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刘珊珊学号200930510217 (本/专)科本科专业、年级09级环艺二班
调查报告题目浅析当代离婚现象调查报告
成绩:
2011年2月14日
调查人:刘珊珊
调查时间:2011年2月14日星期一
调查地点:广州白云区铁路生活区
调查对象:生活圈子的夫妻
调查方法:采访、网络、询问
浅析当代离婚现象调查报告
前言
“离婚”这一字眼在过去几乎是中国人提也不敢提的话题,因为人们始终认为离婚给家庭带来的是灾难。
更有一种激烈的观点认为:好人不离婚,离婚非好人。
过去受传统道德、经济条件或其它因素的制约,人们对于离婚存在着一定的顾虑和胆怯,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婚姻的社会观念也渐渐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日益开放的生活观念和宽松的婚姻观使得离婚这一正常社会现象在中国不再受排斥。
中国婚姻法就规定离婚是自由的,受法律保护。
如果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经调解无效,可以判决其离婚。
另一方面,我国直线上升的离婚率,让我们不得不关注“离婚”这个社会现象。
离婚案件已经在各法院民事案件中占到很大比例。
以本人进行调查的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法院为例:2003年该院受理的离婚案件占整个民事案件的31%,2004年受理的离婚案件占整个民事案件的36%,2005年受理的离婚案件占整个民事案件的42%,到2006年上半年,离婚案件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48%。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以点带面地看出中国离婚现象的基本情况。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历史数据:一九八零年中国内地结婚七百一十六万六千对,离婚为三十四万一千对,离婚率百分之零点七。
至一九九五年,结婚为九百二十九万七千对,离婚则达到一百零五万五千对,离婚率为百分之一点八。
十五年间,离婚率上升了近三倍。
一九九七年,中国内地离、结婚比率为十三比一百左右,而一九八零年这一比例仅为百分之四点七五。
一、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一)离婚双方的个人因素
1、个人思想观念的改变。
结婚一直是国人心目中的人生大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和现状却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不断变迁。
近几年来形成的“超脱”婚恋观,网恋、一夜情、“闪婚”等现象不断出现。
而且主要集中在年轻的新新女性身上。
这是由这个年龄段的一些特质所决定的。
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多,模仿能力强,社会道德观念不高,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多新新人类认为,现代社会的恋爱、婚姻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自
己的感觉最重要,如果不合适就散伙,快结快离,互不拖累。
婚姻观念比较淡薄,在对待离婚上态度不慎重而导致离婚可能性大大增加。
2、草率结婚导致婚姻品质的下降。
随着现代思想观念的解放,婚前性行为增多。
未婚先孕呈直线上升。
双方在一时冲动没有准备时怀孕,会导致强迫结婚。
这样茫然结婚使得婚姻变得很牵强,因为也许对方在思想、性格、习惯方面并不适合你;也许他并不是你理想中的对象;也许小孩会成为你们生活的负担,种种不良因素为婚后的不幸埋下了种子。
而且未婚先孕往往表现为闪婚,即双方从认识到结婚很可能不超过半年,这样草率的结合为日后的离婚埋下了隐患。
3、相互了解少性格脾气不合。
在现在的农村由于是中间人介绍而且相互见面的机会很少,相互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有的还保留着相亲、下聘、给彩礼等习惯,而且彩礼数额也相当“可观”在结婚前男方父母东拼西凑把彩礼凑齐,结婚后生活困难,俗话说:“贫贱夫妻百日哀”。
夫妻之间也就会因为生活中琐碎的小事而大打出手而使婚姻无法维持。
4、家庭暴力日益增长,使得婚姻难以维系。
家庭暴力是家庭生活中最危险的“杀手”,在结婚后由于一夜情、第三者、经济问题、心理变态等而实施对对方使以暴力,它对婚姻的伤害是致命的。
家庭暴力还有一种在家庭中常常发生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形式,那就是冷暴力。
即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的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得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如恶语中伤、漠不关心,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等等。
这些表现形式使得双方的交流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交叉线变平行线,走向离婚的边缘。
(二)、社会因素
1、家庭功能的改变,家庭的重要性减少,聚合力减弱。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组织。
它提供了社会教育、宗教、娱乐、经济、性节制等功能,人们对家庭的依赖程度很高。
随着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不断转变,在今日高度分工的社会,家庭的多样功能已逐渐为社会其他的制度所取代,人们对家庭的依赖程度变得越来越少,不少人仅把家庭看成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
家庭的重要性不复从前,同样会导致离婚率的提高。
2离婚法律手续简化,导致离婚率增加。
从2003年10月1日起,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婚姻登记手续相对简化,办理离婚手续不再需要单位开具证明,符合条件的当天就可以办理离婚手续,以前很多人没有选择离婚主要是因为手续的繁琐,而且在法院办理也有好多相应的程序,现在手续简化后再也不想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这也是导致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3、关于离婚损害赔偿问题,我国法律没有一个完整的配套规定。
对损害赔偿的范围、数额都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对于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赔偿,我国只规定了可以有相应的补偿,但没有一定的标准,实际操作很难。
只规定配偶有过错一方的损害赔偿,而没有规定第三者的损害赔偿,这对于仍想维护现有婚姻关系的受害配偶方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婚姻的继续维持。
二.造成的影响
混沌理论说:大西洋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会带来大平洋的一场风暴。
那么离婚,又会带来怎样的一场“风暴”呢?离婚首先是一个家庭的悲哀,是夫妻感情破裂的结果,离婚必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些不良效应,甚至是恶果。
<一>.对子女造成的影响
父母从已无情感的婚姻中得以解脱,无辜的孩子却在残缺的家庭中失去关爱。
父母离婚会给一些孩子带来如生活困难、心理自卑或学习成绩下降等影响,但传媒关于“离异家庭青少年犯罪比例达40%以上”之类的报道显然夸大了父母离婚对子女的消极影响。
与其让子女在父母唇枪舌战、视同路人的完整家庭中战战兢兢地度日,不如在宁静、温馨的单亲或再婚家庭中放松、愉快地生活。
<二>.对社会稳定性造成的影响
很多人担心离婚率攀高将导致家庭解体并影响社会稳定。
然而,离婚率的高低与社会稳定性之间无必然联系。
在短时间,小范围内,离婚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离婚率不是婚姻稳定性的惟一测量指标,婚姻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婚姻稳定。
勉强凑合的低质量婚姻从形式上看是完整稳定的,但实际上潜伏着矛盾。
它表明一个死亡婚姻解体了,而另一个新的再婚家庭正在孕育,在新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稳定。
三、针对原因提出降低离婚率的对策
(一)、应不断完善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损害赔偿制度。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8条的规定:“在过错离婚损害赔偿中,过错方配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物质损害赔偿是由一方的行为造成另一方财产上的灭失或毁损、减少,主要是不忠的一方配偶将夫妻共同财产用作第三者的供养费用。
精神损害赔偿,即无过错的配偶一方在配偶的婚外不忠行为中受到的精神伤害。
人民法院应该根据有过错一方对另一方造成的损害程度以及婚姻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等决定赔偿的数额。
但是仅仅将不忠行为的责任方式拘泥于金钱上的赔偿,或是赔礼道歉这些轻而易举的民事责任方式,受害方大多会由于并未遭受太多的损失而重新踏入“雷区”。
如此治标不治本。
只有加大惩罚,才会让侵害方在婚外不忠行为前悬崖勒马,让未犯者对婚外不忠行为敬而远之。
我国相关法律还应规定其他责任方式,婚外不忠行为给受害方的人格尊严遭到一定程度的践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恢复了受害方的名誉,也使侵害方在强大的社会压力和严厉的法律约束之下,对婚外不忠行为三思而后行。
(二)、受害方在对方不忠行为中的取证权限因该适当放大。
不忠行为一般比较隐蔽,取证难度很大,我国法律也没有赋予公民足够的取证权利,这也是法律的不足之处。
所以在违反夫妻忠实义务导致离婚诉讼中对受害方的取证权限上和证据的采用上应给予支持,这个问题时常困扰着受害方。
婚外不忠行为往往十分隐蔽,受害方难于取证。
现实生活中由于“捉奸”,“私家侦探”弄出的闹剧屡见不鲜,但往往没有采取法律所允许的取证方式,法庭也不予支持。
受害方大多无功而返。
这极大地助长了婚外不忠行为的嚣张气焰,不利于维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法律的天平显然失衡。
鉴于此,我国法律应当扩大受害方在不忠行为中的取证权利.
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调研所在单位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