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王秀丽(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
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一)、主题思想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
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
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
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
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
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
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
[1](238)(二)、情节结构首先,两部作品的爱情发展结构基本相同。
第一,两者皆是偶然邂逅,自由相爱。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在杭州求学期间相遇,然后到相知和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舞会上相遇,然后一见钟情,相知和相爱。
第二,两者的爱情受到强力的阻碍。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受到封建礼教下的门阀制度的阻碍,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受到两方家族的仇恨的阻隔。
第三,两者的爱情皆有暗人帮助。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是师母。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是神父。
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两部作品最终以悲剧结尾。
两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皆双双殉情。
其次,两部悲剧作品中皆参入喜剧的元素,可谓悲喜交加,跌宕起伏。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相遇是喜,过程有喜有悲,结局是悲;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是喜,背负血海深仇是悲,过程有喜有悲,最终结果也是悲。
二、不同点(一)、人物塑造首先,在爱情表达上,两者是不同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表达是丰常含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但从未明显表示出来爱意。
直到离别的时候,才含蓄地表达出来。
而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是非常热烈、明显的爱情表达,两者的爱情可谓轰轰烈烈。
其次,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两者是不同的。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对于婚姻的态度是非常谨慎、严肃的。
他们虽然对彼此有爱意,但从未走到婚姻的地步。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对于婚姻则是非常果断与勇敢。
两人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后,虽然背着家族仇恨,两人依然迅速成婚。
最后,在捍卫爱情的方式上,两者是不同的。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人反抗他们的命运,但行为是被动的,是极其痛苦的,采取忍受退让的方式接受两人的爱情悲剧。
[2](216)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采取了隐秘成婚,喝药假死等措施,可以看出他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
(二)、剧情冲突冲突是剧情得以发展的基础。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这种冲突比较弱。
作品多采用叙述的方法推动剧情的发展,这使故事发展较为缓慢,节奏不是很鲜明。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冲突性比较突出。
从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将两方的家族仇恨摆了出来,紧接着又“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冲突,使作品的故事发展比较紧凑,起伏性强。
(三)、剧情结局两者虽然都是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都双双殉情,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却添加了“团圆之趣”,男女主人公在死后纷纷化蝶,双宿双飞。
这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局,虽是人们的一种想象,却有它现实生活的基础。
他暗示我们:他们为之斗争的理想和要求,总有一天会得到实现。
[3](370)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非常利落的悲剧结尾,没有添加。
三、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异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异:(一)、情节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把痛苦和失败放在作品结尾的最后时刻,而整部作品主要是表现主人公不断地抗争,直至结束。
而中国悲剧则是将痛苦伴随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过程,小人物的无助,被欺压直至惨死常常是中国悲剧的主要内容。
(二)、结局在西方悲剧中,每一部悲剧都蕴含着理想的、成功的因素和内质,这些因素甚至附着在悲剧情节的全过程中。
在结尾处,西方悲剧往往会采取“一悲到底”的模式,但是观众感受到的不是一种颓废的情绪,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复活和永存。
[4](370)在中国悲剧中,有时会采用“大团圆”结局,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是古代人民在封建礼教下的一种美好夙愿。
(三)、悲剧的功能西方悲剧不止停留在对主人公的怜悯上,而是强调对人的更强大的净化功能。
西方悲剧的作品中,往往浸透着一种超越悲痛的崇高感。
而中国悲剧则是通过对主人公悲惨遭遇的描写,把能引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怜悯,对邪恶势力的忿恨、不满放在第一位,而对这种情感的升华则需要观众的自我提高和理解。
(四)、在观念方面西方悲剧往往忽视社会对人物、事件的制约作用,一味地将悲剧建立在个人的能力缺乏和失误之上,似乎说个人可以改变历史。
因此,西方悲剧中造成悲剧结局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5](372)而中国悲剧的悲剧原因则是提升到社会层面,主人公的遭遇不是他本人造成的,而是社会历史造成的,似乎是个人怎样努力,也会被社会历史打败。
因此,中国的悲剧更像是一种“社会悲剧”。
四、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成因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是文学发展的产物,欲探究中西方悲剧的差异,就需要追溯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悲剧是中国文化的深层体现。
在经济上,中华民族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发展而来的,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以家庭为耕作单位。
因此,生产力发展缓慢,对于自然,便形成了“天人合一”内部调和的心态。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多是统一的国家,通常采取高压的政策,以此来钳制人们的思想。
在梁祝发生的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渴望通过科举改变人生的才子,却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
所以,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虽然梁山伯高中,但是祝英台的父亲却不允许她嫁给梁山伯,直接导致后来的悲剧。
在思想上,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讲求“乐天安命”,“中庸”,强力地约束了人们的行为。
在这种“发于情性止乎礼义”的行为规范的影响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显得极为脆弱,从而走上悲剧的结局。
后来佛教的传入,使故事添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色彩,虽然生前不能在一起,却可死后化蝶,双宿双飞。
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文化占有较大的比重,西方的戏剧就是源于古希腊时期。
在经济上,古希腊实行商业经济和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使其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在政治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多是独立的小国和岛国,推行民主政治,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
在文化上,思想家皆有自己的学说,思想创造比较多元化和自由化。
因此,形成了西方人敢于反叛,大胆,勇敢,独立的性格特征。
所以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誓死捍卫自己的情感。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受基督教的“罪感文化”的影响,悲剧的结局多是“一悲到底”,让人们以此来解脱自己的罪恶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当美丽被撕碎的时刻,正是美丽被永恒记忆的时刻,现实的毁灭往往是精神的永生,所以可以痛并快乐着。
”也许这就是西方悲剧所追求的理念。
五、结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不同。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由历史文化发展积淀而来,解析文学作品就是对当时历史文化的再次研究。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不管是爱情美满还是爱情悲剧,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爱情是一个民族充分发挥潜能的保证和体现,中国文化需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需要一种能够保证两性共同感情基础的爱情观。
[6]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我们希望,爱情悲剧不再上演,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自由的的爱情观念。
对于爱情,是我们所有人不变的追求,它可以跨越国家、跨越民族、跨越人种,连接两颗同样的心。
参考文献:[1]阿尼克斯特(苏)著、徐克勤译《莎士比亚的创作》[M].1985.山东教育出版社[2]陈爱敏,《文化视野中的中西方爱情悲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6[3][4][5]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著.《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M].2004.武汉大学出版社[6]陈欣.《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J].《文教资料》,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