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高效起来
程世刚
(兰州市皋兰县三川口学校,甘肃皋兰730200)新课标强调:“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所以科学教学一定要合理调控,创建更加和谐有效的科学探究课堂,让科学课堂真正有效“活”起来。
在科学课上就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让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动的心理因素。
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学习效果就非同一般。
科学课知识丰富,志趣交融,潜伏着激发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强大力量和深沉的内蕴。
只要合理的引导,充分巧妙地发掘,就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体。
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创造者,一个天才,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具有思维权利的主体,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最大潜能挖掘出来。
科学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活动数量多,活动类型
全,活动可操作性强。
而“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动手”。
科学课要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器材,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沉浮”一课时,先让学生猜想以下物品放到水中是沉下去的还是浮上来的。
橡皮,砝码,泡膜这些东西同学们都猜想的很正确。
但如尺子,橡皮筋等等一些不容易看出来的东西同学们的意见就会不一样。
这个时候,引导学生们让实验来证明。
又如教学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先让同学们猜想,学生的答案不一致。
学生会想到用实验来证明,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后,学生知道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由于学生亲自经历了动脑思考的过程以及动手做的过程,所以他们记得很清楚。
他们的能力就是在这样“活动”中得到提高。
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通过信息化手段使课堂高效起来。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
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
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
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一段课件,“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架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和线路紧与距离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学习中来。
四、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和谐、高效的课堂,应该给学生一个自信心,给学生营造成一个民主、平等、愉悦、友爱、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充当学习的探索者。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主动探索未知,也就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如在教学《磁铁》时,在轻松的乐曲声中,出示一幅美丽的百花图,一只用曲别针夹住的纸蜜蜂向学生提问:“谁能让这只蜜峰在百花丛中飞舞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来表演。
请了两位特别自信的学生上来,结果这两位学生在全班同学的嬉笑声中宣告失败。
此时,我说:“我来试试,看行不行。
”全班同学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
当我把藏在手中的磁铁放在画板后轻轻移动,蜜蜂也随之飞舞,学生十分惊奇,我露出得意的样子问学生:为什么老师有这样的本领呢?学生们一下子“顿悟”:老师,因为你的手里藏着磁铁,是磁铁吸引了蜜蜂身上的铁针,老师,我还能让小鸟飞,让乌龟爬呢?……在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对于学生回答的精彩之处,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
这样做,既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主体。
五、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
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
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还有,“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
“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
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
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从而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在时代潮流面前,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位教师,如果因循守旧、畏缩不前,必然要落伍甚至被淘汰。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潮所向乃是未来所在,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顺应潮流才能拥有美好未来,让我们携手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为开创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而奋斗!。