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世界文化遗_省略_地的管理与监测_以敦煌莫高窟为例_樊锦诗

基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世界文化遗_省略_地的管理与监测_以敦煌莫高窟为例_樊锦诗

2008年第6期敦煌研究NO 1612008 (总第112期)DUN HUAN G RESEA RCHTO TAL 112基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管理与监测———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樊锦诗(敦煌研究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收稿日期:2008208210 作者简介:樊锦诗(1938— ),女,浙江省杭州市人,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内容摘要:本文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围绕莫高窟遗产价值,重点阐述管理和监测在保护中的重要性,论述了莫高窟遗产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以环境、文物本体、安全防范、游客调查等为主要内容的莫高窟监测体系。

莫高窟的管理和监测,对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莫高窟的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莫高窟;价值;保护;管理;监测中图分类号:K87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106(2008)0620001205一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珍贵价值和保护 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认定莫高窟符合(i )、(ii )、(iii )、(iv )、(v )、(vi )等六条标准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在世界范围内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条标准的世界文化遗产仅有三处,莫高窟是其中之一。

敦煌莫高窟建于4—14世纪,由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木构窟檐、窟前寺塔以及藏经洞发现的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组成,具有戈壁沙漠间绿洲的环境特征。

是我国绵延最久、内涵丰富、艺术精湛、保存良好、影响最大的石窟群。

莫高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六条标准的理由如下。

标准(i ):创造精神的代表作。

敦煌莫高窟在4—14世纪以汉地文化为基础,融汇吸收了印度等西域佛教艺术、文化以及藏传佛教艺术、多民族文化,创造了系统的、绵延时间最久的中国式佛教艺术的典型,这在现存的佛教遗址和遗迹中是不多见的。

标准(ii ):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莫高窟的开凿,影响了周边石窟的开凿,如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莫高窟形成的人文景观,为古代敦煌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敦煌藏经洞和莫高窟名声大噪,在国内外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世界人文学科领域兴起了以博大精深的藏经洞出土文献和莫高窟石窟内容、艺术为研究对象的“敦煌学”,至今成为长盛不衰的“显学”;给绘画、舞蹈、戏剧、造型装饰等艺术的创作以极大的启发;东亚日本法隆寺壁画、东大寺戒坛院雕塑、唐招提寺、药师寺建筑等都与莫高窟隋唐时期的壁画、彩塑、建筑十分相似,莫高窟佛教艺术为中国佛教艺术影响东亚国家佛教艺术提供了实例;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标准(iii):能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莫高窟壁画和藏经洞文献,记载了许多古老民族在敦煌留下的历史文化足迹,特别是数量丰富的回鹘和西夏的供养人画像、佛教绘画以及民族文字、题记,为消逝的沙州回鹘和西夏王国文明提供了实物见证。

标准(iv):是一种建筑、建筑整体、技术整体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莫高窟由数百个不同功能的石窟组成庞大的石窟群及其许多壁画、彩塑精品和戈壁沙漠中的绿洲环境,是中国石窟建筑的杰出范例,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形成、发展、衰落的全过程,代表了中国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期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

标准(v):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逆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表现了丝绸之路沿线中原汉地与印度、波斯、中亚粟特、西域、于阗、吐蕃、甘州回鹘、西州回鹘、吐谷浑、西夏党项羌、蒙古等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作用。

标准(vi):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莫高窟及藏经洞与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学、古代科技、文化艺术、经济、民俗、民族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是其它佛教遗址和遗迹无法相比的,充分反映了莫高窟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莫高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综合艺术,表现了中国式佛教艺术的独特创造和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产生了重要影响;藏经洞出土文物,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表现了博大精深的学术内涵,具有突出的世界普遍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克・马约尔签发的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证书上写道:“世界遗产委员会已将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凡被列入此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均证明其具有特殊的和全球性的价值,为了全人类的利益,需加以保护。

”这不仅强调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都具有特殊的和全球性的价值,而且明确提出保护世界遗产就是保护全人类的利益,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显然,只有加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特殊的和全球性价值才能得以保存,才能惠及全人类。

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当今社会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文明和智慧结晶的高度精神总结,同时也是启迪未来,反映人类对美好境界和事物追求以及情感寄托的表现方式。

文化遗产本体以及周围环境是文化遗产多方面价值的物质载体,在其产生过程中,融入了人类对美、对信仰等精神文化的追求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因此,对文化遗产本体以及所赋存环境的精心保护就是保护文化遗产价值的具体行为。

要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就必须准确地找到影响其价值保护的各种因素及其复杂原因,针对这些因素和原因,探索要做什么保护工作,以及怎样做保护工作。

那么,如何保护呢?《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2条“保护是指为保存文物古迹实物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进行的全部活动。

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

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之条文,明确地阐明了保护的属性、保护的目的、保护的终极目标和保护的具体任务。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遗产本体具有庞大的体量和规模。

它的环境处于被戈壁沙漠包围的小绿洲之中,背靠浩瀚的鸣沙山、面对高耸的三危山,前有大泉河流过,窟前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周围还矗立着古代遗存的舍利塔群和清代所修建的三座寺庙。

正如前文所述,莫高窟的本体及其与本体共存的人文、自然、生态、景观环境和山脉水系,都具有珍贵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加倍地保护。

而莫高窟本体及其周围环境存在的不少病害却直接影响其价值的保护。

这些病害主要来自于历史上洞窟围岩的地层活动、风沙侵蚀、降水入渗等自然因素,以及过去无人管理时期窟内烤火、做饭、进水等人为因素的破坏。

现在,自然因素的破坏仍呈渐进式发展,历史上出现过的人为破坏虽不存在了,但莫高窟洞窟开放后日益增多的游客参观又对石窟保护产生了新的威胁,经济建设、社会建设、过度开发和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也成了潜在威胁,就莫高窟管理机构内部而言,职工对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而素质和能力与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不利于科学保护。

《中・2・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17条:“日常管理贯穿于保护全过程。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及时消除隐患,保护文物古迹不受损伤。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遗产保管机构,应采取技术和管理的手段,主动制止各种不利因素的发展,尽可能延长文化遗产的寿命,减缓文物的衰退,使文化遗产的全部信息和珍贵价值皆得到真实、全面的保存和延续。

敦煌研究院作为莫高窟的保管机构,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标:一方面,通过管理做到深谙文化遗产的价值,深知文化遗产的意义,直面文化遗产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决策,制定和落实各项措施,以保障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技术保护,如调查、监测、分析、日常保养、修复、修缮、防护加固等,实现保护目标。

日常保养与监测是最根本和最基础的保护手段,制定日常管理制度,做好日常保养和定期监测,以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和避免轻微的损伤,为制定科学保护方案和科学决策而提供科学依据。

二 莫高窟的管理要确保莫高窟本体及其环境真实、完整地保护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需依法制定法规、编制规划,做好价值评估、维修保护、防护加固、环境治理、日常监测保养、展示陈列等一系列的工作。

要做好文化遗产各方面的工作,只有科学严格的组织管理,才能保障得以实施。

下面介绍几项我们所做的管理工作。

11制定《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规章制度,使敦煌莫高窟的价值保护进一步法制化、制度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需要一系列规章制度的保障。

法律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我院积极配合甘肃省人大制定了《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并于2003年3月1日颁布实施,《条例》的制定进一步强调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明确了莫高窟的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分清了政府、社会和保护机构的职责,规范了保护机构及其职工的保护、管理与利用的行为。

《条例》的颁布保障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利用与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但是仅有《条例》还是不够的,需要制度去落实。

为此我们制定了《敦煌研究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敦煌研究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敦煌研究院进出入莫高窟登记制度》、《敦煌研究院内部使用洞窟制度》、《敦煌研究院职工年度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也针对壁画保护修复制定了相关的规范和管理办法,做到依法决策,依法保护。

21编制《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使敦煌莫高窟的价值保护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莫高窟的价值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如果没有长远的目标、没有全盘的统筹安排、没有合理的实施计划,遗产的价值保护就难以实施,科学保护与科学管理则也无从谈起。

为了使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我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合作编制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并于2005年6月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论证。

《规划》通过全面评估,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利用、管理的各项工作做了全面、科学的统筹规划,以保障莫高窟遗产的本体及其环境价值获得真实、完整的保护和延续。

制订的《规划》已成为我们实施保护、研究、利用、管理等工作的依据。

31利用数字化存储,保存敦煌莫高窟的历史信息与全部价值为了永久保存莫高窟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我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西北大学合作,成功地开展了敦煌壁画数字化储存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数字档案储存,开拓了保护和保存敦煌壁画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的新途径。

目前已经完成敦煌莫高窟7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存储,未来将完成敦煌莫高窟全部洞窟的数字化存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