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007年5月底,由于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近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通过对太湖水质的监测,实时了解水质变化情况,从而科学管理水体。

二.太湖流域概况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2338平方公里,太湖流域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人间天堂”。

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流域内河道水系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游水系和下游水系两个部分。

上游主要为西部山丘区独立水系,有苕溪水系、南河水系及洮滆水系等;下游主要为平原河网水系,主要有以黄浦江为主干的东部黄浦江水系(包括吴淞江)、北部沿江水系和南部沿杭州湾水系。

京杭运河穿越流域腹地及下游诸水系,太湖流域境内全长312km,起着水量调节和承转作用,也是流域的重要航道。

(一)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和气象
太湖湖区面积3192平方公里(包括
部分湖滨陆地)。

平原区河网交织,水流
流速缓慢。

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雨水丰沛,四季分明,夏季炎热。

年平均气温14.9~16.2℃,年日照时数
1870~2225小时。

多年平均降水量
1177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22毫
米。

2.水资源概况
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77.4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
量分别为398立方米和727立方米。


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334亿立方米。


中太湖的湖泊面积为2425平方公里,水
面面积2338.11平方公里,湖泊长度
68.55公里,平均宽度34.11公里,平均水深1.89米,总容蓄水量44.30亿立方米。

出入太湖河流228条,其中主要入湖河流有苕溪、南溪和洮滆等;出湖河流有太浦河、瓜泾港、胥江等;人工调控河道主要有望虞河等。

3.太湖湖体水质整体情况
根据江苏省环保部门统计数据,2009年,太湖湖体的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4.2mg/L,达到Ⅲ类;总磷平均浓度为0.083mg/L,属Ⅳ类;总氮平均浓度为2.64mg/L,劣于Ⅴ类。

全湖平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8.4,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2010年1~10月份,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为4.3mg/L,稳定在Ⅲ类;氨氮浓度为0.38mg/L,稳定在Ⅱ类;总磷浓度为0.076mg/L,属Ⅳ类;总氮浓度为2.84mg/L,为劣Ⅴ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8.8,属轻度富营养状态。

2010年太湖流域应急预警期间(4~10月),太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太湖蓝藻水华共发生78次,较2009年和2008年分别减少了30次和22次。

4.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情况
根据江苏省环保部门统计数据,2009年,太湖流域国家考核断面中,有41个水质达标,达标率为78.8%,较2008年提高10.9个百分点。

2010年1~10月,53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平均达标率为88.5%,较2009年同期提高10.1个百分点。

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大港河、小溪港、望虞河、梁溪河等4条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8条河流水质为Ⅳ类;太滆运河和武进港为Ⅴ类,直湖港受氨氮影响水质劣于Ⅴ类。

与2008年相比劣Ⅴ类河流数减少2条,漕桥河和社渎港由劣Ⅴ类改善为Ⅳ类。

2010年1~10月,主要入湖河流平均水质处于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的河流数分别为4条、8条、2条和1条。

(二)社会经济概况
太湖分别由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管辖。

江苏太湖流域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约占全国0.23%的国土面积和1.26%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4.8%的国内生产总值。

江苏太湖流域自然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越,工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力量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良好。

据《江苏统计年鉴2010》统计资料,江苏省太湖流域人口1681.33万人,占江苏全省总人口的21.8%;GDP为16373.69亿元,占江苏全省GDP总量的47.5%,在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太湖流域交通发达,沪宁、沪杭铁路和沪宁、沪杭、宁杭、沿江等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流域快速交通网络;京杭运河贯穿南北,沟通长江和钱塘江航运;内河航运网络通航里程达1.2万公里,内通三省市、外联长江。

三.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
太湖流域现有的重点断面水质自动检测站点
如图所示有三处。

在现有基础上,在图示河流上
下游两端、控制断面及支流汇入处布设监测断面。

共设置29处监测断面,对环太湖29条主要河流
进行全程调查监测。

包括太滆运河、武进港、直
湖港、蠡河、望虞河、漕桥河、殷村港、烧香港、
沙塘港、社渎港、官渎港、洪巷港、大浦港、陈
东港、乌溪港、大港河、合溪新港、长兴港、杨
家埠港、小梅港、长兜港、大钱港、幻溇、濮溇、
吴溇、太浦河、胥江、浒光运河、金墅港。

南部
太浦污染控制区因与太湖大堤不直接相连故对位于该区内的河流没有进行调查。

湖体首先按照下方左图图分为9个大区,其次按照下方右图用网格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共20个监测点位。

太湖拥有小湾里、南泉、锡东、金墅、镇湖、渔洋山、浦庄寺前和吴江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布于太湖的东半部水域。

在此区域水源地加密布点密度。

东太湖网围养殖规模较大,故单独布点测定各项指标。

由于太湖的平均宽度34.11公里,形状不规则,故采取分区设置垂线的方式。

虽然平均水深1.89米,但可能存在温度分层故应先测定不同水深处的水温、溶解氧等参数,确定分层情况后再决定监测垂线上采样点的位置和数目。

一般除在水面下0.5米处和水底以上0.5米处设采样点后,还要在每个斜温层1/2处设采样点。

底质和活性污泥监测断面的位置与水质监测断面重合,采样点在水质监测垂线的正下方,以便与水质监测情况进行比较,避开底质沉积不稳定、易受搅动和
表层水草茂盛处。

四.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以自动监测为主,如遇水质异常或自动监测仪器故障,辅助采取手工监测。

自动监测时,每周一上报上周一至周日的有效数据均值;手工监测时,每周1次,每周一上报上周监测结果。

每月至少采样监测1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底质和活性污泥在每年枯水期采样测定一次,若当年出现蓝藻爆发等水质污染事件,在丰水期增采一次。

五.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1.采样及保存
我们在各采样点可通过简易采水器采集水样。

测定悬浮物,PH,溶解氧,生化需氧量,硫化物,余氯,放射性,微生物等项目需要单独采样,测定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水样必须充满采样容器。

PH,电导率,溶解氧等项目宜在现场测定。

另外,采样时还需同步测定水文参数和气象参数。

采样时,必须认真填写采样登记表,每个样品瓶都应贴上标签,塞紧瓶塞,必要时还
2
3、底泥和活性污泥性质测定
底质采样量视监测项目和目的而定,通常为1~2kg一次采样量不够时,可在采样点周围采集并将样品混匀。

样品中的砾石、贝壳以及动、植物残体等杂质应予以剔除。

在较深水域采集表层底质采样量较大时,一般用掘式采泥器;采样量较少时宜用锥式或钻式采泥器。

采集供测定污染物垂直分布情况的底质样品,应使用管式泥芯采样器采集柱状样品。

在浅水或干涸河段,用长柄塑料勺或金属铲采集即可。

样品尽量滤去水分,装入玻璃瓶或塑料袋内,贴好标签填写好采样记录表。

底质采样一般应与水质采样同时进行,或在水质采样后立即进行,样品保存与运输方法与水样相同。

六.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mg/L
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4、底质中的污染物其具体测定项目与相应水质监测项目相对应。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项目包括污泥沉降比、污泥浓度、污泥容积指数和污泥界面。

对监测中获得的众多数据,应进行科学地计算和处理,并以报告书的形式在监测报告中表达出来。

七.参考文献
[1] 奚旦立、孙裕生等.环境监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3]《水质采样-样品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12999-91)》
[4]《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5] 谷孝鸿, 白秀玲, 江南, 等. 太湖渔业发展及区域设置与功能定位[J]. 生态学报, 2006, 26(7): 2247-2254.
[6] “太湖水源地水质保护技术及工程示范与东太湖沼泽化防治”课题成果简介(2008ZX07101-012)
[7] 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技术规范.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