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地下车库与环境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半地下车库与环境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半地下车库与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1.1车库总平面
总平面设计是车库与环境设计的基础。

车库总平面确定了车库与住区环境的空间关系及车库内部的空间特点。

总平面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车库选址,与住宅及基地的关系,车库规模与设计模式。

1.1.1 车库选址
车库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的要求,符合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及城市防火要求,尽量处于用地内水文地质条件有利的位置,尽量避开已有的各种地下工程,这些都需要对用地条件充分把握。

用地条件对半地下车库选址、车库与基地的关系产生影响,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用地空间形态,用地内城市道路、水系等城市空间形态的出现会影响车库的布局。

车库布局设计时应该注意避让或者利用其达到环境美化。

用地地形,地形分平地、缓坡、局部陡坎三种,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局部改造地形,使地形在半地下车库与环境的各种空间关系中发挥空间区别、融合或是调和高差的作用(图2-1)。

用地已有市政设施,用地内若有地下管线、地铁等市政设施等需要避让。

图2-1地形与车库的空间关系(结合建筑考虑的车库)
1.1.2 车库与住宅及基地的关系
1.1.
2.1车库与住宅的关系
车库与住宅及基地的关系决定了车库可对外采光、通风的界面以及车库与住宅及基地的空间过渡特点。

车库总体与住宅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单建式、附建式、混合式。

1.1.
2.2 车库与基地的关系
分析住区总体平面与剖面关系可以深入理解车库总体与基地的关系。

车库空间关系受地形的影响可从上文对地形影响的图解分析得到(图2-1)。

平面关系主要受用地形状及建筑布局的影响。

车库形状通常与建筑轮廓及用地形状有关,且用地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车库范围与形态。

案例:兰溪谷二期中标方案图(图2-2)。

图中显示出典型的车库形状特征:受用地形状及建筑轮廓影响。

图2-2—兰溪谷中标方案图(资料来源:深大建筑设计院)
1.1.3车库规模与设计模式
车库规模的确定与项目开发模式、项目技术指标等项目内容密切相关,设计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结合本身的使用特点进行统筹安排。

项目开发模式。

项目因投资条件、市场运作等种种原因会有不同的开发模式,如要求分期、分片开发,这将带来车库的分期分片设计,设计时需整体考虑,保证前期车库开发的合理性与独立性同时,需考虑后续车库的衔接与使用。

项目技术指标。

不同项目有不同的各种技术指标限定,根据停车位数量要求及用地各项指标分析,停车的规模也就相应不同。

服务半径。

车库集中设置应注意考虑车库的服务半径。

服务半径过大,使用者要在停车库内步行的距离就会过大,从而带来居民的不便。

一项对深圳市居民的300份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拥有驾驶执照的人,都希望将汽车停靠在住宅入口处。

即使停车费用不变,也有超过80%的人不愿意到与住宅水平距离100米以外的停车库(场)停车”。

[《居住区停车方式的选择》建筑学报 1998.(7)p32-34] 因此,车库设置应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

同理,车库规模过大也会带来居民使用不便,如交通路线过长,不易找到停车的位置等。

车库除了满足必要的消防分区及安全疏散距离[ 我国《汽车库建筑设计防火规范》p22规定,地下停车库防火隔间面积为2000m2;有自动喷淋灭火设施时面积可增加一倍。

p25规定,人员安全疏散口位置应使在车库内任一点处的人员到达安全出口的距离不超过45米,有自动喷淋灭火设施的可增至60米,同时,安全出口的楼梯应设防烟楼梯间。

],还应确保停车者进电梯回家的步行距离控制在大多数人接受的地下空间步行活动范围内。

1.2车库对外交通系统
车库规模与形态确立后须处理好住区内车与人的流线。

引导车由城市道路至车库入口,避免人车冲突。

车库车行出入口及其与住区交通、城市交通的衔接是车库对外交通系统设计的主要方面。

1.2.1车库车行、人行出入口
车辆出入口是半地下车库与住区地面交通的连接点,并通过住区交通连接城市交通。

设置时应注意为车辆行驶留足缓冲空间,并考虑车辆进出小区的便捷性,结合小区的管理,做到人车分流、行驶通畅。

出入口的数量及出入口间距离有技术规范的要求(表2-1)。

人行出入口的位置设置需要考虑消防、人防等的安全疏散要求以及居民存取车的方便性。

表2-1车辆出入口与停车规模的关系(资料参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p3)
1.2.2 住区交通
住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延续,组织好住区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联系,有利于城市交通的畅顺、安全及住区内居民的日常通行,在有效利用城市交通系统的同时可以促进居民对公交系统的使用,减少居民对私家汽车的依赖。

住区动态交通系统提倡“人车分流”,分流可以是不同标高层面的也可以是同一标高层面的。

半地下车库集中停车为“人车分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只需确保车辆从车库出入口到住区车辆出入口的这段路便利,避免与人流交叉则可以实现人车分流。

住区内的其它车行道则主要为消防车及紧急状况下提供通道,平时可以通过形态设计与管理成为人行区域。

住区车辆出入口的设计需注意进出车方向应与所在道路的交通管理体制相协调。

如在我国,车辆遵守右行驶原则,那么设计时应
避免出现车辆左转弯后跨越左侧行车线进入地下停车库这样的情况。

1.2.3 住区车行、人行出入口
设置住区车行人行入口,需要了解住区周边车流方向、人流主要出入方向,也就需要分析住区与城市道路的关系,住区周边城市道路的性质。

住区与城市干道的关系主要有四种:依附式、平行式、环绕式和岛式。

依附式和岛式中,车流、人流具有单向性;平行式和环绕式中,车行、人行出入口的设置需要分析比较各边城市道路的车流量、进出方便性与安全问题。

另外,还需了解住区周边公交站点、购物中心的位置,确定住区主要人流源与车行的相互影响。

1.3住区环境构成要素影响
住区环境构成要素中除上文论述的道路(车、人行交通功能),上部建筑(居住功能)、上部绿地(景观功能)也对半地下车库与环境设计产生一定影响。

1.3.1上部建筑影响
上部建筑对内部空间的影响体现在柱网体系、交接关系上。

停车空间受上部建筑的柱网系统的影响比较大,特别在高层住宅小区,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以及必须延伸至地下的垂直消防交通系统,对半地下车库的影响更大。

为提高空间使用率,建筑的柱网应尽量考虑车位的合理布置要求。

建筑与车库的交接对内部空间的影
响将在下一章详细分析,这里不加论述。

1.3.2上部绿地空间影响
步行流线
半地下车库与环境形成了各种节点空间,通过上部绿地步行流线系统地连接起来,其连接的方式影响着节点空间的使用特征与使用效应。

成功的步行流线系统,需要有流畅的线路使空间连续而富有变化,线路的设计上应符合人们不愿意绕弯道的习惯,能按最短距离组织人流,如果可以看到目标,应该让人可以径直走向目标。

关于步行线路的形式,按照其围绕节点空间的方式分有三种:环通式,半环式,尽端式。

环通式,各条线路均能方便到达,表明节点空间公共性强,是主要的视觉、活动中心;半环式,即线路半环绕节点,节点空间作为共享环境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需与周围环境进行区分;尽端式,即节点空间在某一条支路的尽端,具有相对较强的私密性要求,运用于开敞空间边缘,因为人们可以在安静宜人的角落活动同时,纵览整个开敞空间。

绿地设计的重要设计内容是对绿地中节点空间的整体规划。

车库与环境形成的节点在节点空间的整体规划下产生,将在下一章详细论述,这里不加分析。

绿地中的各种活动节点
绿地中不同活动内容空间对车库顶面产生一定的地坪要求,如公共游泳池、水体的设计有水深及区分空间的要求,需降低或抬高
车库顶面地坪;下沉式舞台游戏空间考虑看台与舞台的空间关系,需要通过降低地坪形成等。

顶面地坪的起伏直接影响车库内部空间的使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上部各种活动节点对车库顶面的要求及其对车库内部空间使用的影响。

1.4小结
本文以车库规划设计思路为研究线索,从总平面、车库对外交通系统、环境构成要素三方面对半地下车库的影响中归纳半地下车库与环境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用地条件(用地地形、用地形状、用地空间形态、周围交通路网系统、已有市政设施);项目限制(项目开发模式、项目技术指标)、住区交通系统、车库上部建筑(布局、柱网系统)与上部绿地系统。

此外,车库与环境设计还受停车需求量、投资条件、气候等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