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异化的含义
• alienation:与拉丁文alius(别的,疏远)一词相关。 使……成为外部的、外在的。
• 基督教:解脱原罪。
• 卢梭:权利转让,自然状态的个人由于造成公民自由以 进入社会状态从而放弃天然自由。
• 黑格尔:绝对观念把“自己变为他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和 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异化作为专门概念引入哲学) • 费尔巴哈:上帝是异化的人类自我。(考察人的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 辩证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
• 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 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从 而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 • 德国思辨哲学积极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 复活了古代的辩证 脱节、唯物主义自然 法,但这种辩证法 观和历史观相脱节, 却是颠倒的、立足 是消极直观的唯物主 于唯心主义之上的。 义。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第一次使辩证法与唯物主义 统一起来,从而整个地改变了哲学领域,改变了 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
• 以上二者的统一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 唯物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本节内容:
•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主题 • 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 •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
• 政治解放所实现的解放只能是有产者 的解放,而不是全人类的解放。 • 马克思明确指出:“政治解放本身并 不是人的解放。”
•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 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 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1卷,61页。
• 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 无产阶级是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 阶级”,它“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 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 解放自己”,因而其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异化劳动学说
•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价值源泉,是构成价值的唯一要素;因 此,完全合乎逻辑的结论是,劳动者理应获得或拥有全部 价值。 • 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 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随着实物世界的涨价 ,人类世界就正比例地落价;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多,他 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 异化劳动:“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 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 象的丧失和被对象所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异化的基本形式
• 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
• 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
• 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
人的本质
• 劳动的对象化过程。
• 如果异化世界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否定形式 ,那么,人的本质之积极的、肯定的形式就是自 由自觉的劳动。 • 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普遍性,在其创造活动中表现 出来。因为正是在对自然界的加工过程中,在创 造性地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把自己的生命 力对象化,并通过参加人们的共同事业而确证自 己是自觉的类的存在物。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 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 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60年,第3卷,544页。
•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的 确立,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阶级性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变革的主要根源, 也是这一变革的实际表现,它公开申明这一哲学 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 务的。
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
• 资本主义是从人的异化的极端形式导向人向自身复归的历 史阶段; • 共产主义:私有财产的否定,彻底废除私有制,并代之以 把人的世界而不是物的世界作为生产目的的集体所有制; 这种制度不是经济制度的全面改革,而是新的社会关系的 建立;这种社会关系通过扬弃一切异化形式而使人得到彻 底的解放,并展开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 这个解放不是历史的简单中断,相反,“自我异化的扬弃 跟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即:生产异化的社会关系 本身包含着它的否定性的环节,发展着扬弃异化的条件。
• 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事物的运动、发展、变 化,看不到人的能动性; • 唯心主义看不到主体活动的物质基础,因 而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方面。 •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本特征。
结语
•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突出展现的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辩证法维度,即辩证法从 根本上融入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中; •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突出展现的 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历史性维度,即 唯物主义在被贯穿到自然领域的同时,也被贯 穿到历史领域之中。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成之前,历史观 领域一直为唯心主 义所统治,人类历 史被视为一种“天 命”、“神意”。
• 唯物主义一进入历 史领域,也都毫无 例外陷入各式各样 的唯心主义幻想, 因而是“半截子” 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彻底消除了自然界和人类 历史之间的抽象对立,并把物质实践理解为人 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人类历史运动 的真实动因被揭示了出来。
• 实践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既是一种感性的、客观的活动,又是 一种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在这种现 实的实践活动中,思维与存在、主体 与客体、人与自然获得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实践活动理解为现存 感性世界的基础。
• 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条红线,贯穿 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 把它的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自然观中 在历史观中 在辩证法中 在认识论中 在价值论中
• 科学实践观标志着旧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本分野,也是获得决定性奠基的确 切标志。 旧唯物主义虽然确认了人和自然界的物 质统一性,却抹杀了主体的能动性,因而 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 现实和感性。 唯心主义哲学虽然高度肯定了主体意识 的能动性,却完全否定了意识的物质基础。 全部哲学的根本缺陷归结为一点,即完 全不了解作为“感性活动”的人类实践。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1卷,61页。 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第 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 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 关系问题,使唯物主义突破了自然界的领 域而深入到了人类社会之中。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 的“精神武器”。 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理解并承担起人类 解放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在 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则是因 为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精神武器。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 武器。”
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 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
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
•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人们获得宗教自由,实 现了政治国家与宗教的分离,同时废除等级制, 规定了公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平等即“政治解 放”,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 但依然是有限的不彻底的解放,因为它没有触动 旧社会大厦的支柱——私有制,实质上是以经济 等级取代了政治等级,以一种新的奴役形式代替 了旧的奴役形式。
• 赫斯: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统治 人,支配人的力量(把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从宗教扩展到 政治经济学领域)
异化的含义
• 对象化:是主体头脑中的观念在人的活动结果中取得客观 的存在形态,转化为与主体相对应的对象世界,它是人的 精神活动的物质成果的体现。 • 物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商品制度下)一切都 变成了物,人的关系非人化,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商品 关系。 • 异化:原本属于人的东西或人活动的结果,在人的对象化 活动过程中,取得了独立性,并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 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