主题化——主题酒店、主题餐厅、主题度假村。
如苏州网师园的“古典夜园”、北京“傣家村”餐厅、台湾的大唐温泉物语(唐文化)、广东河源的御临门温泉度假村(巴厘岛民俗文化)、北海的海景桃源酒店(木雕文化)。
巴厘岛的威斯汀度假酒店,就是一个充分融合了当地文化的旅游度假村。
5、节庆。
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旅游业,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
一些地方的文化载体分布比较分散,如典型民居、展览馆、表演场地、名牌小吃餐馆等各在一处,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短期内不能集中到一个旅游景点内,只能采取“串点连线式”开发方式,组合包装为一个精品线路产品,供游客整体购买。
在形式上它与“北京一日游”、“广州一日游”是一类的,只不过后者内容不一定是文化旅游。
它对于散客主要通过旅行社和散客接待中心组织,需要更大的宣传力度。
自驾车的游客需要得到更多的信息指导才能够成行。
第四,巧妙营销、强力营销。
要有文化营销意识。
例如制造媒体热点事件,努力争取国家和世界有关荣誉,争取进入课本教材,争取列入影视场景。
宝鸡法门寺通过佛指舍利巡展港澳台大型活动以及中央电视台系列片的演播成功地扩大了影响力。
对于经费有限的文化旅游景区,低成本的网络手段要积极运用。
德庆龙母庙采用了短信营销策略,对于宗教文化旅游景点是一个创新。
要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四大原则:
1、存真。
尊重历史,不戏说。
可以再现,但是不一定全盘恢复。
例如柏林墙,保留一段即可。
要修旧如旧,尽量用传统材料和工艺。
2、做深。
挖掘其内涵,丰富其内容。
文化旅游要象讲课一样让游客通过游览完全了解那段历史——前因后果、大小人物、喜怒哀乐。
要注意用细节打动游客。
3、活化。
不但要把虚的文化做“实”,让游客能够直接看到,而且要做“活”。
我们不能够高估游客对于文化的欣赏水平。
不能够简单地放几个雕塑、摆几个玻璃柜子和凳子椅子。
中国的博物馆之所以不受游客欢迎,原因主要就是没有活化文化。
要通过演出、互动、声音、影像等让人感受文化。
4、延展。
要把文化旅游资源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发利用,不能搞纯粹的“门票经济”,不能局限在静态观光层面,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商品、参与性娱乐。
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四大手法:
从国际国内的发展实践看,文化旅游产品应当有一定的规模,尽量集中布局,“小弱散差”的状态是难以吸引游客的。
在区位市场有潜力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做出规模。
如何“借题发挥”、做大做强?可以采用四大手法:
1、归“类”:从点做到类。
抽象化。
如胡雪岩的题材,他属于徽商,可以做整个徽商的文章。
黄埔军校,可以做出世界军事的文章,结合介绍世界著名军校。
2、扩“面”:从点做到面。
如广西壮族一些地方的铜鼓文化,可以做出全国或者世界鼓文化的文章。
3、延“线”:把点拉长出它的发展历史链。
如宁波东钱湖的宰相石碑遗存做出南宋石刻公园,介绍中国石刻发展历史。
一个古海港,可以做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风情、航海贸易发展史的文章。
4、拓“链”:形成产业链。
如梁祝故里,可以利用其民间故事,做出婚庆文化产业,做出爱情文化产业园区。
如果按照这四大原则、四大手法,完全可以化资源为产品,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化小为大,打开市场。
最后要提的一点是,发展文化旅游不必拘泥于本地文化。
关键是在于客源市场定位。
如果面向的是本地及周边市场,可以采用异域文化。
如果面向的是外地市场,做本地文化比较好一点。
例如一个城市如果有多个温泉,不宜强求其全部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那样会导致雷同竞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重庆市要搞“五方十泉”,不可以十个温泉都搞巴渝文化。
有一两个把地方文化传承下去就可以。
投资商也不会答应这样的要求的。
企业投资旅游项目,应当以市场需求、投入产出为判断准则。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要引导投资商提高文化水平和市场经营水平,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投资商懂文化不懂经营,搞成博物馆自己孤芳自赏;或者就有经营意识不懂文化,没有做出精品。
做旅游必须懂旅游,懂旅游必须多旅游。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