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贺新宇王志杰熊金银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的各类建设人才,培养少数民族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各高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作为未来的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开展民族自治地区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

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一、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意义(一)有利于培养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本民族的杰出代表,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民族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将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因此,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探索合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二)有利于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方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以及相关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三)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猖獗,而作为思想传播主阵地的高校,也就成为了分裂分子与我们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可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愈发重要。

高校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民族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四)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经济欠发达、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任务的提出,对民族地区人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成为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带领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向前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性(一)民族心理特征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都有着一定的民族意识。

他们遵循着本民族共有的价值形态,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热爱本民族,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对民族问题敏感。

民族意识较强烈,他们大多只同本民族的学生接触,活动范围狭窄,小团体意识较浓厚。

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产生民族抵触情绪和狭隘的民族思想意识,容易同其他学生发生冲突。

(二)传统习俗特征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传统节日的差异,而且表现在饮食习惯上。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在重要的节日里都会载歌载舞进行庆祝,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乐于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

同时,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饮食习惯上和汉族学生差别很大。

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在浓厚的宗教氛围里长大,族群及家人的宗教信仰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强烈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语言文化特征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从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接触和学习汉语时间较短,致使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薄弱。

同时,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另外,内地高校都是以汉语教育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师生沟通,也降低了他们对知识、文化的吸收、理解能力,增加了他们学习中的困难。

这些都为内地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四)学习基础特征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有自己的母语,汉语底子不好。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又住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教育资源的限制,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英语不好。

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的时候,政府有很多教育倾斜扶持政策,在进入大学以后,少数民族学生跟汉族学生一起学习,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这就容易使一些学生逃课、挂科,甚至有些学生会因此产生自卑、不满、抵触情绪。

(五)生活环境特征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居住在欠发达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又不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家庭人口多,经济来源有限,很多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好。

面对较高的学费和较高的生活消费水平,一些家庭无力承担,很多学生主要靠借款或选择申请助学贷款。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一)外独行、内抱团这一点体现在少数民族学生于各高校生活、学习以及适应性等各方面。

民族意识,亦称民族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认知的外在表现,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种意识。

这种民族感对其成长有促进作用,但在高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也容易引发一些问题,如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

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的自我保护性过强,民族融合意识欠缺。

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与本民族同学交往,形成自己的交际圈,尤其在大一新生中,这种现象较为突出。

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

究其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源于共同地域、有相同或相近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本民族同学之间更容易交流、沟通与理解;而对汉族学生,双方在语言、作息、饮食、宗教信仰、生长环境以及文化方面有较大差异,导致其思想、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一致,因而对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形成障碍,产生民族内部抱团现象。

(二)民族自尊心强、心理素质弱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有共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民族自卫心理,因而,在与外民族、外文化的人交往时,表现出敏感与多疑,如若对方言辞不当,易刺伤其自尊心,引发纠纷。

其中不少人是本民族的佼佼者,在群体内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但进入高校,面对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应对方式现实环境要求有较大差距,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极易产生自卑感。

被批评和指责时,少数民族学生更易归因为其民族身份,因而造成思想波动甚至产生抵触思想。

(三)心理调适周期长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之前,少数民族学生都具有学习知识、体验新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强烈动机,可惜入学之初,虽然具有新鲜感,但他们交往的圈子多是本民族同学,与汉族学生交往时常有顾虑,因此融入集体生活的时间较长,随着了解的深入和交往能力的提高,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才建立了熟悉感与自信心,呈现出“乐观――冲突――平衡”的特点。

同时出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业倾向等因素,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都会回到本民族地区工作。

(四)学习压力大客观上,由于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较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地区的受教育环境与质量不甚乐观,这种现实状态,一定程度上造成存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的“先天”认知能力与知识存储不足的想法。

客观上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困扰。

起初学生抱有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努力听讲,但因知识储备及语言基础薄弱,他们不易理解课程内容,会产生烦闷情绪,甚者逐步缺乏学习斗志,丧失学习兴趣。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状况不佳,成绩较低,挂科现象严重。

因学习问题,部分消极认同的少数民族学生甚至产生自卑,从而引起心理问题。

此外,少数民族学生均享受国家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入学,而汉族学生均经过高考的激烈角逐步入大学,造成其在入学起步阶段就与汉族学生存在差距。

并且课程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根据汉族学生制定的,而少数民族学生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普通高校的学习节奏。

笔者认为除客观因素外,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仍有其主观原因,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二是学习意识强,但努力后若没有回报,会打消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四、高校教育管理方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院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重视不够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较少的高校未设立相关工作部门或专门的民族工作人员;有的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人员,但不具备必须的业务水平,一些工作往往落不到实处;学校及各学院少有设立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协会、团委及学工部门。

少数民族学生反映,有困难不知向哪里反映,有意见不知找谁沟通等。

(二)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制度不健全高校民族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需不断完善,从体制上看,基本形成了学校-学院(系部)-辅导员教师的三级管理模式。

但随着社会转型期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在体制和机制上仍存在管理机制不灵活,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三)教育方法僵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得出结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单方面接受教育者的灌输。

但是在高校中“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且,高校教师往往习惯于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学生的行为,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时他们的评价标准并没有及时更新,不能与时代保持同步。

因此,常常会出现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投入但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滞后的方法、落后的思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有很大影响。

(四)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服务低效当前在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方面,诸多用人单位在高校招聘人才时,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执行的,致使少数民族学生没有充分享受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

在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限定条件方面,高校与用人单位缺乏专门沟通。

部分企业以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专业技能薄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理由,以及企业内外对传播出的一些有少数民族人士参加负面事件活动的恐慌、排斥、拒绝等心理,间接拒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规避引进他们的各种风险,导致对高校民族学生就业歧视。

(五)大学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影响力不足高校的教育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软环境”指意识形态,包括校训、校徽、校史、报刊、网络、主题活动、规章制度和文化娱乐等舆论氛围、学术氛围和生活氛围;而“硬环境”指校园地理位置、建筑、园林绿化等自然人文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