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之我见一、问题的提起“骤雨不终日,暴风不终朝”这句话说明任何物象都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状态。
以凤凰为龙头的湘西旅游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其巅峰期已过,目前正处于巅峰保持期。
从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仍呈攀升态势甚至还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势头,但那是产业发展惯性使然,这正如每日气温的变化一样。
拿气温的变化来说,从理论上讲每日气温的最高值在正午十二点钟,十二点一过气温便会下降。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过了十二点,气温并不会下降而是会继续升高直到十四点左右才会出现气温最高值,这是气温上升的惯性使然。
实质上过了十二点,促使气温上升的热源——太阳光度已渐趋减弱,气温上升的整体态势是趋弱的。
湘西的旅游业目前正是这样一种态势:表面看,客量攀升,来势喜人,然而这是一种真实的假像,实质是目前湘西旅游业的回光返照。
湘西的旅游业已呈强弩之末,这是国内整个旅游行业的大势,也是符合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事物发展规律的,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强弩未达“末”之前早做准备,早做谋划,以便更长时间的保持湘西旅游产业的巅峰期。
那么,怎么样才能保持湘西旅游业的长盛不衰呢?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二是湘西州自身内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也就是内因外因的问题。
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是外因,自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是内因。
本文拟就影响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因做一探讨。
尽管湘西旅游资源丰富,然而经过十多年的挖掘开发,可以说能开发利用的都已开发利用了,很难再开发出新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尽管已近乎全面开发,但所得的效益还远远小于所应获得的效益,没有发挥出湘西固有的旅游资源在促进湘西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可以发挥的作用。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湘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被科学合理地整合,各资源点都是各自为政,竞相搞粗放式开发经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不了合力。
旅游资源没有整合,缺乏合力,严重地迟滞了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
所以整合湘西旅游资源以保持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旺盛势头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问题的根据(一)湘西旅游资源概况作者生长于农村,工作在县城,长期关注土家族、苗族文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致力于湘西旅游事业,对湘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历程颇为了解。
本文所说湘西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湘西则为包扩张家界市全部和怀化市大部在内的整个武陵山区,即古巫州地,唐初著名的巫州平獠之战的古战场,也就是《凤凰厅志》所载的“唐时都督某,镇抚溪苗”的发生地。
“镇抚溪苗”后的五十年出现了黄丝桥兵城,黄丝桥城就是为了固守“镇抚溪苗”的成果而构筑的,此是另一话题,在此不再赘述。
湘西旅游资源丰富,从总体上看可以归为两类即自然资源景观和人文资源景观。
湘西地处“古五溪”腹地,域内山高林密、溪河纵横,是楚巫文化圈的中心区域,在信鬼不信神的楚巫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在求生存的狩猎与征战的需要下,在对生命的追求与渴望中,在长期的土司自治、苗汉隔离,“汉不入境,蛮不出峒”的环境里,族民自强不息,形成了“呷得亏,霸得蛮,不怕死”的优良品格,酿就了许多不为外人知悉的“谜”,这些“谜”就是湘西独特的文化,自然且优美。
笔者有幸生长在这里并承接该课题,多次参加土家族、苗族文化的研析,情至深处,有感而叹:湘西是一块文化的厚土,生长在这里的人们没有理由“拿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湘西旅游资源是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石,湘西旅游产业是湘西旅游资源传承的载体。
我们应致力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
旅游资源的开发,鉴于湘西旅游资源目前开发的现状,现在开发的实质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整合。
整合湘西旅游资源首要的就是摸清旅游资源家底。
湘西的自然景观资源独特优美,大自然的原汁原味浓烈;湘西的人文景观资源繁多厚重,历史文化的穿透力强。
由于湘西历史悠久,楚巫文化源远流长,这就使得湘西的人文景观资源在湘西的旅游资源中所占的份额远多于自然景观资源所占份额,这就决定了我们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应着重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
1、湘西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资源(1)湘西之美在于山。
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这里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奇石美,名胜迷人。
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形似睡美人的八面山,莽莽苍苍的高望界……她们或林海绵亘,荫天蔽日;或珍禽异兽,不绝于野;或如草原,一望无边。
这里有龙山乌龙山、古丈红石林、凤凰天星山三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形成鼎立之势。
境内还有南华山(凤凰)、不二门(永顺)国家级森林公园,太平山(龙山)、卧龙峡(古丈)省级森林公园;还有保靖白云山、永顺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堪称桥梁奇迹的主跨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矮寨特大悬索桥等,可谓满眼尽收异石奇景,移步皆通秀丽风光。
(2)湘西之美在于水。
湘西州境主要河流水系,内有沅江干流过境,蜿蜒曲折,是湘西通往外界的主干;武水干流横穿东西,过境一线,攸关“盘瓠辛女”摇篮;如诗如画的酉水,绝壁险滩,是湘西亘古不息的血脉;含情脉脉的沱江,景色迷人,令人流连忘返;惊险刺激的猛洞河,两岸青峰耸峙,无愧“天下第一漂”;来去无踪的皮渡河,修竹夹岸,十里长廊一画屏……湘西八县市河流段、水库、山塘数竟高达216个。
她们犹如镶嵌着颗颗珍珠、熠熠生辉的玉带,赐予这块圣地以仙灵之气。
2、湘西的文化厚重中内外游客冲着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神秘湘西而来,如只让他们看到湘西的奇山异水,而不让他们尝试着解开湘西的“神秘”,领略湘西之美的神韵,他们则降低了来湘西旅游的品质,错过了和湘西之“魂”——文化的零距离接触。
而对于湘西文化来讲,则失去了走向世界的机会。
湘西山水之灵气、地里之特殊、文化之碰撞,铸就了湘西文化的符号——湘西的男人和女人。
男人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历尽沧桑的宽容,一种返璞归真的真诚,一种悲天悯人的处世观念,一种对友情、亲情、爱情始终如一的执着。
女人则如一朵山花,一抹华云,灵秀天成,美得水灵,丑得精灵,既有湘女的多情,又有川妹的热辣,真乃清水一芙蓉。
湘西的男人和女人无不透露出湘西文化的厚重。
(1)非物遗产类。
截止2012年底,湘西非物质文化资源涵盖10大门类3200多项,列入国家级名录的有26项、省级的有58项。
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4位。
2004年湘西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唯一进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的地区。
2010年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文物史迹类。
具有代表性的有:能带你寻梦千年的龙山里耶秦简,有记录民族发展史诗的凤凰古城、溪州铜柱、老司城、黄丝桥古城、特色村寨,有叙说民族不断抗争的南长城等。
(3)文化艺术类。
具有代表性的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老司城祖师殿,还有土家族茅古斯舞、“红灯千盏人万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辉煌艺术,跳花节、花灯戏、咚咚喹、打镏子、西兰卡普、银饰制作、蜡染工艺、赶尸放蛊、刀山火海、苗家武术等等,无不体现淳朴的民情和独特的神奇民俗。
(4)人类起源传说物证类。
秦简的发掘与各种考古资料足以证实,这里是人类发祥地之一。
这里还流传着齐天大水、东方“诺亚方舟”的传说;还流传着高辛帝率盤瓠征战蛮夷(见《后汉书.蛮夷传》),盤瓠得胜后带回“金谷种”的故事。
可以推断,这里的人们最早完成从采集渔猎向原始农业的过渡,距今约一万二千五百多年的“玉蟾岩稻作文化遗址”是最有力的佐证;还有与龙文化配对的“凤凰”文化;还有人类祖先之一——盤瓠的发源地。
有多座凤凰山(仅凤凰县境内就有三座)、盤瓠洞等存世实景。
人类起源的传说让人听得见、景观让人看得见、实物让人摸得着,当然能引起游客足够的寻根问祖、探险猎奇、休闲观光的兴致。
(5)名人史实类。
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州人文存量居湖南第一,历史文化名人数量超过全省平均数1.5倍。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奇异山水赋予了湘西人勤劳朴实、能歌善舞、睿智彪悍、俭朴率真的性格。
现在来到湘西还可以看到、体会到湘西人古道热肠的优良传统。
湘西人居内可称“王”:彭氏“土司王”历时800余载;“湘西王”陈渠珍统领湘西达半个世纪。
湘西人出境可当“官”:湘西人坚信,只要肯拼,就能衣锦还乡。
仅凤凰县历史名人就有:乾嘉苗民起义的杰出领导者吴天半,抗英名将郑国鸿,率先加入“敢死士”后官居贵州提督的田兴恕,全国政协七届常委、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委、第一任专职政治委员李振军,中国科学院院士肖继美,一生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的民国第四任民选总理熊希龄,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画坛怪才黄永玉……当攸关民族存亡时,凤凰人照样挺身而出,纪实小说《血战嘉善》就是一个对凤凰人忠诚侠义、“不怕死”品格最为经典的写照。
(6)饮食文化类。
湘西土家族、苗族皆是古老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饮食文化有其别具一格的独特性。
尤以米豆腐、蒿菜粑、腊肉、糖撒、酸鱼、血耙鸭、社饭、菜豆腐、豆腐乳等闻名于世。
(二)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1、历史悠久,增强民族自信土家族人自称“密基卡”,译成汉语:“密基”是“土家”,“卡”是“族”或“大家族”。
老土家自称是“土龙地主”、“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土家族称苗族为“白卡”,译成汉语是“邻居的人”。
可见土家族、苗族皆是古老的土著居民。
保靖县洞泡山出土的18种哺乳动物化石,说明120万年以前,湘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存在,花垣县边城镇考古表明,1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这里。
可以推断,有人类时就有了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一直居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2、区位优势,促进我辈自励湘西州地处内陆腹地山区,是传统意义上大湘西的区位中心。
因319、209国道、229省道交融,包茂高速、枝柳铁路贯穿全境,吉张、吉常、吉大、吉怀、吉恩高速向四周放射,州府吉首成为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经济圈交通的中心,具备成为大湘西和四省边区的游客集散中心的条件。
再站高一点,湘西地处联通重庆经济区和长株潭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
交通是发展旅游的瓶颈,湘西在近3——5年还需加大跑项争资的力度,多修几条高速、高等级公路,甚至走招商引资、自筹自建的办法也必须尽快破解交通瓶颈,畅通特色景点交通。
3、个性优势,激励地区自勉游客旅游动机之一就是探秘猎奇心理,他们所感兴趣的也是异质文化的不同点、特殊点。
湘西历史悠久,可上溯十几万年,文化旅游资源尤具个性,很多东西是“唯独我有”的。
如在音乐舞蹈方面有:土家族单簧竖吹乐器——咚咚喹,制作虽然简单,却能吹出欢快清脆的旋律;原生态的山歌、船歌等;还有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中外来宾称誉为“千年不老茅谷斯”舞;苗族的接龙舞等。
如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土家族苗族服饰、“酸、辣、鲜、腊”的吃货、吊脚楼等。
如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信鬼不信神、赶尸放蛊、袖里乾坤等。
因此,我们可根据自身实际,结合自身的人文和特色优势,营造一个逼真的文化背景,将“唯独我有”的产品做大做强,使我们的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