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

1.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2.农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3.农业资源的特征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2)、多用性和有限性3)、整体性和层次性4)、稳定性和变化性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于联系:1)、概念不同: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T、E、P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2)、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比较稳定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

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形成原因不同:天气由气团、锋,气候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3)、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5.我国农业气候特点: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

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

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

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6.农业气候特征:(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行(2)适度性和非线性(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4)区域的差异性(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7.结合贵州省情论述贵州开展农业资源利用的意义:随着人口的镇长以及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农业正潜伏着危机和矛盾。

如果农业资源利用不当,超过资源增值的“阀值”,就会造成资源的衰退。

(1)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求,农业资源是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贵州财富的重要因素之一,贵州目前存在着资源有限和生产的矛盾,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克服不利因素,提高农业生产率,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则可创造更高的农业生产水平。

(2)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源不断减少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占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日益下降的趋势,除了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和非法占用耕地外,当务之急是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承载量,制止大面积农田的缩减,改造盐碱地,植树造林,降低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是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3)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是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必须从长远的、全面的观点考虑,如果忽略了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相互之间的规律,就会导致破环环境资源、牺牲环境而求得短暂生产的发展和愿违的结果。

8.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焦点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9.农业资源管理是指管理者在资源承载力的允许下,以资源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的人类活动所进行的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等一系列过程。

其目的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技术手段,对危害和破坏农业资源的认为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0.农业资源管理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外部经济性与降低外部不经济性(某一区域的农业资源利用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称为农业资源的外部经济性)(2)有利于减少农业资源利用的不确定性,(3)有利于资源利用的公平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1.农业资源管理的特点1、广泛性;2、区域性;3、最后性;4、紧迫性;5、群众性。

农业资源管理的原则:遵循协调、高效、自控、稳定的原则1、协调原则;2、高效原则;3、自控原则;4、稳定原则。

12.农业项目竣工验收重点考察的内容有:(1)新增固定资产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2)粮、棉、油、肉、糖等主要农场品的增产量,提供的商品量(3)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4)项目区农民增收情况(5)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6)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3.农业资源评价:是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对农业资源质量、适宜性、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

14.农业资源区域开发:是一个以土地资源综合开发整治为主要对象,以增强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形成新增有效固定资产和粮油棉肉等主要农产品新增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开发性生产活动,实际上是对区域内各种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15.为什么说废物是一种放错位置的资源?答:首先,就废物的物质性而言,不存在有用与无用的问题,受科学技术水平所限,只是会用与不会用的问题,如煤焦油;其次,所谓不值得利用,只是单以经济观点来考虑问题,如果从更广泛、更全面的生态经济观点看待废物的随意丢弃,就会发现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还可能会造成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保护人类切生利益出发,必须采取相应的行政、经济和法律措施,推动废物的科学处理与回收,对废物进行资源化管理与利用。

16.中国化肥质量标准:(1)国家标准,如GB149-59,表示国家149号标准,1959年颁布(2)部颁标准:HG化工;NY农业等;企业标准.17.质量标准的内容:(1)、有效养分含量;(2)、产品外观;(3)、游离酸含量;(4)、水分;(5)、杂质18.化肥区划的主要依据:(1)、农田土壤类型及养分状况,(2)、化肥肥效反应规律,(3)、土壤肥力平衡所需的化肥数量,(4)、种植业分布19.磷矿储量最大的4个国家依次是:摩洛哥、前苏联、中国和美国。

20.有机肥料资源特点:(1)、资源丰富,种类多,数量和体积较大,植物性有机肥具有再生性。

(2)、可就地或就近积制和施用,积制技术简单易行,成本低,(3)、养分全面且较平衡,养分浓度低,主要为缓效肥,只能满足稳而低的农业生产水平需要,(4)、富含有机质,含有微生物和各种酶类,长期大量施用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水平,其作用大于化学肥料。

(5)、对作物产品的质量有良好的作用。

21.草地资源的基本功能:(1)、生产功能,(2)、防护功能,(3)、环境功能。

22.草地资源的特点:(1)、草地资源分布范围广(占陆地面积21.6%,农业用地的2倍),(2)、草地资源的地域性差异,(3)、草地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4)、草地生产力在时间顺序上的不稳定性。

23.草地资源的类型:(1)、草原草地,(2)、草山与草坡,(3)、滩涂草地,(4)、农田草地(二)、草地资源的分布1、东北草原区,2、蒙宁甘草原区,3、新疆草原区,4、青藏草24.种植业的结构:我国种植业有三大类作物组成:(1)、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及其它杂粮(2)、经济作物:棉花、油料作物、麻类作物、糖类作物、烟草、桑、茶、果等(3)、其他作物:蔬菜、饲料和绿肥等。

25.生物资源:指能为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原料、食品及其他效益的生物总称,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26.生物资源的分类:(1)植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水生植物资源和栽培资源等(2)动物资源:森林动物、草原动物、水生动物及家禽家畜(3)微生物资源:对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起重要作用。

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

27.水资源管理:就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组织、协调、监督与调度等工作。

水资源管理的目的:为了保证农业水资源的供应,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要。

28.对水资源管理的总的要求是,水量和水质并重,资源和环境一体化。

水资源管理的目标:(1)、形成能够高效率利用水的节水型社会(2)、建设稳定、可靠的城乡供水体(3)、建立综合性防洪安全保障制度(4)、加强水环境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成国家水环境监测网。

29.水资源:世界上的一切水体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都属于水资源2、狭义: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开发利用的那些水体中逐年可以得到恢复补充的水量,主要包括江河湖泊中的淡水、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等。

30.水资源的功能水是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

31.土地资源的基本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净化功能32.土地资源整治:土地资源的整治是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

土地整治的目的是要消除土地不良性状,恢复良好性状,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能力。

33.四、我国土地资源概述(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与特点1、土地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2、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3、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耕地面积少,人地矛盾突出2、利用结构不当,经营单一3、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4、土地经营水平低,生产力不高5、土地利用缺乏科学的、统一的规划,乱占耕地现象严重(三)、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因地制宜,用生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确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2、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走节约高效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3、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扩张土地承载力4、防止土地退化,提高土地资源质量5、建立全国土地数据库,健全土地资源预测预报工作。

34.土地整理: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土地整治:是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

35.土地资源的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人们对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程度或价值大小的评定,实质上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评估鉴定。

37.我国三大气候区: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青藏高原区域。

38.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各区域的特点:1、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1)、季风活跃,构成了我国季节性农业生产特征(2)、光、温、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3)、水热同季,适于扩大高产作物栽培(4)、农业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发展名优特农产品生产(5)、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2、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1)、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2)、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3)、积温有效性高(4)、风能资源丰富,沙化严重3、青藏高原农业气候大区(1)、太阳总辐射能多(2)、年平均气温低,暖季温良,最热月平均气温不高,积温少(3)、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4)、水湿状况差异悬殊(5)、农业利用独具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