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中华文化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所谓“多元”,指的是起源是多方面的;黄河地区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吴越地区的良渚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这些原始文化,在长期交流中互相影响,逐步形成统一的中华文化:统一的思维方式,统一的典章制度,统一的文字,大体相近的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虽然说中华文化是融合了各个地方文化的精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但在中华文化形成的比较长的时间中,中原地区的文化显然起着中心的作用。

被奉为中华民族祖先的黄帝,以及以后对中华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堯、舜、禹,活动的中心都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汉字的起源也在中原地区。

春秋时期,孔子把中华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主要是整理中原地区的文化。

这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文化比较先进,为其它地区的人民所仰慕。

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文化也吸收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覆盖全中国的中华文化。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在大的统一方面的同时,也还存在因地方差异而形成的地方区域文化。

虽然随着交通的发达,传媒手段的进步,地区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不可能完全消失。

吴文化产生在太湖地区。

新石器时代的吴越文化,现在统称为“良渚文化”,主要从事农、渔生产,擅长开河、行船,在玉器雕琢和丝绸生产方面也有很大成就。

据现在考古发现,在当时就和北方文化就有交流。

到吴国建立以后,和其它地区的交流更为频繁。

史书上说吴王寿梦时期“始通中国”,就是指吴国加大了和中原地区国家的交流。

文化交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派人出去学习是交流,外交活动是交流,打仗也是交流,战争往往可以向敌对方面学到很多东西。

吴地文化和其它地区的交流,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良渚文化阶段,属于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对外交流,只是规模较小。

第二阶段是吴王争霸时期,寿梦派小儿子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吴王夫差开邗沟,在战胜齐国后和中原各国会盟,都是吸收中原文化的过程。

吴、越两国先后灭亡后,吴地被楚国占领,则大量吸收了楚文化。

第三阶段是在汉代,由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统治。

从这一时期起,中华文化称为“汉文化”,中心地区仍在中原。

武帝独尊儒学,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吴地当然也受到儒家思想统治,从这一时期起,吴文化成为汉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朱卖臣。

第四阶段是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南北朝时期,北方是五胡乱华,大批中原地区贵族和士子过江来到南方,和南方贵族结合,带来了大量北方文化,促进了江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陶渊明的诗文,王羲之的书法、陆机的文论、顾恺之的画,他们的成就,开启了隋唐文化的兴旺,至今仍有重大影响。

陆机和顾恺之都是吴地人。

隋朝时,隋炀帝把邗沟延伸为京杭大运河,对以后吴地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加速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第五阶段是两宋时期和元代。

北宋把都城建立在开封,南宋时建都杭州,吴地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杭地区被称为“天堂”,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

第六阶段是明、清时期,由于棉布和丝绸业的发展,吴地不仅是粮食生产基地,而且成为“衣被天下”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商品经济有了极大发展。

明清文化上出现了“吴风吴俗主天下雅俗”的局面。

吴地的学术思想、文学作品、绘画、戏曲、建筑艺术等,都走在全国前列。

回顾吴文化发展过程,可以有以下几点认识:一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基本上是同步展开的。

交通的发展,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形成,对吴文化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

二是吴文化虽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上是在中华文化(汉文化)架构下展开的。

从思想体系的大框架上讲,没有任何区别。

三是吴文化在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补充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同时,不断向其它地区文化学习,从来没有中断过。

四是二千年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从边缘逐步成为主流的一个部分,使我们必须担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

总之,从历史上看,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既不能自别于中华文化,也不能代替中华文化的全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既互相冲撞,又带来互相交流的机遇。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世界交流更加频繁。

吴文化要抓住这个机遇,一方面要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优势,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古琴先后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仅是表现吴文化,主要是表现中华文化的优点。

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学习现代文明,在和世界先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地域文化。

(作者系苏州市经济学会会长、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